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澎湖县议会
中華民國澎湖縣的最高立法機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澎湖县议会是中华民国台湾省澎湖县的最高立法机关,位于澎湖县马公市。[1]前身可追溯至日治时期的澎湖厅协议会。[2]目前为第20届县议会,自全县划分六选区选出19席议员,自2022年12月25日就任,议长为无党籍的陈毓仁,副议长为无党籍的蓝凯元。 23.5692443°N 119.5665838°E
Remove ads
历史
澎湖群岛在清光绪21年(1895)年,因清廷签署〈马关条约〉转由日本帝国统治[3],最初政府机关皆因袭清代旧制,未设地方议会。大正九年(1920年)台湾总督府更易地方行政官制,新制规定在州、市、街、庄等各级需设置协议会(地方公共团体),但澎湖郡隶属于高雄州,郡级形同虚设,故澎湖地区仅设街庄层级的协议会,且协议会成员乃官派、并非民选。此外,协议会成员仅有供施政咨询之用,无有参与决策之权。澎湖郡在大正15年(1926年)升格为澎湖厅,却直到昭和12年(1937年)才正式成立厅级协议会,而每届十名澎湖厅协议会的会员中,日本籍便占七位,台湾籍仅有三名。[2]:2-4
昭和12年至20年(公元1937年-1945年)期间,澎湖厅协议会中姓名可考的台籍议会员有三届,其中,第一届:戴耀闾(白沙人,医师)、吕哲(白沙人,医师)、吴尔聪(湖西人,教员);第二届:洪耀澎(台中人,医师)、吕哲、李昭生(西屿人,陆军雇员);第三届:郑暻星(马公人,商界)、吕哲、李昭生。[2]:2-4
Remove ads
1945年,日本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宣布投降,国民政府派遣陈仪接收台湾。同年(即民国34年)11月8日,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民政处组织“各州厅接管委员会”,12月颁布“台湾省各级民意机关成立方案”,要求台湾各乡镇限期内成立代表会及参议会等机构,并宣布翌年三月办理各县市参议员选举。但此次选举并非全面民选,分作“区域选举”以及“职业选举”,澎湖县乡镇数未满七个,区域选举名额为七人,职业团体依规定选举名额不得超过十分之一,名额仅三人。[2]:5应届当选人名单如下:
澎湖县参议会成立于民国35年(1946年)4月15日,吴尔聪出任首任议长、郭石头则为副议长,议会办公室则使用日治时期高等女学校教室,位于今马公市光明路上。参议员任期原本仅规定为两年,但台湾省的各县市议会尚未成立,宪法遂延长首届参议员的任期直到民国39年,中央奉准台湾省实施地方自治为止,所以澎湖县参议会仅举办过一次选举。[4][2]:5-6
民国39年(1950年),国民政府颁布“台湾省各县市实施地方自治纲要”,自同年七月办理第一届县市议员选举,任期规定为两年,第三届起修改为三年,第六届起延长为四年。县议会名额根据全县人口分配,若台湾东部或偏远山区人口稀少处,则酌情增额分配,澎湖县议会在第一届至第十一届被划分为四个选区,第一届选区辖区与名额如下:
澎湖县第一届议会于民国39年(1950年)10月27日成立,首任议长郑大洽(马公人)、副议长陈乾坤(西屿人)。议员名额并非定制,尔后随中央规定每年调整,又屡有增减。[2]:6-7
Remove ads
澎湖县议会自第一届开议以来,“第一选举区”涵盖马公、湖西和白沙整个澎湖本岛及白沙岛,然三乡镇的民情、人口差距大,时而造成彼此之间民意反应的不协调。因此于民国77年(1988年)第12届县议会议员选举后,所有乡镇各自为一个议员选区。
澎湖县议会自第12届议员选举(1988年)实施“六选区”制之后,沿用迄今。应选名额因应选举罢免法有关人口数与席次规定,每届有所增减。[5][2]
议员选区及本届议员
澎湖县议会议员为公民直选,共划分6个选区,共有19席。第二十届澎湖县议员任期由2022年到2026年。
Remove ads
政党席次
历届正副议长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