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华汽车 (香港)

香港地产发展商,曾经拥有专利巴士业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華汽車 (香港)
Remove ads

中华汽车有限公司(英语:China Motor Bus Company, Limited,简称中华巴士中巴、缩写CMB港交所26)成立于1923年9月2日,原是香港一间巴士服务营运商,是由黄耀南与妹夫颜成坤创立。现已转型为地产发展商,由颜成坤三子颜亨利出任董事局主席翁顺来首席执行官

事实速览 中华汽车有限公司 China Motor Bus Company, Limited, 其他名称 ...
Thumb
中巴现时总部设于北角港运城港运大厦,此物业的前身为中华巴士北角车厂及总办事处
Thumb
中华巴士于柴湾之车厂(2006年),到2020年清拆

中华汽车有限公司曾经是一家专利巴士公司,并长时间提供港岛区的巴士服务,可是其巴士服务质素于1985年港岛线通车后每况愈下,导致1991年12A线由城巴接办和1993年失去26条港岛南区巴士路线的专营权,但由于其服务并未因此而有所改善,1995年再度被削减14条巴士路线专营权,然而最终于1998年初被香港政府强行收回余下88条路线的专营权并作出公开招标[1]。其专营权于1998年9月1日凌晨零时结束,旗下88条路线交由新世界第一巴士有限公司(新巴)接手经营,另有12条路线被直接交予城巴营运。同年11月中巴开设非专营巴士服务,惟此服务已于2015年7月1日起结束营运。

Remove ads

现时主要业务

现时中华汽车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在香港及英国经营房地产发展及物业出租,其中在香港的地产项目大多是重建中巴早年购入作巴士厂及宿舍的土地。中巴最新的物业发展项目是位于黄竹坑道的甲级写字楼,以及柴湾道的商住项目,而对上一个大型项目是位于北角马宝道、楼高44层的单幢式住宅港涛轩。港涛轩原址为巴士员工宿舍,于1998年腾空后由中巴独资发展为住宅物业发展项目,并交由太古地产进行项目设计及销售代理。

物业发展

Thumb
中巴与太古地产于黄竹坑中巴车厂原址的物业发展地盘

中巴在1997年起先后参与多个物业发展项目,包括:

中巴同时在英国伦敦拥有3幢商业大厦,包括Albany House、Thanet House及Scorpio House。

旧中巴柴湾车厂(海德园)

中巴在柴湾道391号(柴湾内地段第88号)拥有一个可供重型车辆停泊的多层停车场,其前身是巴士车厂,于1976年建成,连地下和天台在内楼高五层,是中巴于当时其中一项重大投资。大楼采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以实用为主,没有多余装饰,于1980年代引入自动洗车机,在当时来说算是先进设备,中巴亦会在此进行新车装嵌、维修和上广告等工程,北角车厂拆卸后,中巴办事处亦迁往这里。[3]

中巴不再营运专营巴士路线后,该厂专门出租予拥有大型巴士或货车车队的公司,例如租给大巴士香港有限公司作车厂。2015年5月29日,中华巴士计划出售此地(面积约为102,420平方呎)予中巴及太古地产合资拥有的Joyful Sincere Limited,总代价为8.5亿港元,以重新发展为综合发展区及休憩用地[4]。这座车厂已于2019年12月腾空,办事处迁回位于北角车厂旧址的港运大厦,2020年3月初开始拆卸。2022年11月连同柴湾(东)巴士总站的的原有位置一并重建。2024年9月26日,该发展项目命名为“海德园”,尚待批售。[5]

历史

专利巴士

Thumb
1998年的中巴丹拿珍宝(Daimler Fleetline)
Thumb
一辆中巴丹尼士喝采型巴士被巴士迷私人保留
Thumb
一辆中巴佳牌阿拉伯五型单层巴士被巴士迷私人保留
Thumb
中巴VA64获得巴士迷私人保留,拍摄于爱丁堡广场
Thumb
中巴Tilling-Stevens "Express" K Series获得巴士迷私人保留,拍摄于爱丁堡广场
Thumb
中巴SF15获得巴士迷私人保留,拍摄于青衣
Thumb
中巴MC6获得巴士迷私人保留,拍摄于爱丁堡广场
Thumb
中巴CX2获得巴士迷私人保留,拍摄于爱丁堡广场
Thumb
中巴AM1获得巴士迷私人保留,拍摄于亚洲国际博览馆
Thumb
在中巴非专利路线提供服务的丹尼士飞镖单层巴士(摄于2013年,车身还有China Motor Bus字样)。在中巴失去专营权前,此车型曾服务于机场路线。
Thumb
在中巴非专利路线提供服务的丹尼士飞镖单层巴士(摄于非专利路线服务末期,车身China Motor Bus字样已除去)。在中巴失去专营权前,此车型曾服务于机场路线。
Thumb
中巴非专利路线最后一天服务,当日有大批巴士迷到场欢送。

