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余甘子

叶下珠科叶下珠属植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餘甘子
Remove ads

余甘子学名Phyllanthus emblica[3]为一叶下珠科叶下珠属,其原产于印度,随佛教传入中国。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印尼菲律宾台湾香港华南以以至南美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2300的地区,多见于山地疏林、灌丛、荒地或山沟向阳处[4],也有人工种植。果实可以生食,味酸、微涩苦而甘香,食用先苦后甘,口中尚余甘味,因而得名。可生津止渴。干叶可作枕头填料。亦可药用。

事实速览 余甘子, 保护状况 ...
Remove ads

名称

庵摩罗果米含(广西隆安)、望果(云南文山)、木波(云南傣语)、七察哀喜(云南哈尼)、噜公膘(云南瑶族)、滇橄榄油甘子(华南)[4]油甘潮汕话)、油柑子(香港)、油柑日语油柑[5]

余甘子还曾以梵文译名“庵摩勒[3]或“庵摩罗迦”(梵语āmalaka[6]记载于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及明代姚可城的《食物本草》之中。梵语名也被马来语所借用,即马六甲树马来语Pokok Melaka),后来成为马六甲名字的起源。

特征

余甘子一般高约1至3米,生长于灌丛或疏林中。花期为4至6月而果期为7至9月。花小而黄绿色,在枝条上簇生,果实球形,直径约1.5厘米。叶片两列排,羽状复叶,叶线状长圆形,顶端钝圆或截平,有锐尖头或微凹,基部浅心形而稍偏斜,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长0.8-2厘米,宽2-6毫米,干后浅褐色或带红色,近无柄;落叶时整个小枝脱落;托叶线状披针形,长1.2-2.5毫米,褐红色,边缘有睫毛。花簇生于叶腋,花小,黄色;单性,雌雄同株,具短柄;每花簇有1朵雌花,花梗长0.5毫米,花盘杯状,包藏子房达一半以上,边缘撕裂,每花有花萼5-6片,长圆形或匙形,较厚,边缘膜质,多少具齿无瓣,子房卵圆形,子房上位,3室,花柱3,基部合生,顶端再2裂;雄花雄蕊3,花丝合生成0.3-0.7毫米的柱,花药直立,长圆形,顶端具短尖头。蒴果呈核果状,圆球形,直径约1.5厘米,外果皮肉质,浅绿色,初为黄绿色,成熟后呈赤红色,内果皮硬壳质;种子略带红色。花期4-6月,果期7-9月。[7]

Remove ads

名产地及风俗

功效

在古印度疗法“阿育吠陀”中作为主要成分,被誉为印度圣果、救命果与绿钻石。在明代《本草纲目》称之“味甘寒、无毒,主风虚热,补益强气,久服,轻身,延年长” 油甘果的维生素C是柠檬的4.6倍;抗氧化力 (H-ORAC)是蓝莓的28倍,营养功效优于众多水果。油甘富含多酚、黄酮类、与维生素C等水溶性功效性成分,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来源请求]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