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澳门福利公共汽车

澳門已結業巴士公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澳門福利公共汽車
Remove ads

澳门福利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福利”)创立于1952年,是澳门一家已结业的巴士专营公司,曾经拥有澳门规模最庞大的车队。直至1988年6月,“福利”因经营不善,已亏损近600万,于是何厚铧连同廖泽云崔世昌崔世安张伟基等人合作进行业务重组,并同时注册名为“澳门新福利公共汽车有限公司”的新公司,以接替“福利”旗下业务。

事实速览 澳门福利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 ...
Thumb
福利刚投入服务的五十铃巴士,正行驶3路线,时为1984年

历史

“澳门公共汽车公司”时期

1948年

澳门商人锺林辉成立“澳门公共汽车公司”(下称“公共汽车公司”),并与当时市政厅设立为期7年的专营合约,集资向香港军部购买了几辆二战期间的军车、货车,在澳门加上木制车厢,改装成巴士。结束了自战后整个澳门没有巴士服务的真空时期。

2月1日,公共汽车公司开办12港澳码头新街市)双循环路线,使用6辆单门巴士行驶。

4月1日,公共汽车公司试办一条来往议事亭前地莲峰球场的新路线2天。因反应良好,遂将之定为3路线,并将路线延长至妈阁关闸,每8分钟一班,使用2辆新购买巴士行驶。

5月1日,公共汽车公司开办只在夏季新口岸泳棚开放期间提供服务的泳场线(没有路线编号),来往八角亭泳棚

5月20日,公共汽车公司开办4港澳码头妈阁)路线,使用20多座位的小型巴士行驶。后因客量不足而停办。

1949年

2月1日,公共汽车公司开办5路线,来往关闸至妈阁。此路线后来先后被福利及新福利接办,走线一直未有大改动,成为现时澳门历史最悠久的巴士路线。同年公共汽车公司亦开办6港澳码头莲峰球场)路线。

1950年

2月,资方拟定一份劳资协约,并指定4名工人做代表,定期到市行政局签署。但该4名工人拒绝。资方唯有答应由工人选派代表出来商谈新约内容。资方初时拒绝劳方提出星期天例假,坚持以由资方决定金额的赏金代替年底双薪,并且不答应劳方提出的 “无理不得开除职工”。经过四次谈判,没有结果,资方关起谈判大门。劳方限期资方24小时内给予圆满答复。资方不答应。工友于是采取慢车斗争。经过48小时的斗争,资方不得不让步。

4月10日,在澳门市行政局签订劳资新协约。为了保护斗争成果,工友开会通过改组巴士员工体育部,于4月30日成立了公共汽车职工协会

1951年

3月17日,资方违约,无理开除沽票员陈干珠。其后,连谈判的工会代表柳志彬也被开除。工人代表向作为签署劳资协约见证人的澳门市行政局投诉,但市行政局偏帮资方。工会在向社会各界发表严重声明和告社会人士书后,于3月25日清进行停工护厂斗争。政府派出大批军警,强行把工友拖出厂外,加以监视,不准外间送水送食物,连小便也被禁止。工友坚持斗争了3夜4日停工护厂的艰苦斗争,最终,2位工友都获准复工。

10月16日,资方借词亏损,开除柳志彬和胡元2位工友。在全澳同胞大力支持下,民政厅和市行政局向资方施压。

11月4日,两位工友获准复工。

11月13日,资方唆使多人光天化日在总站殴伤司机和沽票各1名。警方采取拖延手段,经工友集体抗议,才捉人归案,但轻判了事。工会坚持追究和要求严惩。

“福利”时期

1952年

1月1日,公共汽车公司突然以亏损为由停办,澳门市面交通顿时大受影响。公共汽车工会提出口号:为了恢复市面交通,维护市民利益,要求立即开车。葡警奉令封守车厂,不准工人入厂关车。经过18天的斗争,巴士公司易手,并改称“福利公共汽车公司”。

1月22日,全体工友胜利复工。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最终由何贤刘昌等人成功以47万收购公共汽车公司,于2月7日在市政厅投得行车权。

2月21日,“澳门福利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福利”)正式成立,同时接办公共汽车公司的1、2、5路线及重组3、4路线,早期共设有上述5条巴士路线穿梭市内各区,用车则为从前公共汽车公司接收的加拿大军车改装巴士,并于车身上髹上“澳门福利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字样。福利是为“澳门新福利公共汽车有限公司”的前身。[2]

