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油柑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油柑头(英语:Yau Kom Tau)是香港新界荃湾区的一个地方,位于荃湾西约与汀九之间。油柑头昔日长有很多油甘子(即余甘子),因而得名。[1]


地理
油柑头原指位于青山公路十咪半(现今悠丽路一带)的小谷地。随着汉民村的建立,在柴湾角以西、油柑头山东麓的一片山坡亦被称为油柑头。而位于青衣北岸、樟树头及牛角湾之间的小谷地亦被称为油柑头,这是因为历史上该处与青衣岛其他地方并没有陆路连接,青衣油柑头居民都要依靠两岸的渡头以水路出入市区。[2][3][4]
历史
油柑头村是一条客家原居民村落,建于1685年,有杨、陈、何三姓聚居,现时居民主要为杨氏后人(杨胜福堂)。杨氏于清代中叶经广东潮州、惠州移居香港荃湾。[5][6][7]根据人口普查报告,1911年,油柑头村有华人人口52人。[8]
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卫战首天,日军第230联队经青山道抵达油柑头,编制“青衣岛攻略部队”从油柑头渡海进攻青衣岛。
杨氏自1950年代已计划建立新村,以改善乡村环境。[9][10][11]1970-80年代初,政府在油柑头兴建屯门公路及滤水厂,不少油柑头村地皮被收回。1984年,因兴建滤水厂之便,政府将位于汉民上村与屯门公路之间的山坡平整为油柑头村的扩展区,同年杨氏宗祠落成。[12][13]1991年,油柑头新村在扩展区落成,建有26幢标准丁屋。村公所于2008年启用。[14]油柑头旧村余下的大部分地段于1994年建成屋苑恒丽园,小部分地段仍有十数户非原居民居住至今。[15]
1996年,因荃湾关门口村、河背村和杨屋村位于国瑞路的重置地段已建满丁屋,亦没有能扩展的土地,政府批准三村的原居民在油柑头村扩展区东面建屋,增建30幢标准丁屋,关门口村获得14幢、河背村和杨屋村各获得8幢。自此油柑头村双方因不同乡村利益问题产生嫌隙。1998年,三村居民向民政总署、乡议局申请增加一名三村联合村的村代表,引起油柑头村居民不满,担心会影响油柑头村利益。当民政事务处职员到村内就1999年的村代表选举进行选民登记时,有双方居民口角及殴斗。[16][17][18][19]进入千禧年代,两村已经和解,成立荃湾油柑头扩展区四村管理委员会。2014年,油柑头村合众堂亦有参与关门口村乔迁50周年志庆。[20]
油柑头新村位于半山,出入青山公路一定要经过宝丰路,一条斜度达1:10的道路。1997年,专线小巴96A线开办,居民“下山难”的问题始获解决。
汉民村是一条非原居民村落,1950年代末发展成一个寮屋区。香港政府自1960年代起已多次进行清拆行动。[21]1990年代中后期,因斜坡安全问题,汉民上村大片寮屋区被清拆,居民被安置到荃湾的公共屋邨。[22]
Remove ads
大规模发展建屋
2021年,政府计划将油柑头村附近原规划作绿化地带的一幅面积约4.93公顷的地段作住宅发展,汉民上村约有37户,共65人受影响需安排迁徙。[23]大部分寮屋居民其后获派公屋搬走,但动物却流离失所。[24]到2023年3月,有财团申请将首置盘地皮附近一幅绿化地改划作住宅发展,拟建3幢住宅大楼,提供518伙单位。长春社忧虑有关的申请会进一步破坏环境。[25]
其中位于屯门公路上方的一幅私人住宅地皮,于2023年度卖地计划中拨作“港人首次置业”项目,提供不少于1940个住宅单位,单位最低实用面积要求为280平方呎。[26]地皮在2023年8月19日截标,但只接获一份标书,为中小型发展商佳明集团。该地盘同时是政府2010年中主动推地以来,接获最少标书的住宅官地。[27]到8月23日,地政总署指出由于地价未达到政府就该用地所定的底价,因此流标收场,并将地皮交给香港房屋协会承接。[28]
青衣担杆山船厂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至十七日会举办青衣油柑头街坊盂兰胜会,超渡青衣及油柑头一带水陆亡魂,并为船厂工友及街坊祈福。[29]此活动于2014年获加入至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地点
住宅
各屋苑均设屋邨巴士接驳荃湾站。油柑头村则有新界区专线小巴96A线往来荃湾站。
-
恒丽园与金丽苑
-
翠景台
交通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