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因斯贝格

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因斯贝格
Remove ads

海因斯贝格(德语:Heinsberg发音:[ˈhaɪnsbɛʁk] )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科隆行政区海因斯贝格县,也是海因斯贝格县的县治,面积92.21平方千米,2023年12月31日人口为43,620人。

事实速览 海因斯贝格 Heinsberg, 国家 ...
Remove ads

地理

Thumb
海因斯贝格郊野一景
Thumb
武尔姆河肯彭德语Kempen (Heinsberg)附近汇入鲁尔河的河口

海因斯贝格位于门兴格拉德巴赫西南约32千米、亚琛以北约35千米处,坐落在鲁尔河谷的西南边缘,该河谷呈漏斗状向荷兰延伸。鲁尔河构成了该市与邻近城市许克尔霍芬瓦森贝格的东北边界,绵延数千米,然后在卡尔肯德语Karken附近跨越国界流入荷兰。在肯彭德语Kempen (Heinsberg)附近汇入鲁尔河的武尔姆河也流经该市。该市最高点海拔85米,位于施特拉滕德语Straeten以南,与盖伦基兴接壤;最低点海拔28米,位于卡尔肯以北,与荷兰接壤。

地质

如今海因斯贝格地区的地貌主要形成于更新世全新世时期。其土层主要由默兹河莱茵河的碎石构成,上层土层则以莱茵河的卵石为主。之后风吹黄土沉积,形成了一层轻微起伏的覆盖层。在武尔姆河以西,黄土大多已化为碎石壤土。小河的侵蚀作用形成了如今的地形。在西部靠近德荷边境处有一道地质断层,自该断层起至鲁尔河,土块向东北方向呈阶梯状下沉。武尔姆河的流向与土块的倾角一致。城市东北部位于鲁尔河谷地带,那里由壤土、粉砂与下覆的砾石层组成;西南部则属于盖伦基兴黏土板块。

市区鲁尔河流经的鲁尔地堑(Rurgraben)形成于第三纪,是德国地质与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鲁尔边缘断层(Rurrand-Verwerfung)是鲁尔地块(Rurscholle,位于西侧)与芬洛地块(Venloer Scholle,位于东侧)两大地块的分界线,也是下莱茵盆地英语Niederrheinische Bucht的主要断层之一。这些地块的运动导致此地时有地震发生。最近最强烈的一次地震发生在1992年4月13日,震中位于荷兰鲁尔达伦市海尔肯博斯荷兰语Herkenbosch。此次地震的震级为里氏5.9级,是自1756年迪伦地震德语Erdbeben bei Düren 1756以来中欧地区最强烈的地震。

Remove ads

水文

鲁尔河武尔姆河外,还有一条小溪流经海因斯贝格——利克河(Liecker Bach,又名Stadtbach)。其源头位于海因斯贝格以西的上利克(Oberlieck)附近,沿途又有来自修道院庄园(Klosterhof)附近泉水提供水源。该河流在下游被称为小武尔姆河德语Junge Wurm,在肯彭德语Kempen (Heinsberg)卡尔肯德语Karken之间分成两条支流。右支流向北偏东北方向流动,在卡尔肯以东不到一千米处汇入鲁尔河。左支流米伦河(Mühlenbach)则沿卡尔肯东缘向北偏西北方向流淌,与鲁尔河平行,在卡尔肯北部的沃尔夫哈格磨坊(Wolfhagermühle)与沙夫河(Schaafbach)汇流,之后在荷兰弗洛德罗普英语Vlodrop以南从左岸汇入鲁尔河。

冯格拉克河(Vongelaaker Bach)发源于海因斯贝格和沙夫豪森德语Schafhausen (Heinsberg)之间的一片沼泽地,在泰伯拉特德语Theberath附近汇入小武尔姆河。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如今几近干涸。

周边市镇

以下市镇与海因斯贝格接壤(按顺时针顺序排列):瓦森贝格许克尔霍芬盖伦基兴冈格尔特瓦尔德福伊希特(以上均为海因斯贝格县的市镇)和鲁尔达伦荷兰林堡省)。

区划

海因斯贝格划分为以下市辖区德语Ortsteil

历史

历来所属

海因斯贝格领地英语Lordship of Heinsberg 1085年—1484年
于利希-贝格公国
    于利希-克莱沃-贝格联合公国 1521年—1614年
    普法尔茨-诺伊堡 1614年—1685年
    普法尔茨选侯国 1685年—1794年
       巴伐利亚选侯国 1777年—1794年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4年—1804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4年—1815年
 普鲁士王国 1815年—1871年
 德意志帝国 1871年—1918年
 魏玛共和国 1918年—1933年
 纳粹德国 1933年—1945年
 盟军占领下的德国 1945年—1949年
 西德 1949年—1990年
 德国 1990年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在霍赫街(Hochstraße)下方约100厘米处发现了一条罗马道路。根据出土的硬币判断,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98年—117年。