1956年

1956年至1966年间,福利从英国分批购入共30辆“布里斯托”L5G型二手巴士。此批巴士最早于1939年投入服务。部分巴士更于1970至1980年代重建车身,并继续行驶至1989年初,在澳门行驶33年之久,车辆高达50年,是澳门史上车龄最高的巴士。其中2辆L5G巴士因为改装为工程车,最后获过渡至新福利并服务至1990年代中。

1958年

福利从香港中华汽车有限公司(中巴)引入两辆“Thornycroft”CD4LW型巴士及一辆俗称“白水箱”的“Tilling-Stevens”H5LA4型巴士,是福利车队中少数来自香港的二手巴士。同年,福利向中国大陆订购一辆国产“解放牌”巴士,是为福利首辆一手新车以及澳门首辆国产巴士。巴士为左舦驾驶,在澳门行驶数年后被退回中国大陆。

1960年

经过多次巴士路线重组后,福利营运的巴士路线只剩下5路线小环市线两条。

1963年

开通4A小环市单线,此路线为澳门首条设有英文字母的路线,并于同年取消。

1974年

10月5日,澳氹大桥落成通车,整个澳门地区的公共巴士服务连成一体,福利版图扩展至氹仔及路环,最先开办的3条离岛巴士路线,分别:

同年,福利计划将从英国购入的二手布里斯托L5G单层巴士大翻新以延续其寿命。由于此批巴士已在澳门行驶十多载,其二手车龄更动辄近30年,虽然70年代起福利已陆续为其加装电动闸门以配合时代发展,但原来的车身使用多年后已显得非常残破。福利先将其中1辆L5G巴士 (车牌M-14-02) 拆除原有车身,并运到香港的利兰代理—天祥洋行作试验重建,巴士返回澳门后带有一个外形方正的全新半驾驶舱车身。后来在1976年至1980年间,福利再先后邀请早前负责旗下全数双层巴士改装工程的香港联合车身厂工程技工来澳为6部L5G巴士重建半驾驶舱车身,且其后在1981年-1984年间亦邀请另一间香港车身厂家—新亚车身工程技工来澳为9部L5G巴士重建半驾驶舱车身。[注 1]

1974-1984年期间,福利改装Bristol L5G车身资料
更多信息 Bristol L5G改装车身资料, 车牌号码 ...

1975年

澳氹大桥通车后,福利聘请来自香港的英国运输专家,研究引进英国双层巴士的可行性。由于当时英国市场的后置引擎巴士设计尚未成熟,以致前置引擎的二手巴士成为各间巴士公司争相抢购的对象。福利几经辛苦,终于在3年间从英国物色了11辆不同品牌及型号,而且制造年份各异(主要是1950年代的产品)的二手巴士。

1月18日,福利引进的首2辆双层巴士进行试车。但当时此计划遭受一些商人反对,特别是新马路的商人,原因他们认为双层巴士在载客上落时易造成交通挤塞,又指新马路路面狭窄、地基不稳、旧楼多,不宜行走双层巴士。后来在市政厅支持下,福利与新马路的商户代表商议后达成协议,为方便行驶双层巴士,要将整条新马路上的19个招牌及广告牌升高,所需费用的3分之2由福利承担。[3]

2月,福利订购的2辆“利兰”亚比安维京EVK55BL型单层巴士投入服务。两车底盘先于香港联诚车身厂装上巴士车身后才运往澳门。

6月16日,双层巴士正式在澳门行驶,行走来往澳门半岛与氹仔岛、路环岛之间的112121A路线。[1]

9月22日,福利开办5A路线,往返妈阁及山顶医院,于每天下午探病时间开出,每日固定班次2班。后于1979年7月4日由新开办的6路线所取代。

1977年

6月,福利有意扩大双层巴士的服务范围,故向市政厅申请开办5路线的区间车6(总站—莲峰庙)路线,并计划以双层巴士行走。后因市政厅提出以过桥巴士不准进入新马路为交换条件而作罢。

