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潮虫亚目

等足目的一个亚目甲壳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潮蟲亞目
Remove ads

潮虫亚目(学名:Oniscidea)是等足目中的陆生类群。其英文名称“woodlice”源自常栖息于朽木的习性[2],虽然潮虫既非寄生虫也不属于昆虫。

事实速览 科学分类, 演化支 ...

潮虫由海洋等足类演化而来,推测在石炭纪登陆,但已知最古老化石来自白垩纪[3],这使它们成为少数完全适应陆地环境的甲壳动物。

潮虫有许多俗名,虽然常被称为陆生等足类,但部分种类如海蟑螂属仍半陆生或重新适应水生环境。球潮虫科卷甲虫科等物种能蜷缩成球状(团球行为)作为防御机制;部分种类具备有限蜷缩能力,但多数完全无法团球。

潮虫具有分节的背腹扁平基本形态,七对关节肢与特化的呼吸附肢。与其他囊虾总目动物相同,雌性会将受精卵携带于育儿囊中,提供胚胎水分、氧气和养分。幼体孵化时称为缺节幼体,某些种类会继续接受母体照顾,经多次蜕皮后成熟。缺节幼体初生时仅六体节,首次蜕皮后增加一节。

Thumb
潮虫完整形态

虽然潮虫亚目的系统发生学尚未完全确定,但学界公认包含11个下目/演化支。2004年文献记载有3,937个有效物种[4],2014年统计现存约5,000–7,000种[5]。它们已成功殖民从滨海带、地下湖到海拔4,725米的干燥沙漠等多种陆域生态系,展现出完整的陆地适应形态与行为谱系。

潮虫在演化生物学行为生态学营养循环研究中具重要地位,也因多样的体色、团球行为与易饲养特性成为生态缸热门宠物。

最新研究显示传统定义的潮虫亚目可能非单系群,如海蟑螂属等类群与其他海洋等足类亲缘更近,但多数潮虫仍构成演化支[6][7]

Remove ads

俗名

潮虫的英语俗名因地区而异,部分名称描述其团球行为,其他则将其比拟为猪。群体称为"quabble of woodlice"[8]

常见英语俗名与地区分布:

  • armadillo bug(犰狳虫)[9]
  • boat-builder(造船工,加拿大纽芬兰)[10]
  • butcher boy/butchy boy(屠夫男孩,澳洲墨尔本)[11]
  • carpenter/cafner(木匠,加拿大纽芬兰与拉布拉多)[12]
  • cheeselog(起司木,英国雷丁)[13]
  • cheesy bobs(起司鲍伯,英国吉尔福德)[14]
  • cheesy bug(起司虫,英国肯特郡西北部)[15]
  • chiggy pig(奇吉猪,英国德文郡)[16]
  • chisel pig(凿猪)[17]
  • chucky pig(查基猪,英国德文郡/格洛斯特郡)[18]
  • doodlebug(嘟嘟虫,亦指蚁狮幼虫)[19]
  • fat pig(胖猪,爱尔兰)
  • gramersow(格拉默索,英国康瓦尔郡)[20]
  • hog-louse(树虱)[21]
  • millipedus(千足虫)
  • mochyn coed(树猪)、pryf lludw(灰虫)、granny grey(奶奶灰,威尔士)[22]
  • pill bug(药丸虫,通常仅指卷甲虫属)[23]
  • potato bug(马铃薯虫)[24]
  • roll up bug(卷卷虫)[25]
  • roly-poly(罗利波利)[24]
  • slater(石板虫,苏格兰/阿尔斯特/新西兰/澳洲)[26][27]
  • wood bug(木虫,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28]
Remove ads

形态与生活史

Thumb
潮虫基本形态结构

潮虫具有甲壳质外骨骼,生长过程中需多次蜕皮。其蜕皮分两阶段[29]:先脱落后半部,2-3天后再脱落前半部。这种蜕皮方式不同于多数节肢动物的单次蜕皮,理论上可使潮虫在蜕皮期间保持部分活动能力。

雌性潮虫会将受精卵携带于腹部的育儿囊中,该囊由重叠的甲片构成,覆盖胸部腹面并连接至前五对步足基部。卵孵化为形似小型白色潮虫的幼体(最初缺最后一对步足)[29],母体看似“分娩”。少数种类也能进行无性生殖[30]

虽然同属甲壳动物,潮虫因高浓度尿酸[31]而被描述具有类似“强烈尿味”的难闻口感[30],亦有观点认为其风味近似甲壳类海鲜[32]