Thumb
从教堂山俯瞰的城堡山,2011年2月

在教务长教堂(Propsteikirche)内的发掘工作中,发现了前法兰克时期的墓葬,海因斯贝格可能最早在彼时就已有人定居。聚居地中心最初可能位于如今的城堡山(Burgberg)和教堂山(Kirchberg)地区。该遗迹是莱茵兰地区现存最大的城寨城堡之一。一个位于鲁尔河谷边缘的山嘴被人工沟渠一分为二,由此形成了城堡山和教堂山。海因斯贝格领主们在城堡山上建造了他们的驻地——一座边缘城堡。一条人工修建的护城河将城堡外庭与主堡隔开。在教堂山上,人们建起了圣冈戈尔夫教堂德语St. Gangolf (Heinsberg)

戈斯温一世(Goswin I.),最早已知的海因斯贝格领主,于1085年在文献中首次被提及。除了海因斯贝格领地之外,他还拥有马斯特里赫特以东的法尔肯堡领地。他的夫人瓦尔贝克的奥达(Oda von Walbeck)在海因斯贝格建立了冈戈尔富斯修道院(Gangolfus-Stift)。其子戈斯温二世(Goswin II.)在海因斯贝格建立了普雷蒙特利会修道院(Prämonstratenserkloster)。他常年拥有冈格尔特里希特里希英语Richterich的帝国封地,但这些封地后来被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没收。戈斯温拒绝交出这些封地,于是林堡公爵亨利二世于1144年奉国王之命摧毁了海因斯贝格。

在1255年海因斯贝格领主施蓬海姆的海因里希德语Heinrich I. (Heinsberg)和他的妻子海因斯贝格的阿格内丝(Agnes von Heinsberg)撰写的一份文件中,海因斯贝格首次作为城市被提及。通过与下莱茵地区各大领主结盟,海因斯贝格领主维护了其独立性,之后于1288年(沃林根战役德语Schlacht von Worringen)与科隆选侯国结盟,然后与布拉班特结盟,1371年(巴斯韦勒战役德语Schlacht bei Baesweiler)开始与于利希结盟,15世纪初开始与布拉班特/勃艮第结盟。1448年,海因斯贝格领主约翰四世(Johann IV.)去世,领主家族绝嗣。约翰四世的女儿约翰娜(Johanna)于1456年嫁给了拿骚-萨尔布吕肯伯爵约翰二世(Johann II.),他们的女儿伊丽莎白(Elisabeth)于1472年嫁给了于利希-贝格公爵威廉三世(四世),后者由此成为了海因斯贝格领主。1484年,该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Amt)并入于利希-贝格公国。海因斯贝格城堡随后成为公国行政机构的所在地。1543年,帝国军队在第三次海尔德继承战争英语Guelders Wars中攻占了海因斯贝格,并将城市部分摧毁。

1683年,海因斯贝格市内发生大火,连同市集广场上的市政厅在内的整个下城区全部被焚毁。海因斯贝格城堡可能在17世纪末被法国军队摧毁,不过没有文字记录佐证。

1794年,由儒尔当将军率领的法兰西革命军推进至鲁尔河畔,而奥地利军队则在海因斯贝格驻守。1794年10月2日,贝尔纳多特准将将奥军驱逐出城,并率军从奥伯布鲁赫德语Oberbruch德雷门德语Dremmen之间继续向鲁尔河进发,并在尚茨(Schanz)附近修建了一座桥梁。海因斯贝格同莱茵河左岸其它地方一样并入法国,隶属于鲁尔省法语Roer (département)亚琛区法语Arrondissement d'Aix-la-Chapelle (Roer)海因斯贝格

Thumb
19世纪的海因斯贝格,奥斯卡·贝加斯德语Oscar Begas

维也纳会议后,海因斯贝格于1816年并入普鲁士,成为了海因斯贝格县德语Kreis Heinsberg (1816–1932)县城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军队于1918年—1919年驻扎在海因斯贝格,随后比利时军队也在此驻扎至1926年(盟军占领莱茵兰)。1932年,海因斯贝格县解散,辖下市镇并入盖伦基兴-海因斯贝格塞尔夫坎特县德语Selfkantkreis Geilenkirchen-Heinsberg埃克伦茨县德语Kreis Erkelenz,海因斯贝格失去县城地位。