1979年

1979年至1982年间,福利分批购入共16辆“日产”Civilian小巴,用以行走6总站山顶医院)、7妈阁祐汉新村)、8(总站↺大三巴)3条有路面限制的新路线,开创使用小型巴士为车队主力的先河,同时亦是福利首批日本生产的巴士。此款Civilian小巴与后来澳巴大批购入的同名称小巴不同,福利购入的为1971年推出的初代版本(行内称为“旧实力”),车厢亦无任何空调设备。当时小巴的车资比一般巴士为高,加上体积细小,灵活度高。要在澳门狭小的街道中穿梭,小巴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

1980-1981年

福利分2批增购共15辆“利兰”亚比安型单层巴士,2批新车底盘均先送到香港新亚车身厂装上车身才付运澳门。1988年新福利成立后,虽然此批亚比安巴士因车龄尚轻而获过渡至新福利,部分更翻髹上新福利涂装。但由于利兰已于1988年被富豪收购,加上亚比安型巴士已经停止生产,预计零件采购将日渐困难。经衡量后,新福利终决定放弃全数15辆亚比安巴士,并没有为其加装空调设备,最后一辆亚比安巴士于1990年8月退下火线。

1983年

福利开办3A豪华空调巴士路线,往返总站(内港码头)港澳码头(外港码头)3A线是澳门甚至港澳地区首条提供全空调服务的巴士路线(当时称为冷气豪华巴士线),该路线行驶的巴士为4辆全新日本制“五十铃”空调巴士(即后来新福利车队编号为S01-S04的巴士)。福利特别委托香港黄明车身厂装嵌巴士车身,并在巴士上髹上黄、红的鲜艳车身色彩以及“福利公共汽车公司豪华巴士”字样,车头挡风玻璃亦贴有巨大的3A标示,以兹识别。此批巴士过渡至新福利数年后被加装下车门以增加乘客流动性,新福利于2005年将S01-S04退役后仅保留S03作为司机培训车。

同年,福利有意为双层巴士车队添置新车以取代现有3辆利兰泰坦巴士,故向英国Ensignbus订购2辆当时炙手可热的前伦敦运输局珍宝DMS(又称伦敦宝)巴士,并预先于英国髹上福利车身涂装,但两车运抵香港时福利取消订单,最后2辆伦敦宝辗转被城巴接收。

1984年

福利增购的6辆“五十铃”JCR460型非空调巴士(即后来新福利车队编号为S05-S10的巴士)投入服务,新车再次交由新亚车身厂装嵌车身。此为福利最后一批新巴士。此批巴士在过渡至新福利后2年,新福利便替全数6辆JCR460型巴士进行改装工程,包括加装空调系统,以及将原来设于中间的下车门移至车尾,并重新使用于福利时代弃用的车尾路线牌箱(S06除外)。新福利于2005年将S05-S10退役后仅保留S05作为司机培训车,并且一直沿用至2014年初才退役。

1987年

因应澳门政府实施“大巴行大路,小巴行小路”的政策,福利开办16路线,同时向“日产”车厂增购6辆Civilian非空调小巴(即后来新福利车队编号为C01-C06的巴士),新车采用厂方新设计之车身,并预计于翌年运抵澳门。惟因福利已于翌年被新福利取代,新车悉数被新福利接收。由于此批小巴当时并无任何空调设备,有违新福利全空调化的步伐,故特于1991年后替全数6辆小巴加装空调。

1988年

1月,福利订购6部“日产”小巴,以改善公共交通,但从未在福利时期营运(后由新福利接手营运)。[4]

6月,因公司经营不善导致亏损严重,被改组成现时的新福利公司,结束了福利36年的历史。

7月18日,“澳门新福利公共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福利营运路线

福利于1988年结束前独自营运共12条澳门巴士路线,另外与澳门公共汽车有限公司联营3条离岛路线,共占当时全澳门巴士路线的68%。1988年福利改组为新福利后,所有路线均交由新福利继续经营。

更多信息 路线号, 起讫点 ...
1952年福利路线资料
更多信息 路线号, 起讫点 ...
1955年-1962年冬季福利路线资料
更多信息 路线号, 起讫点 ...
1966年福利路线资料
更多信息 路线号, 起讫点 ...
1979年福利路线资料
更多信息 路线号, 起讫点 ...

福利车队

单层巴士

更多信息 福利单层巴士车队, 型号 ...


双层巴士

更多信息 福利双层巴士车队, 型号 ...

