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书剑恩仇录 (1987年电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书剑恩仇录》(英语:The Romance of Book & Sword)[6]:88[2],又名《江南书剑情》[3],是1987年上映的一部香港与中国内地合拍古装武侠电影,改编自金庸的同名小说,由许鞍华执导[10][11],达式常、张多福等主演[1][12]。本片为1988年第十二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推介电影[5]及2000年第廿四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专题回顾作品[4]。2011年,本片获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电影资料馆推选为“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电影”之一[6]:88。本片分上下两集上映[13],下集名为《香香公主》[10][11][14](中国内地名为《戈壁恩仇录》[3])。
Remove ads
故事大纲
西北的反清组织红花会总舵主于万亭(王洪涛饰)掌握了一个关于乾隆帝身世的重大秘密,被乾隆(达式常饰)派大内高手张召重(武春生饰)率兵灭口,同行的红花会四当家文泰来(郭碧川饰)亦被捕获。红花会群雄于总舵推选年青的少舵主陈家洛(张多福饰)为新任总舵主。陈家洛率众截击押送文泰来的官兵,途中协助了欲反击清兵夺回回部真经的木卓伦部,陈家洛与木卓伦之长女霍青桐(刘佳饰)一见钟情。霍青桐为表谢意愿随陈家洛等人前往中原,众人于黄河渡口血战,可惜文泰来的囚车仍得而复失。陈霍二人于杭州偶遇出巡之乾隆,众人在西湖赏月,引发红花会与乾隆麾下高手比并。此战后霍青桐要返回西北,陈家洛欲回乡祭祖,二人在西湖清晨惜别。陈家洛从亡母信件得知乾隆实为汉人且是自己亲兄的秘密,后在父母坟前遇到乾隆,二人到钱塘江一面观潮一面诉说兄弟情,乾隆愿意释放文泰来,陈家洛亦烧毁了关于乾隆身世的密件。然而乾隆随后命人围攻红花会,红花会群雄突围后趁西湖花魁大会之际,施展美人计将乾隆劫至六和塔内[2]。当张召重与官兵进攻六和塔时,心怀不轨的肃亲王乘机下令炮轰六和塔,欲使乾隆与红花会众人同归于尽。此时陈家洛舍身救了乾隆,终让乾隆深受感动,与红花会缔结反清的秘密协议。[1]
Remove ads
演员表
Remove ads
制作
本片最初是由左派电影人夏梦(她曾是原作者金庸的梦中情人)牵线找许鞍华拍摄[17]。
许鞍华于1984至86年为本片往返香港与中国内地筹备三年[1][16][18][10]。许鞍华曾提到,筹备时间这么长是因为她不擅长八十年代初影圈兴起的企业化分工模式(仿效好莱坞),对找景点等程序皆亲力亲为[17]。
摄制组人数约100人,其中只有16人来自香港。[16]
有关制作人员名单,上映时宣传海报、香港版片头片尾、内地版片头片尾,皆有差异。
许鞍华表示香港难以找到愿意长时间在内地拍摄的演员,而且成本亦高,因此本片全部角色起用中国内地演员[17]。1985年底,大部分角色已选定演员,并齐集天津拍摄造型照及定装[16]。但戏份甚重的乾隆,及下集重要角色香香主公仍未选定。乾隆一角在开拍前最后关头才敲定当时已在内地享负盛名的达式常担演[16]。
许鞍华亦曾在访问中提到,红花会群雄个性刻画不多,是因为演员们演技不足。[19]:4
妓院鸨母一角,剧组曾推选许鞍华亲自出演,但许坚拒。[16]:7
本片开拍时适逢内地改革开放,可到杭州六和塔等景点实地取景[12],是早期具有大量内地实景拍摄[13][16]的香港电影之一。
Remove ads
发行
本片于1987年8月13日至8月27日在香港上映共15天[9],共17间[21](一说16间[22])戏院上映,录得港币590多万票房[9]。上下两集的香港票房合共约港币1000万票房,按其所用资源及时间,并不理想[10][11]。
香港首映礼于普庆戏院举行,港方出席者包括许鞍华、原作者金庸、出品人傅奇及其妻石慧等[22],天津电影制片厂厂长张映雪、男主角达式常、下集女主角艾诺(阿依努尔)亦有出席[21],嘉宾包括张敏仪、楚原、夏梦、徐小明、林青霞、周润发夫妇、刘志荣夫妇等。[22]
男主角达式常有协助洽谈内地的发行事宜。[15]
评价
许鞍华作为已成名[23]的香港新浪潮导演代表之一,本片上映前备受注目,如电影双周刊有不少大篇幅专题报道[13][16][19][7][24],然而其武戏文拍的风格[11],加上起用香港人不熟悉的内地演员[10][11],以致票房不佳[10][11],在后世亦鲜有被大众提起。对于选角的失败,许鞍华曾表示筹备的三年间香港市场对于选角的重要性有很大变化,若是在1985年上映,演员没名气的影响会较小[17]。
本片与不少八十年代电影一样,有着1980年代对香港前途及港人身份认同问题的政治隐喻[12][25]。但影评人李焯桃认为在1987年香港前途问题已尘埃落定,故本片引不起观众共鸣。[26]
本片借乾隆之口反诘陈家洛的反清复汉理想实为破坏太平盛世[12]。影评人游静等曾讨论此片的“反英雄”意识[24][4](郑政恒则称与原著迥异的结局为“反武侠”[23]),石琪指本片与同年的《人民英雄》、《龙虎风云》皆属“反英雄”,且表现导演个人想法重于迁就观众口味[27]。李焯桃指“许鞍华每次有电影大获全胜后,其后的大制作便野心勃勃,有心言志或锐意创新,却多数吃力不讨好,《书剑》和《香香》只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26]石琪又曾指本片对家国民族、政治的看法很“大陆”。[24]:20
作为鲜有由女导演所拍摄的武侠片,且许鞍华向来着眼于女性题材,亦有影评人注意其女性观点。本片以送别儿子的陈家洛母亲作为片头,卢伟力认为属于许鞍华一贯的“失母”母题[28]。
郑政恒曾整理总结以往对此片的多篇评论,包括日本影评人宇田川幸洋的《书剑恩仇录的历史实感》等。[23]
许鞍华自己则提到,她高估了杭州、大漠等内地风光对当时香港观众的吸引力。[17]
Remove ads
奖项及提名
备注
资料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