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浮游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浮游動物
Remove ads

浮游动物英语zooplankton)指异营浮游生物,通常专指各类移动性极其有限所以总体上随波逐流的水生真后生动物,但广义上也包括各类浮游的原生动物。从流体动力学的角度,浮游动物的雷诺数通常小于10,因此基本上不具有克服水流进行宏观自主活动的能力。

Thumb
北方磷虾
维多利亚多管发光水母
Thumb
浮蚕属生物

主要的浮游原生动物包括有孔虫放射虫双鞭毛虫;大型的浮游动物则包括部分刺胞动物(例如水母)、栉板动物甲壳动物(例如桡脚类介形虫)、轮形动物毛颚动物软体动物(例如翼足目)和脊索动物(例如樽海鞘),许多自游动物(特别是小型鱼类头足类)的和刚孵化的幼体也都处于浮游形态。作为食物网中的初级消费者,浮游动物以细菌浮游植物或其它浮游动物为食物,反过来亦被其它更大的动物(特别是滤食性动物)所食用,是水域生态系统(特别是海洋生态系统生物质循环的重要一环,据估算世界浮游生物的产量约360亿吨[1]

和浮游植物一样,浮游动物依照对水温、盐分和养分等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可分布于不同区域[2],所有外部因素中以上升流沉降流导致的营养物质变化为最[2]。浮游动物有时也会成为疾病库,比如一些甲壳纲的浮游生物会携带着可能引发霍乱霍乱弧菌,后者以甲壳动物的外骨骼为食。

Remove ads

分类

前苏联鱼类学家尤里·阿利耶夫(俄语:Юрий Глебович Алеев,英语:Yuriy Glebovich Aleyev,1926~1991)曾在其1977年出版的《自游动物》一书中在描述自游动物生态形态学分类时连带着将浮游动物也细分为两类[3]。而耶鲁大学的一个团队在2018年发表在《皇家学会报告期刊中的一篇论文内也将阿利耶夫的分类定义进一步补完[4]

食用

浮游动物的营养价值不亚于鱼类。目前可作为食品的浮游动物大约有20余种,其中主要是樱虾类、糠虾类、磷虾类和海蜇等。中国沿海盛产的海蜇(Rhopilema)和毛虾Acetes)都是可供人类食用的海洋浮游动物。

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趋于向海洋索取蛋白。例如,从1972年起,多个国家开始捕捞南极磷虾[5]5月14日,中国首艘南极磷虾专业捕捞加工船“深蓝号”从连云港起航开赴南极。

另见

参考文献

Loading content...

外部连接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