1944年11月16日下午,英国皇家空军空袭了海因斯贝格,14分钟内共计投下了2223枚炸弹,总重量达1019.2吨,造成52人遇难。

1969年7月1日,市镇阿普霍芬德语Aphoven沙夫豪森德语Schafhausen (Heinsberg)温特布鲁赫德语Unterbruch并入海因斯贝格。1972年1月1日,盖伦基兴-海因斯贝格塞尔夫坎特县德语Selfkantkreis Geilenkirchen-Heinsberg埃克伦茨县德语Kreis Erkelenz合并为新的海因斯贝格县,海因斯贝格再度成为县城。同时,市镇卡尔肯德语Karken肯彭德语Kempen (Heinsberg)基希霍芬德语Kirchhoven奥伯布鲁赫-德雷门德语Oberbruch-Dremmen兰德拉特德语Randerath瓦尔登拉特德语Waldenrath并入海因斯贝格。

Remove ads

宗教

天主教

Thumb
基督圣体节的旗帜

挖掘结果表明,当地曾存在过一座前罗马式或早期罗马式教堂。12世纪,一座巴西利卡取代了它。这座教堂的地下墓室至今仍在。今天的晚期哥特式教堂建于15世纪初至中期。法兰西革命军入侵之前,海因斯贝格属于列日教区。根据拿破仑一世教宗达成的协定,海因斯贝格并入新成立的亚琛教区。在普鲁士时代,1821年,亚琛教区被废除,海因斯贝格随之并入科隆总教区,直至1930年亚琛教区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教堂遭受严重破坏,后于1951年—1955年重建。

修道院

海因斯贝格市区内曾经有过八座修道院,其中三座今天还在市内。

新教

早在1528年就有新教归正宗牧师来到该城,其中有些是再洗礼派或与之亲近者。1553年,一个归正宗教会在该城成立,他们深受邻近的荷兰加尔文主义的影响。16世纪末,该会通过捐赠获得了城外的一块土地,并建立了一直使用到今天的墓地。据估计,17世纪初,市内半数的家庭信新教归正宗,富人和名门中的皈依者则更多。于利希公爵们对这一新信仰的包容,或者说是他们自身的倾向,促进了其发展。但在1613年公国继承人普法尔茨-诺伊堡的沃尔夫冈·威廉皈依天主教后,归正会陷入困境。公共的神事被禁止,教堂和学校被关闭没收。直到1672年宗教调解之后,他们的处境才有所好转。然而,教会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恢复到以前的规模;至1817年,市内只剩下12个家庭信奉改革宗。1665年,教徒们在市内购置了一座建筑,建立布道所。这座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摧毁,直到1951年才由牧师阿图尔·富克斯(Artur Fuchs)在另一个地方重建。1963年,教会在奥伯布鲁赫德语Oberbruch建造了救世主教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流离失所者和难民的涌入,教会规模不断扩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由于苏联遣返德裔来自定居,教会规模不断扩大。今天新教教会共有5000多名信徒,主要信信义宗

Remove ads

犹太教

1642年时,市内共有四个犹太家庭。1771年,一座犹太会堂首次被提及。1800年,政府关闭了第一座犹太墓地,原因是它已被三度使用。根据1808年法国人的调查,市内有213名犹太。1811年,第二座犹太会堂建成。根据1847年的一项法律,埃克伦茨冈格尔特盖伦基兴和海因斯贝格的犹太社区合并,成立了一个犹太会堂协会,总部设在盖伦基兴。彼时德雷门德语Dremmen兰德拉特德语Randerath也有犹太人礼拜堂。1927年,海因斯贝格有65名犹太人,德雷门有6名,温特布鲁赫德语Unterbruch有1名,瓦尔登拉特德语Waldenrath有33名。1933年5月1日,市内有47名犹太教徒。“水晶之夜”大屠杀期间,犹太会堂遭到破坏和洗劫。1942年,还没有逃跑的犹太人都被运走。1944年11月16日,犹太会堂在一次猛烈的空袭中被摧毁,整个犹太社区被第三帝国彻底消灭。

Remove ads

新使徒教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个新使徒教会英语New Apostolic Church在海因斯贝格成立。

再临宗

2001年6月,瓦森贝格再临宗教会的一个子教会在海因斯贝格成立。

政治

市议会

自2020年9月13日地方选举以来,市议会44个席位在各政治团体中的分配情况如下(括号内为相较2014年地方选举的变化):