车队编号

1970年代前,福利所有巴士均未配有车队编号,巴士公司员工只以车牌号码辨别车辆。1975年,福利引入双层巴士,由于继续只用车牌号码辨识难以清楚分别单层及双层巴士,福利便开始为旗下巴士设立车队编号。

福利的车队编号早期由1-2个英文字母3个数字构成。其中英文字母均与该车的型号有关 [注 44];数字方面,1XX表示单层巴士,2XX表示双层巴士,而数字是累加上去的[注 45],但同年投入服务的2辆亚比安巴士却没有依从此数字规律,否则其编号应取VK150VK151而非VK1及VK2。此后单、双层巴士便有了明确分野。

1977年,福利简化了车队编号制度,取消英文字母并只保留3位数字,遵从此规律编配车队编号的巴士只有同年投入服务的3辆双层巴士,取209-211

但1977年后,福利再没有为新购入的巴士编配车队编号,包括亚比安EVK55DL/EVK55EL巴士及日产Civilian小巴直至福利结束均不设编号。即使此前已设有车队编号的巴士,在日常维修及翻髹车身涂装后亦没有补回车队编号。此车队编号制度在踏入1980年代后亦渐渐被遗忘。

职工薪酬

1971年,司机日薪是$13.60,到1978年日薪是$28.05。另外,司机每月受粮两次,福利时期是逢1号、16号授粮,而新福利是在6号及16号授粮,加班的薪金是双计的。新公司成立后,制定了一套褒奖制度:每位司机都有机会获得勤工奖、服务和安全奖。其资格是:

勤工奖每月要工作28更,每更要工作8小时,这就可以获得$150的奖金。到了1991年,新福利接管后,日薪则为$134.48;

服务奖的条件就较为简单,只要没人投诉该司机,即可得$350的奖金;

安全奖,顾名思义是以驾驶安全为条件,若司机工作期间发生交通事故而要公司赔偿,该司机就不能获得该月的安全奖,若在同一个月发生上述的情况两次,则该司机会丧失两个月的安全奖(现为$450一月)外,还要负担30%的修理费。这些奖金最后会算入薪金内作为薪金的一部分。

由于社会生活指数会提高,这些奖会随薪金的变改而作出调整,上述的都是现时的金额,在设立之初,安全奖只有$150,服务奖$150元,勤工奖则是$100,若司机一个月中工作不足26天,则所有奖金都没有。

除了褒奖制度外,亦有退休金制度,凡在1982年之前加入的司机即享有退休金,退休金是按服年数而定,比如一位为公司服务了18年的司机,可享有服务18年中每一年的一个月薪金的120%作为退休金。

批评

1988年6月止,澳门公用事业关注协会已接获市民不少有关的投诉,并将之综合为下列五项:

  • 巴士“飞站”情况严重。
  • 个别售票员对待乘客之态度欠佳。
  • 澳门福利巴士公司车辆的车尾没有设置路线号码牌(即使车尾有预留牌箱,亦被油漆封掉),令乘客要在车辆埋站时赶赴车头观看,往往造成巴士站出现混乱情况。
  • 巴士经常不依照公司的班期时间准时开车。
  • 有些路线的巴士数量过少,甚至只是象征式派1辆,其运输效能聊胜于无。

重大意外

  • 1964年4月29日早上9时许,一名男子于新马路国际酒店跃下自杀,刚巧跌在行经的5号巴士车顶,继而滑落马路并被巴士前轮辗过,当场身亡。
  • 1965年3月,一辆行驶2号线的“布里斯托”L5G型巴士(车牌M-19-07),由南湾路转入新马路时,将一名站于门边的濠江中学图书室管理员许锡英先生抛出车外致死,原因是他伸手入裤袋取三毫子买票时,在巴士转弯时没有扶好,失去平衡由梯级碌出车外,头部着地导致伤重死亡,。后来,澳葡政府强制规定所有巴士必须装置掩闸,同时亦规定巴士不能再从新马路左转,必须直驶到殷皇子马路,至约翰四世马路方能左转 (后来逐渐废除此规定);而从南湾街也不能右转入新马路,必须在八角亭处右转约翰四世马路,右转殷皇子马路一段,才能进入新马路。
  • 1969年10月12日晚上10时30分,一辆福利巴士在连胜马路与渡船街交界撞上前面的一辆摩托车,摩托车司机及乘客被抛出,其中后座之香港乘客遭巴士左轮辗过头部,酿成1死1伤。[10]

备注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