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粤语
香港的粵語方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香港粤语(英语:Hong Kong Cantonese),亦称港式粤语、港式广东话、香港话,为香港人的通用语,香港人一般惯称为“广东话”或“中文”。香港粤语源于广州,故与广州话互通。因为粤语地区各地交流频密,部分香港粤语词汇被借用至其他地区,包括回流广州,互相影响。香港粤语加入了不少英语及其他外来词,亦有口语、俚语、及粗口,以及术语等。
![]()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11月3日) |
![]() |
---|
本条目为 香港人口及文化系列之一 |
其他香港系列
|
根据2001年到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广州话为香港的压倒性通用语言,89.5%人以此为常用语言,次位为英语,占3.4%,使用者多为香港华人以外的族群;第四位的福建话(闽南话)为1.1%;第五位、第六位及第八位分别为客家话、潮州话和上海话分别为0.9%、0.7%、0.3%;普通话为1.4%,由第六位升至第三位;第七位的他加禄语(菲律宾语)和第九位印尼语多为外籍佣工使用。[1]
Remove ads
历史
1841年香港开埠前,原居民有三个群体,分别为广府围头人人、蜑家人(又称水上人)、客家人、福佬人(即闽南人,又称为鹤佬人),各族群皆有自己的语言(即围头话、蜑家话、客家话、福佬话),其中围头话和蜑家话亦是粤语的分支,香港一词的英语译名“Hongkong”就是取自蜑家话发音[2]。
香港开埠之后,各地移民陆续入境。清朝末年的土客械斗使大批广州以及四邑平民涌进香港。早期到港的人口大多数为苦力以及建筑工人,亦有商人,加上广州离香港最近而人口最密集,香港的工人及商人亦大多为广府人。不少广府人在香港以及广州之间打工,香港市区和省城广州来往频繁,广府人是香港人口最大的群体。而且从古代到清朝,粤语一直是岭南地区的官式语言。因此在香港市区,广州话一直是市民的主要语言,为市民日常生活以及商业领域和公共领域的通用语言[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人口约50万。及后中国内战,大量人口涌入香港[3]。此时期移民都是以来自广东为主,另外亦有不少来自福建和上海等省市,不少江浙企业家在这个时期走难来到香港。至1950年,香港人口上升至220万。之后,随着偷渡潮,香港人口以每10年100万之速度大幅增长,当中多为广东人。经过四次逃港潮之后,1974年11月,香港政府实施抵垒政策,即非法移民只要能到达市区登记,就能取得居留权。
虽然二战结束之后,各地难民涌入香港,但根据1961年香港人口普查,仍然是粤语人口占大多数。当时香港使用粤语广州话,而省城广州也是广州话社会,广东主要都是使用粤语。战后出生一代绝大多数在粤语环境中成长,粤语自然在香港成为惯用语言以及官方语言[4][5]。
在政府层面而言,港英政府亦相当关注政府官员的广东话能力。例子之一,是时任港督葛量洪在1950年初向殖民地部作的报告。个中提及有关“官学生”在香港学习广东话的安排,以及他重视学习广东话的原因。当时掌握管治香港实权的英国官员,绝大部分属于政务职系,即“官学生”(cadets,后改称政务官 ,administrative officers)。他们在英国受训期间(Devonshire Course)已开始学习广东话,并经考试合格,才被正式聘用。通常来港后的首两年,仍会专注深造广东话,并且不用参与任何的行政工作。他们享有语言学习津贴,以聘请教授广东话的导师。葛量洪认为,政务官能够通晓被管治者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缺乏说广东话的能力,便不能履行其职务。为了增加学习广东话的诱因,他在报告中建议广东话科目应占全部学习科目总分数的一半,并认为这个比重才能突显广东话科目的重要性;又提议腾空教授人类学和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研习的科日时数,来教授广东话,理由是在香港掌握广东话比学习这些科目更为重要。[6]
Remove ads
声韵调
声母[7]
韵母(括弧内为非穗港澳韵母)[8]
Remove ads
香港粤语一般分作“九声六调”,“九声”是阴平、阴上、阴去、上阴入/高阴入、下阴入/低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将上阴入和下阴入分别称为阴入和中入其实是错误叫法,此等调名会令人误以为入声同时三分,而入声由中古音到粤语其实先分化成阴阳入,阴入之后才分上下。上阴入、下阴入、阳入三个声调,调值高低分别与阴平、阴去、阳去一样,所以是“六调”。但由于“声调”含义包括“抑扬”和“顿挫”,我们并不能说香港粤语只有六个“声调”。
只有“阳声韵”,即是收鼻音韵尾-m、-n、-ŋ的韵母,才有相应的“入声韵”,即以-p̚、-t̚、-k̚作韵尾的韵。
为方便了解声调(单纯考虑九个声调),简化排列部分例子:
此外,香港粤语有不少变调。例如“老陈”的“陈”、“何伯”的“何”、“字帖”的“帖”、“飞碟”的“碟”、“红衫鱼”的“鱼”、“花园”的“园”等、“图画”的“画”、“各位”的“位”等字,经常会变读成阴上声(第二声)的调值。“玻璃”的“璃”、“乌蝇”的“蝇”、“捉伊人”的“人”、“一粒”的“粒”、“劳碌”的“碌”、“亲昵”的“昵”、“白雪雪”的“雪雪”、“光脱脱”的“脱脱”,也经常变读成阴平/上阴入声(第一声)的调值。