  • CDU:25席(-2席)
  • SPD:7席(-2席)
  • GRÜNE:6席(+2席)
  • FDP:2席(±0席)
  • AfD:2席(+2席)
  • 海因斯贝格县自由选民团:2席(±0席)

文化与景点

博物馆

  • 贝加斯故居德语Begas Haus博物馆
  • 兰德拉特德语Randerath的私人经营的地方历史博物馆

建筑

Thumb
城堡和教堂山
Thumb
拱门楼

圣冈戈尔夫教堂德语St. Gangolf (Heinsberg)是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位于教堂山(Kirchberg),是一座受保护建筑。

教堂山地区存有部分中世纪城市防御工事,包括两座防御塔和部分城墙。

霍赫街(Hochstraße)的建筑群,包括教务长官邸(Propstei)、15世纪的伦纳茨楼(Lennartzschen Haus)和16世纪的拱门楼(Torbogenhaus)。

修道院小堂德语Klosterhofkapelle (Heinsberg)位于城镇西侧,俗称“蛇之小堂”(Schlangenkapellchen),紧邻修道院庭院。

圣心教堂德语Herz Jesu (Aphoven),建于1904年。

饮食

1876年,欧根·费尔波滕(Eugen Verpoorten)在海因斯贝格发明了蛋黄酒。发明者在霍赫街的房子是前普雷蒙特利会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该修道院在1944年11月16日的轰炸中被摧毁。

经济和基础设施

交通

铁路

公共汽车

Thumb
海因斯贝格汽车总站

海因斯贝格有多条前往各市区和邻近城镇的公共汽车线路。

公路

海因斯贝格在德雷门德语Dremmen附近与A46高速公路相连。221号联邦公路德语Bundesstraße 221贯穿该市。

企业

Thumb
市中心的商店

媒体

  • 《海因斯贝格报》(Heinsberger Zeitung)和《海因斯贝格新闻报》(Heinsberger Nachrichten)
  • “西方之声”电台(Welle West),已于2007年5月15日关闭

公共机构

Thumb
海因斯贝格县医院
  • 县政府
  • 县警察局
  • 地方法院
  • 卫生局
  • 海关
  • 海因斯贝格少年犯惩教所
  • 市图书馆

医疗健康

海因斯贝格市立医院德语Städtisches Krankenhaus Heinsberg为海因斯贝格的一家市立医院,设外科、内科、妇科、产科、实验室、耳鼻喉科、麻醉科、眼科手术中心、糖尿病中心和乳腺中心。

1861年11月21日,一家新的救济院——圣约瑟夫慈善会(St. Josef-Stift)正式启用。自1891年起,主要用于收治病人。1925年起,这家拥有50个床位的医院有了第一位外科医生。1929年3月19日,医院新大楼启用。

1934年起,根据1933年7月14日颁布的《遗传病后代预防法德语Gesetz zur Verhütung erbkranken Nachwuchses》,医院开始做强迫性绝育手术。后来的调查显示,在1934年至1944年的一次例行手术中,至少有239名所谓的“劣等种族”人士以及数量不详的来自海因斯贝格市周边地区的居民被强制绝育[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院在20世纪40、50年代进行了重建和大规模扩建。1981年起,教会撤出,市医院成立为公司,市政府为其唯一所有人。20世纪90年代,医院进行了进一步扩建。

2020年3月新冠疫情期间海因斯贝格是重度疫区,人口五万人中一个月内约一千多人感染[3],县长史蒂芬普施在医疗物资耗尽时写公开信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求援。[4]

教育

  • 9座小学
  • 海因斯贝格实科中学(Realschule Heinsberg)
  • 海因斯贝格综合学校(Gesamtschule Heinsberg)
  • 海因斯贝格县文理中学(Kreisgymnasium Heinsberg)
  • 特殊教育学校——弗洛斯巴赫学校(Floßbachschule)
  • 特殊教育学校——雅努什·科扎克学校(Janusz-Korczak-Schule)
  • 特殊教育学校——鲁尔河谷学校(Rurtal-Schule)
  • 安东·海嫩继续教育学校(Anton-Heinen-Volkshochschule)
  • 青年音乐学校(Jugendmusikschule)

纹章

一只面朝右侧、头戴王冠、双尾的银白色狮子,背景为红色。其借鉴了前海因斯贝格领主的纹章。该市的代表色为红白两色。狮子图案也出现在于巴赫-帕伦贝格瓦尔德福伊希特瓦森贝格以及海因斯贝格县的纹章中。

友好城市

海因斯贝格与以下城市结为友好城市[5]

参见

  •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市镇列表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