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汀角路
香港道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汀角路(英语:Ting Kok Road)是香港新界大埔区内的主要干道,东面始于大美督以东,即船湾郊野公园大美督管理站连接新娘潭路,穿过大尾笃沿线乡村至大埔新市镇和太和,连接广福道及宝雅路。汀角路全程约9.7公里[1],早于1950年代便已分阶段落成,亦是大埔新市镇未填海前的海岸线,也是大埔早期的道路[2]。汀角路大部分路段的车速限制为每小时50公里,但介乎南运路至三门仔一段之车速限制则为每小时70公里。
Remove ads
历史
1950年代,港英政府为改善新界地区交通,先后兴建了林锦公路、粉锦公路、荃锦公路,以及一条连接大埔旧墟至沙头角之公路[3]。此路于1952年11月开始兴建,初期先兴建大埔至汀角一段[4]。但工程费用不足,公路在1954年7月一度暂停兴建[5],只能建成大埔至船湾一段,当局更需购入沿线乡村部分土地建路[6]。
于1955年,介乎大埔旧墟至下坑段“大埔至沙头角公路”率先通车,而东段则已由沙头角公路兴建至谷埔[7]。在翌年1月,公路西段终点延长至船湾[8],而整条“大埔至沙头角公路”更获命名为“汀角路”[9]。而汀角和大尾笃一段则在1957年11月开始动工[10],并于1959年率先开通船湾至汀角一段[11],而汀角至大尾笃段,以及沙头角公路至鹿颈段亦在1960年末通车[12][13]。
1961年,政府为兴建船湾淡水湖,开始构思将汀角路大埔旧墟至汀角段扩阔至双线双程行车[14],扩阔工程于1963年正式展开,期间需收回沿线部分农地[15],并在1964年完成[16]。
1970年4月3日,政府正式将介乎大埔旧墟至大尾笃段之“大埔至沙头角公路”命名为汀角路。[17]
Remove ads
改善工程
为配合大埔工业邨发展所带来的交通流量,政府在1990年4月展开“汀角路改善工程-第I阶段第I期”工程,局部扩阔工业邨至爱德新村一段汀角路,以及工业邨至大尾督一段自行车道,改善工程于1994年3月完工[18]。至于船湾至大尾督一段汀角路,由于该路段当时并不符合现行道路标准,当局于1998年年中进行“汀角路改善工程-第II阶段”,扩阔和改善船湾至大尾督一段长约3.5公里路与相关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已于2001年11月完成[19]。
政府其后于2002年展开“汀角路改善工程-第I阶段第II期”[18],将大埔东消防局与黄鱼滩之间一段长约1.8公里路段扩阔[20],工程约在2005年全面完成[21]。
船湾与凤园近年新增不少大型住宅(岚山)及设施(慈山寺),势必加剧汀角路交通负荷。为改善汀角路往九龙方向的交通情况,运输署已于2014年落实大埔工业邨大鸿街由东行改为西行的交通管理措施,为汀角路提供往九龙方向替代路线;亦陆续在汀角路船湾海段加设避车处,务求纾缓汀角路在繁忙时段间歇出现的交通挤塞情况。此外,在近凤园路的汀角路往九龙方向预留十米阔土地;日后如有需要,可扩阔有关路口。[22]
Remove ads
走线
汀角路大致沿大埔未填海前的海岸线而建[23],东面始于大美督近新娘潭路,经过汀角、船湾、三门仔等村落后进入大埔工业邨,并在完善路和大福街交界九十度转弯,然后经过富善邨和大埔中心北面后再于汀太路交界九十度转弯,终点与广福道及宝雅路交汇。[1]
整段汀角路皆属于大埔区范围。以下的道路交接点列表中,所有不具命名的小路并不在此列。
Remove ads
现况
以下为2021年汀角路各段的年平均每日交通流量(AADT)数据[24]。
汀角路的车速限制原为每小时50公里,政府于2001年1月1日放宽介乎南运路至大贵街一段汀角路的车速限制至每小时70公里[25]。至于介乎大贵街与三门仔之间的汀角路,自从完成扩阔工程后,车速限制一度维持在50公里,每逢周末及假日有不少市民到大美督消遣时均会出现车龙,而大埔区议会多次要求运输署将该路段放宽时速至70公里,但运输署未有执行[21]。直至2007年,运输署决定研究放宽该段汀角路车速至每小时70公里,同时计划在汀角路船湾高尔夫球场附近及三门仔路交界处分别设置侦速摄影机及冲红灯摄影机[21]。最终在2007年5月18日起,政府率先将大贵街至雅景花园之一段汀角路将车速限制提升至每小时70公里[26],再于2011年7月29日将雅景花园至三门仔之一段汀角路将车速限制同样提升至每小时70公里,以回应地区人士的诉求[27]。
-
工业邨一段限速70公里及监察车速设施
-
大尾督一段的监察车速警告牌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