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街车 (自行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街車 (單車)
Remove ads

街车曲架自行车(ChopperLowrider bicycle英语Lowrider bicycleWheelie bike英语Wheelie bike),粤语俗称子弹仔(Little Bullet),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80年代90年代香港青年间发展出来[1],透过为“曲架自行车”进行个性化装饰,为未有经济能力负担摩托车及消耗品开支的青年群体提供途径去表达自己的喜好和一种增强在朋辈身份认同的表现[2][3],形成一种独有的香港次文化


Thumb
本条目为
香港人口文化系列之一
香港人口普查
2021年人口普查
香港人  新界原居民
海外港人
宗教与风俗  哲学
语文  用语  文学
殡仪  节日与公众假期
购物  饮食  烧烤文化
传媒  电视  电影
艺术  漫画  动画
音乐  流行音乐
教育  补习文化
体育  赛马
网络文化  电子竞技
建筑  法定古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港次文化
港式幽默
无厘头文化
MK文化
MK Pop
铁路迷文化
巴士迷文化
小贩文化
街车文化
街机文化
其他香港系列
Remove ads

历史

Thumb
未经装饰的“曲架”自行车,俗称“骨车”

发源地 -  美国

1969年,经典嬉皮士文化象征[4]美国公路电影逍遥骑士》(Easy Rider) 上映,电影从美国走向了全世界,被世界各地崇尚自由的个性青年所推崇。

1970年代英国凤头自行车公司(Raleigh Bicycle Company)的设计总监艾伦•奥克利英语Alan_Oakley_(designer)(Alan Oakley)以电影中彼得·方达(Peter Fonda)和丹尼斯·霍珀(Dennis Hopper)所驾驶的美式机车原型,设计及生产有厚实自行车座垫(Banana Seat)的“曲架”自行车(Raleigh Chopper),并成为1970年代最受英国小孩欢迎的单车类型,一直到1979年底,凤头自行车公司总共卖了超过150万辆“曲架”自行车[5]

真正影响香港而发展成为潮流文化的“曲架”自行车,是由美国Schwinn公司生产于1968年Sting-Ray系列中的Krate型号自行车。此款自行车的设计在70年代被台湾的黑马自行车公司(Black Horse)所山寨,成为比原装美国货便宜而大受欢迎的出口货,普及东南亚香港,成为潮流。后来这股模仿摩托车的自行车风更受1989年周润发主演,以摩托车为题材的香港电影阿郎的故事》和1990年刘德华主演的《天若有情》的热潮所带动,青少年为追求潮流时尚和个人风格,在“曲架”自行车车身粤语俗称“黑马架”上加装个性化装饰零件,例如粤语俗称“龙头”(自行车头配饰)、“凤尾”(座垫后配饰)、“油缸”(自行车架上管配饰)、“侧板”(自行车架上管配饰)、“自行车车轮盖”等零件,以及车身颜色和贴纸图案来模仿摩托车的外观,在90年代中最常见的模仿对象,是刘德华在1995年香港电影烈火战车》中所驾驶的乐富门花Honda型号[6]

如原厂Schwinn的设计,流行香港的台湾黑马牌“曲架”自行车的前后车轮直径均是相同,多是18寸或20寸(406mm/451mm),车架比一般的自行车车架短,粤语俗称“鹅颈”(自行车车头手把位)较低,重心较低,令驾驶者要缩起身体来踏,驾驶时需要低着头,身体倾前,外型似子弹,故“曲架”自行车在香港粤语俗称为“子弹仔”(英语:Little Bullet)。

部分业余爱好者更为“曲架”自行车加上镁光灯“照明系统”及“汽车音响”(vehicle audio)喇叭设备,粤语俗称车机”、“台机”,除了让街车夜间马路行驶时照明,亦能播放流行音乐等炫技行为,在马路上行驶时有如街头表演艺术一样。

于香港80年代90年代,“曲架”自行车在香港公共屋邨的青少年间盛行[7],因零件停产而热潮退却[8][9][10][11]

于2010年代,随着互联网普及,多个有关改装,零件二手买卖集体回忆的香港街车兴趣群组在社交网站Facebook内成立。

次文化

1980年代香港起,香港“曲架”自行车爱好者,尤其青少年,按所居地区或屋邨,组成车队[12],晚上在香港主要干道上驾驶“曲架”自行车,故“曲架”自行车在香港粤语俗称为“街车”,衍生出的“街车文化”(英语:Chopper Subculture)是一种独有的香港次文化街头表演行为艺术

1987年,香港电影铁血骑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剧中青年人踏街车与交通警察在马路追踪。

2010年代,青少年服务团体协青社(Youth Outreach)跨区深宵外展服务队[13]曾在前启德机场跑道举办街车比赛,是以极限运动漂移花式自行车形式的竞赛,以消除公众对街车和童党边缘青年粤语邊緣青年关联标签效应刻板印象[14]

2010年9月,“中国香港自行车总会山地车教练在一篇关于香港人对自行车运动普及化的苹果日报访问时曾透露:“八十年代初最流行子弹仔,即所谓街车,自行车被改装成摩托车模样,又有大包围扮扰流器,又有大车头灯,车尾有大喇叭,在晚上把音乐调校得很大声,飞快地踩。”[15]

2013年,香港电影微交少女》,剧中青年人晚上在香港公共屋邨骑着车尾有喇叭的“街车”。

2014年,香港媒体报道有关街车车队怀疑没有遵守《道路交通(交通管制)规例》中有关自行车行驶规定的新闻,一名九十后街车文化爱好者道出“沿途有不少外国游客向我们挥手欢呼,我们欢呼回应,并非叫嚣。”[16] [17]

Remove ads

另见条目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