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洪秀全故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洪秀全故居[1]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道大㘵村官禄㘵[2],即大㘵村大㘵吉祥街1号[3]。
历史
洪秀全故居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洪秀全及其家族在花县的旧居。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咸丰四年(1854年),清军纵火焚毁了洪秀全故居[2]、村塾及洪氏宗祠。后复建洪氏宗祠[5]:22。
1959年,根据考古发掘,参照当地客家民居形制,在原址墙基上进行重建复原洪秀全故居[2]。同时,复原洪秀全青少年时期读书和教书的村塾“书房阁”,1961年对外开放[6]。1961年时,业已在洪氏宗祠建立广东省花县洪秀全纪念馆[5]:22。郭沫若题写“广东省花县洪秀全纪念馆”、“洪秀全故居”、“书房阁”三块牌匾[6]。
1988年,洪秀全故居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991年6月,在新华镇新华路52号新建洪秀全纪念馆[7]。洪秀全纪念馆占地1.3万平方米,展馆面积1715平方米,1991年11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除序厅外,共分四个展厅,主要展出反映洪秀全在花县生活、学习和领导拜上帝会的文献资料[8]。洪秀全纪念馆与洪秀全故居相距十公里[7]。
1994年,洪秀全故居定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定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2005年,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6]。
2003年4月,花都区十名人大代表呼吁“将洪秀全故居、洪秀全纪念馆两景点合一”。2006年,当地启动“合一”计划,原计划三年内完成,但因各种原因延迟。2013年之后,原洪秀全纪念馆改设花都区博物馆[7]。
2014年,在邻近洪秀全故居广场的地方新建洪秀全故居纪念馆[9],并对外开放[7]。洪秀全纪念馆现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洪氏宗祠辟为纪念馆辅助陈列室。
Remove ads
景区相关
洪秀全故居景区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包括洪秀全故居、书房阁、洪氏宗祠三座主体建筑[6],以及传说为洪秀全早年手植的两棵龙眼树[5]:22、书房阁出土的石狮子、洪秀全高祖画像、洪仁玕故居遗址和民房墙基等文物和遗址[6]。
洪秀全故居、书房阁、洪氏宗祠、洪仁玕故居遗址等建筑为一个整体,均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之内[10]。
洪秀全故居为一排坐北朝南的泥砖瓦木结构的平房,共为六间相连的一厅五房。这是当地的传统民居形式,客家人称之为“五龙过脊”。其呈长方形,东西宽16.5米,南北深5.5米,建筑占地面积91平方米。双坡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泥土砖墙,灰砂石头基脚。每个房间面积约13平方米,房顶15根檩子,没有窗户;门高2米,宽0.9米[2]。
故居西端第一间,被认为是洪秀全、赖莲英夫妇早年居住的房间,内设的床、帐、枕、席如旧。认为幼天王洪天贵福出生于此。门额上悬挂郭沫若题写的“洪秀全故居”横匾。西端第二间房,认为是洪秀全父母洪镜扬夫妇居住的房间,正中墙上悬挂着洪秀全高祖父洪英纶夫妇的画像,上有洪秀全题写的像赞[2]。
书房阁位于洪秀全故居东侧,是该村村塾。1951年,洪氏后人在清挖书房阁遗址时,发掘出原砌于书房阁后厅门口两墙脚处的一对花岗岩石质的石狮子。石狮子头部、前足经雕凿成型,后身为长方石板。狮头高39厘米,长40余厘米[11]。
有说1959年,根据考古发掘,在原址墙基上重建复原书房阁[11]。该时间存疑,1961年相关文章,则称“现在什么遗迹也看不到”,仅“在遗址旁设立了一个木牌说明”[5]:22。
复建的书房阁为坐东朝西的三间两廊平房,总面宽10.5米,进深11.9米,建筑占地面积132平方米。双坡悬山顶,绿灰筒瓦,泥砖墙,三合土墙基,红阶砖铺地。正门上悬挂郭沫若题写的“书房阁”三字木匾。进入正门中间是花岗岩条石铺砌的天井,天井两侧为廊,九架,人字顶。里间厅堂有四根青砖金柱,内部摆放18套从附近乡村征集的书桌椅[11]。
清朝康熙年间,洪氏家族的先祖洪㳂三从嘉应州(今梅州市)石坑堡迁居广州府花县福源水村,数年后,又迁居官禄㘵。洪氏宗祠当是洪氏家族迁居官禄㘵后所建,位于洪秀全故居西侧。宣统三年(1911年),洪氏族人筹款重建被烧毁的洪氏宗祠[10]。当代,大㘵村洪氏宗祠列为花都区不可移动文物[4]。
洪氏宗祠是一座坐北朝南、砖瓦木石结构、二进三开间、四合院式布局的建筑。建筑中有天井及两庑,总面宽12.7米,进深20.5米,占地面积264平方米。双坡硬山顶,灰塑龙船脊,绿灰筒瓦,青砖墙,红阶砖铺地[10]。
宗祠山门嵌石额,阴刻“洪氏宗祠”,落款刻“宣统三年辛亥孟秋吉旦重修”。两边虾公梁有石狮和雕花异形斗拱,门面嵌花岗岩石墙脚。后堂大厅有四根杉木金柱,正中的祭台上供奉祖宗牌位,上面刻有一副长联:由嘉应徙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 籍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也学也恢宏敦煌之遗风[10]。
洪仁玕故居遗址列是洪秀全族弟洪仁玕的旧居遗址。此建筑遗址与洪秀全故居相隔一条小巷,原为两间小房,当地人称一明一暗。咸丰四年(1854年),被清军烧毁。现存一处阔三米、深五米的房屋墙基[12]:4。列为花都区不可移动文物[4]。
洪秀全故居纪念馆位于故居广场、洪秀全雕像后,是一座岭南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占地面积3948平方米,青砖混凝土结构,歇山顶,青色琉璃瓦。201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2]。
馆内常设“洪秀全与太平天国历史陈列”,分为花都之子、创教宣道、起义金田、建都天京等10个部分,重点介绍洪秀全、冯云山、洪仁玕等“花都之子”,在创立拜上帝会、发动和领导金田起义中的功勋[2]。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