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泗水 (印尼)
印尼爪哇岛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泗水(印尼语:Surabaya;爪哇语:ꦯꦸꦫꦧꦪ)又音译为苏腊巴亚[3][4],旧译为泗里木,是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省会及最大城市,同时也是仅次于雅加达市的印尼第二大城市,位于爪哇岛东北角,东临马都拉海峡,北隔马都拉海峡与马都拉岛相望,西邻锦石县,南接诗都阿佐县。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3月7日) |
Remove ads
名称
泗水的爪哇语音译“苏腊巴亚”含有鲨鱼和鳄鱼的意思,因此地原为荒凉的沼泽而名。当地华人感其拗口,先谐音为“泗里木”,再进一步雅化,便成道地的汉名“泗水”。
关于泗水地名由来的另一个传说则和澳门地名由来十分相似:明末清初“漳州兵灾”(郑成功、郑经父子抗清:南明永历元年即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到康熙帝十九年(1680年),导致闽南漳州年年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大批中国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移民来到印尼,带来中国福建闽南民间信仰“泗洲佛祖”即“男相观音”来到“苏腊巴亚”建庙供奉,保佑人们免受鲨鱼和鳄鱼的伤害,后来在华人语中供奉“男相观音泗洲佛祖”的庙宇“泗水庙”就慢慢演变为“泗水”的地名。泗水庙就是现在的泗水观音佛祖庙,在泗水海边规模庞大已经成为休闲公园(广东省惠州市泗洲塔也叫泗水塔)。清朝同治八年印尼泗水华侨郑拱照回乡捐钱重修“龙溪县古县城鹳林泗洲佛祖寺”,石柱上刻“佛称文,黎庶共仰文明。洲号泗,渊源直通泗水。”
Remove ads
历史
此地最早见于13世纪初宋代赵汝适《诸蕃志》,称重迦庐,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作重迦罗,都是此地古名 Jungala 的对音。
15世纪初马欢《瀛涯胜览》称此地为苏鲁马益。17世纪初,明代《东西洋考》中也称此地作苏鲁马益,当时苏鲁马益“林木蔚茂,千余家,过半华人。又有长臂猿猴数万。”[6]
15、16世纪,伊斯兰教传到爪哇岛后,此地伊斯兰化,泗水成为了一个苏丹国,并在东爪哇拥有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泗水在1625年被马打兰苏丹国的苏丹阿贡所兼并,但这对马塔兰来说是场相当艰巨的战斗,马塔兰军队先击溃了其盟友苏卡达纳和马都拉,并对泗水进行攻城战,最后才征服这座城市。其后,除了万丹王国及荷兰人所占领的巴达维亚以外,马塔兰王朝几乎控制了整个爪哇岛。
直至1743年,不断扩张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才从日渐衰弱的马塔兰王朝手中将泗水夺走。在殖民政府时代,泗水成为主要的贸易中心之一,殖民地中最大的海军基地也在此驻扎。1917年,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在泗水发动对抗殖民政府的起义,参与者包括了士兵和水手,但这场起义被荷军击败,义军也被处以重刑。
Remove ads
地理
Remove ads
泗水约有400万人口,其中爪哇人占多数,而来自邻近的马都拉岛的马都拉人与华人为该城市显著的少数民族。该地华人约有100多万人,六成为福建闽南人,三成为客家人,其他汉族民系的华人占一成。
经济
印尼进口商品大多都由泗水进入国内,而出口的大宗──蔗糖、咖啡、烟草、柚木、木薯、橡胶、香料、植物油和石油产品也通过该港口输出。
交通
位于泗水的朱安达国际机场是印尼第二大机场。
姊妹城市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