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澎湖1号

丹尼索瓦人顎骨化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澎湖1號
Remove ads

澎湖1号(英语:Penghu 1),是在台湾澎湖水道海域发现的丹尼索瓦人颚骨化石 。[2]

事实速览 名称, 物种 ...
事实速览 科学分类, 二名法 ...

在过去,该化石被认为是已灭绝人属物种澎湖原人(学名Homo tsaichangensis),经同位素放射性定年冰河时期海平面的升降,判断其生存年代在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3]。一些观点认为它属于一新物种“蔡张人”(Homo tsaichangensis[4],另外一些观点则认为它是直立人早期智人丹尼索瓦人[5][6][7]。在2025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蛋白质分析证实其为丹尼索瓦人[1]

Remove ads

发现与研究

2008年,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副研究员张钧翔从台湾南部私人收藏家蔡坤育(蔡坤玉)处取得一个人类下颚骨化石标本,该化石打捞自台湾海峡澎湖水道水面下约60-120米深的海底,距离台湾西南约25公里海域,该地区曾经是陆地,自末次冰期海平面上升,淹没了化石的发现地区[8]。这块化石若随海流漂来必会粉碎,但从其完整程度来看,研判应原本就存在澎湖水道[9]

台湾、日本澳洲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对它进行了研究,团队先确认这是人类化石后,澳洲学者取一小块作放射性元素测量,从化石骨质胶原中的元素半衰变的浓度变化做定年测量,推估澎湖原人的生存年代,但因化石只有一个,标本量太少,导致定年范围出现至少26万年的落差[10]。从定年结果与海平面升降的年代推测,这件化石的地质年代晚于45万年前,并可能生存于海平面下降,距今约19-13万年前或7-1万年前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时期。

团队的四年研究结果,首次发表于2015年1月27日出刊的《自然-通讯》杂志[3][9][11][10],研究团队成员包括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地质学组主任张钧翔、东海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林良恭、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海部阳介及河野礼子、京都大学高井正成、御茶水女子大学松浦秀治、澳洲国立大学Rainer Grün、Les Kinsley等人。该标本目前被收藏在台中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12]

Remove ads

形态特征

该标本为一个几乎完整的右下颌,有四颗牙齿,包括磨损的臼齿前臼齿[3]。下颌骨非常粗壮且坚固,有一个坚固的侧隆凸,臼齿膨大,在三维影像重建下发现其下颚两髁头宽(bicondylar width)较宽,此特征有助于确认该化石来自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时期。[5]根据其颌骨和牙齿的形态,该标本被归入人属,其下颌骨并没有现代人“戽斗”般突出的下巴[13],这有助于将其与智人区分开来。然而,该化石保有与能人Homo habilis)相似的衍生特征,包括其下颌较短且宽。这项特征与其他像是缺少M3臼齿等的特征,足以显示该标本应归为人属[3]

透过该下颚骨大小推测,其主人的身高约160公分,体重约60公斤,化石所属性别尚难以判断。从臼齿磨蚀的情况研判,澎湖原人应是成年个体[3]

分类状态

尽管澎湖原人在层级的分类已经被广泛接受,但对其潜在物种定位仍有许多讨论。澎湖原人的下颌骨被认为与中国安徽和县40万年前的直立人化石最为相似,包括相似的牙冠大小、下颌整体粗壮和突出[6][9]。基于这些相似特征和他们较晚才出现于东亚,张钧翔等人[3]提出了几种假说:下颌骨的共同特征可以解释为其保留亚洲早期直立人的原始特征,即从非洲迁移而来具强壮下颌的人属,可能涵盖在海德堡人这个物种中,或他们是直立人的一种适应型。但由于标本保存有限,其物种辨识与分类在学界仍缺乏共识[3]

古生物学家Mark McMenamin主张澎湖原人下颚独特的牙齿特征足以将其独立为一新物种蔡张人(Homo tsaichangensis)[4]。McMenamin将澎湖原人与在爪哇岛中部Semedo村发现的猩猩类巨猿属(Gigantopithecus)下颚化石进行比较,提出它们有相似的牙齿形态,显示有相关的食性选择和相似的生物地理迁徙,坚持认为它们的形态为一趋同进化的案例,甚至提出两者共同生存在距今25万年前的“直葛-澎湖生物地理省份(Tegal-Penghu Biogeographic Province)”。然而,这个分类的论点并不被学界广泛接受[5]

2019年,陈发虎等人发表的新研究,提出澎湖原人其实是丹尼索瓦人的一员[7]。这一论点主要透过与该文描述的夏河县丹尼索瓦人下颚骨比对得出。夏河下颚骨青藏高原上发现,地质年代约为距今16万年前。和澎湖原人相比,夏河标本具有相似的牙齿形态。它们有4个共同的明显特征:M2臼齿在近远中宽度(mesiodistal width)上很接近;M3臼齿发育不全;相似的独特M2牙根结构,与现代亚洲人口有关;P3出现汤姆氏牙根,这在其他人类化石中很少发现[14]

Wu & Bae (2024) 将澎湖原人归类为新物种“巨颅人英语Homo juluensis” (Homo juluensis), 该物种包括许家窑人夏河县人类下颌骨化石丹尼索瓦人[15]

2025年,日本、丹麦及台湾团队,在《科学》[1]期刊发表以氨基酸序列测序作为定种依据之研究,证实该下颚骨丹尼索瓦人,这是目前第三具具有分子证据的丹尼索瓦人标本。由于该表本自海中打捞,科学家目前仍无法确认丹尼索瓦人何时抵达台湾,仅能从台湾与欧亚大陆陆桥形成之时段推测。该团队自其牙齿珐琅质中,萃取出51个蛋白质,4241个氨基酸序列。经分析,发现五个仅在丹尼索瓦人中出现的突变位点。也从珐琅质中分析出此个体为男性。此外,以氨基酸序列所推匴的亲缘关系也明确指出该标本隶属丹尼索瓦人。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