Remove ads
Remove ads
书面读音同口语读音会有不同。部分香港粤语的口语会将低声调的字读成高声调,叫变调。
- 阳平变阴平,如“玻璃”的“璃”,“灭蚊”的“蚊”,“猪栏”的“栏”。
- 阴上变调:
- 阳平变阴上,如“陈伯”的“陈”、“上楼”的“楼”、“还钱”的“钱”。
- 阳上变阴上,如“书友”的“友”、“老母”的“母”、“仔女”的“女”。
- 阴去变阴上,如“鱼片”的“片”、“金铺”的“铺”、“影相”的“相”。
- 阳去变阴上,如“笑话”的“话”、“囚犯”的“犯”、“开会”的“会”。
- 下阴入变阴上,如“请帖”的“帖”、“麻雀”的“雀”、“填鸭”的“鸭”。用-p̚、-t̚、-k̚收音,口语混合阴上声同入声。
- 阳入变阴上,如“蝴蝶”的“蝶”、“书局”的“局”、“长颈鹿”的“鹿”。用-p̚、-t̚、-k̚收音,口语混合阴上声同入声。
- 下阴入变上阴入,如“光脱脱”的两个“脱”字。
- 阴平变阳平,如口语“爸爸”﹑“妈妈”中的第一个字。
借词
香港中西文化荟萃,结合各地文化,不少其他语言借词在香港粤语中出现。同时,香港粤语亦影响其他地方文化,香港的词汇被借用到中国大陆、台湾和新加坡等。澳门和香港,两地地理相近且交流密切,故此香港粤语的大部分词汇、用语、口音等亦通用于澳门粤语。
来自港式英语之借词较多,尤其是生活用词。这些借词大多是由谐音转变而成的。其次借用日语比较多,例如有些人会使用日语“高人气”取代中文“受欢迎”;而中文“一人分量”的表达亦有一些餐厅使用日语“一人前”取代。这些借词的出现主因是娱乐媒体的盛行,以及西方和东洋文化的流入,其次是因为日语有汉字的系统,虽然它们的汉字跟中文的汉字意思是不一样的。这些借词有源自网络上,先是以谐音(也有人叫空耳)为准的网络用语,之后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渐渐就加入了粤语字府。
Remove ads
Remove ads
惯用语
源出香港历史因素(词汇由警方为主)
- Chok样──耍出使人窒息的面部容貌。
- 淆底——泛指该人没有胆色、害怕、惊惶、临阵退缩的意思。
华南黑帮术语
- 做架梁:在人与人争吵时充当劝交和调解的角色或行动。
- 雷气:源自帮派中数字的代词,意指有义气。
- 著草:意指逃亡,弃保潜逃等。源自古时人们平日不常穿鞋子,唯有在出远门时才会穿着由草条编织的草鞋行走。
- 只揪:单挑,泛指男人之间一对一的公平打斗
- 起朵:扬名立万
- 挞朵/响朵:报上江湖绰号或所属帮派堂口
中英夹杂
香港人讲话时普遍习惯夹杂英语单字,主要是名词及连接词,例如:“阿Sir”、“收email”、“出trip”、“食lunch”、“anyway”、“By the way”,还有动词,例如:“send比我”、“Keep住”、“Quit咗佢”等等[16][17],部分学者及专栏作家认为是香港的文化特色[18]。另外,在夹杂以复辅音结尾的英语单词时,说话时有时候会省略韵尾[19]。
语音发展
现在,香港不少人的粤语发音出现了称为“懒音”的现象,并被部分香港本土精英分子及语言学者视之为问题,有些人则认为这是语言自然演化的必然结果,所以不需要重视。这种现象的较常见例子是“
- 不区分/n/声母与/l/声母,将鼻音/n/念作舌边音/l/。
- 不区分/ŋ/声母与零声母,将软腭音/ŋ/念作零声母。有部分人则反过来,将零声母念作/ŋ/声母。
- 不区分/k/声母与/kw/声母,将圆唇音/kw/念作/k/。同时也不区分/kʰ/声母与/kʰw/声母,将圆唇音/kʰw/念作/kʰ/。
- 不区分/n/韵尾与/ŋ/韵尾,将/ŋ/韵尾念作/n/韵尾。
- 不区分/t̚/韵尾与/k̚/韵尾,将/k̚/韵尾念作/t̚/韵尾。
在广州,此情况比较香港轻微,比如/n/和/l/声母,某些地区的粤语依然清晰且严格地区分/n/和/l/声母。
地区口音/方言影响,一些人肚饿中的肚字tou5读tuŋ5音,雪柜中的雪字syut3读sek3音,今日中的日字jat6读mʌk6音
常见例子:
何文汇正音运动
1970年代起,受到由何文汇提倡及领导的粤语正音运动所影响,香港粤语部分词汇的发音偏离了粤语广州口音,与珠江三角洲粤语系地区的发音脱节。何文汇“正音”是根据距今一千年的宋朝《广韵》一书中的切韵方法,将很多与《广韵》所载不同的粤音重新订立标准,因此不少香港教师认为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学说。现时,支持和反对此运动的两大阵营尚在对垒。在学术界的朗诵及教学方面,粤语正音运动的支持者不少;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无线电视亦支持之;然而在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其学说并未获得很大的支持。
常见例子:
评价
曾经担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的台湾学者龙应台(后来为中华民国文化部长)说过,香港人有一怪现象,与中国大陆人、台湾人对话,喜欢劈头一句便说:“对不起,我的普通话不好”,来了香港两年仍然未有学好粤语的龙应台笑说:“该是我道歉才对!”她质疑,别人来到香港,不懂说粤语,为什么香港人要反过来赔不是?龙应台说:“语言是平等的。粤语文化,有其深刻动人之处,是香港最珍贵的宝藏,不应被取代,更非英语所能涵盖。粤语是香港人的资产,不是负资产,香港人应加以珍惜。”[20]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