药丸虫与球马陆

Thumb
Thumb
普通卷甲虫(左)与边缘球马陆(右)对比

卷甲虫科球潮虫科的潮虫易与球马陆目球马陆混淆[33]。这两类陆生节肢动物体型相近,栖息环境与食性相似,且均以团球行为作为防御机制,形成趋同演化的典型案例。

可从多方面区分:球马陆具19(雄)或17(雌)对足,潮虫仅7对;潮虫胸部具7体节与5腹节及尾节,球马陆无明显胸腹分界且共12体节;潮虫尾肢极小,翻转后可见其覆盖于尾节上[34]。某些潮虫如斑点卷甲虫可能对球马陆如边缘球马陆展现贝氏拟态

Thumb
混凝土块下的潮虫群

生态

极端环境适应
Thumb
沙漠潮虫生存于"甲壳动物征服的最干燥环境"[35]
Thumb
海蟑螂为半水生种类

多数潮虫亚目物种栖息于陆地环境,透过类似气管尾肢肺呼吸。由于易通过排泄与体表失水,潮虫通常出现于潮湿阴暗处如岩石与朽木下,但沙漠潮虫例外,它们栖息于"甲壳动物征服的最干燥环境"[35]。它们多为夜行性食碎屑动物,主要以腐植质为食。

少数潮虫重返水生环境。演化上原始的海蟑螂科(如海蟑螂)为两栖性;澳洲的Haloniscus属(Scyphacidae科)与北半球的某些Trichoniscidae科物种也具水生适应。被认定完全水生的种类包括墨西哥的Typhlotricholigoides aquaticus与西班牙的Cantabroniscus primitivus[36]

Thumb
潮虫是蜘蛛红螯蛛的主要猎物

潮虫是多种食虫动物的猎物,包括红螯蛛属蜘蛛如专食潮虫的'[红螯蛛]][37],以及陆生涡虫如Luteostriata abundans[38]

潮虫对农药敏感,但能耐受某些重金属并将其累积于肝胰腺,因此可作为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指标[39]

Remove ads

演化历史

最古老的潮虫化石发现于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琥珀,包括法国夏朗德琥珀的现生属海蟑螂属、缅甸缅甸琥珀合眼类物种Myanmariscus(可能属于Styloniscidae科)[40]、西班牙琥珀中的海蟑螂科物种Eoligiiscus tarraconensisTrichoniscidae科的Autrigoniscus resinicola,以及可能属于Detonidae科的Heraclitus helenae[41],还有法国夏朗德琥珀中的未定种[3][40]。潮虫在白垩纪中期的广泛分布与多样化,暗示其起源应早于盘古大陆分裂,很可能在石炭纪[3]

作为害虫

虽然潮虫类似蚯蚓,在花园中能控制某些害虫[42]、制造堆肥和翻土而被认为有益,但某些种类如卷甲虫属会取食栽培植物,如成熟的草莓与幼苗[43]

潮虫也可能群体入侵住宅寻找湿气,其存在往往暗示潮湿问题[44]。由于不传播疾病且不破坏完好木材或结构,通常不被视为严重家居害虫。可透过吸尘器、化学喷雾、驱虫剂等方式清除[45],或改善潮湿环境。

作为宠物

潮虫已成为儿童热门宠物,也是无脊椎动物爱好者的饲养对象[46]鼠妇科卷甲虫科物种最为常见,因它们是欧洲与北美洲最普遍的陆生等足类[47]

部分种类纯作宠物饲养,有些则用于生态缸,因其能分解有机碎屑。

饲养品系与种类

人工繁殖过程中,饲育者可能发现新突变,或透过选择性育种培育特定颜色/斑纹表现,这些具独特外观的族群称为'品系'。品系通常由发现/创造者命名,物种标准外观则称'野生型'。

某些品系特征属多基因性状,如“橙色活力”(普通卷甲虫)与“粉红橡皮鸭”(Cubaris sp. "Rubber Ducky"),透过选育最符合目标外观的个体获得。这些基因表现差异大,因非特定基因突变所致[48]

其他品系则源自显性或隐性突变,如'T+/T− 白化'与'白化型'。例如T+白化潮虫因无法产生黑色素而缺乏黑色,但仍能合成棕、紫色素;T−白化型被认为同时缺乏黑色素与酪氨酸酶,仅表现浅黄、橙与白色[49][50][51]

由于未鉴定/未描述物种快速引入饲养圈,常导致混淆。这使Cubaris属被视为废弃物分类单元[52],许多物种被错误标记为"Cubaris sp.",即使不符合该属正式描述。

分类

学界普遍认同潮虫亚目包含五大主要演化支,但其系统发生关系尚未厘清[53][54][4][55][5]。两种主要分类方案差异在于哪个类群被视为潮虫亚目的姐妹群:一种将海蟑螂科置于双瓣下目,其余科分属全育下目的四个演化支[53][4];另一种将球潮虫科置于球潮虫下目,其余科分属海蟑螂下目的三个演化支[54]

参见

  • 无脊椎动物虹彩病毒31型 – 一种以潮虫为宿主的病毒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