中巴是在1923年由颜成坤创立,起初在九龙半岛新界经营巴士服务。其后香港政府在1933年实施巴士专营权,九龙及新界的巴士专营权由当时新成立的九龙巴士公司投得,而中巴则获得香港岛的巴士服务专营权,自此中巴的重心遂改为集中在港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港岛区人口增长,中巴不断扩张巴士路线网络。而中巴自战后以来,一直被视为比对岸的九巴进取。例如,中巴早在1950年代在巴士上设置乳胶座椅;在1972年率先使用后置引擎双层巴士(即丹拿珍宝;较当时的前置半驾驶舱式巴士而言,是一种低地台巴士);1976年全面实行一人控制措施。

1970年代是中巴的全盛期,当时正值1972年红磡海底隧道通车,中巴联同九巴合营过海隧道巴士线,中巴更大量购买新型巴士服务,旗下新车全面采用较易维修的纤维车身。到1976年,中巴的年营业额超过2,000万港元,是公司成立以来最高。

踏入1980年代,在香港主权前景问题地铁宣布兴建港岛线两个不明朗因素下,中巴开始减少在巴士车队上的投资。地铁港岛线于1985年5月31日(中环站柴湾站)和1986年5月23日(上环站)投入服务后,中巴的乘客量大幅下跌,此后中巴的经营作风日见保守。其后在1989年中巴因劳资双方就退休金安排谈判破裂,中巴员工在左派工会发动下决定罢驶,令香港岛的交通出现严重混乱,而依赖巴士服务的港岛南区更因此交通瘫痪。

为了避免中巴继续垄断港岛区的巴士服务,防止中巴罢工所引起的交通混乱再次发生,于是政府决定为港岛区的巴士服务引入新的竞争者。政府于1990年批准城巴先后开办3条空调非专利屋邨巴士路线,分别来往港岛南区置富花园鸭脷洲邨利东邨金钟地铁站。同年,中巴为抗衡城巴的屋邨巴士路线,并防止城巴在南区进一步扩张,宣布引入12辆双层空调巴士(即编号为DA1-DA12的首批丹尼士秃鹰空调巴士),于同年7月及9月先后开办来往置富花园及金钟和华富邨湾仔码头之间的空调巴士路线(即537、504),中巴及城巴在香港岛的正面竞争至此正式开始。

为了进一步引入竞争以期改善港岛巴士服务,香港政府于1991年将中巴在1987年取消的12A线中环麦当奴道)公开竞投,城巴凭着经营屋邨巴士业务的经验,获得了这条路线的专营权,正式成为香港第四间专营巴士公司。

1989年至1993年间,中巴劳资双方就薪酬和退休金的争议多年未解决,更引发罢驶事件,故香港政府在1992年延续中巴经营权的同时,取消中巴其中26条港岛巴士线及2条与九巴联营的过海隧道路线的经营权,并公开招标引入其他巴士公司经营。随后城巴获得该28条路线的经营权,由1993年9月1日开始经营(详见Network 26 新里程)。1995年,香港政府进一步缩减其路线网络,透过不公开协商的方式把另外14条原本由中巴经营路线的经营权交予城巴,令城巴在短短两年内大规模扩张港岛区巴士网络,而中巴的巴士业务则逐渐萎缩,乘客量有所下跌。

1995年9月8日(农历八月十四中秋节迎月夜)(即中华巴士刚取得3年的延续专营权不久),15线的末班车在临近收车时间(当时山顶尾车为晚上11时45分)突然脱班,令400名于山顶赏月的民众滞留,警方要出动大卡车接载民众下山,翌日有滞留的何姓市民及其他一众乘客,致电郑经翰主持的电台时事烽烟节目《风波里的茶杯》揭发事件,令15线成为当时的新闻焦点,引起港府有关部门的不满,当时的运输署署长任关佩英(已于2002年7月退休)首次引用《公共巴士服务条例》,于1996年7月判中巴罚款8,000元,此次事件因而成为令中巴于1998年下半年丧失专营权的导火线。[6]

此外,1990年代中期,地铁计划淘汰通用储值票,以非接触式智能卡作为新的电子收费系统,即后来的八达通九铁(2007年12月2日起,和地铁合并成港铁)、九巴、城巴、油蔴地小轮(2000年1月15日起,大致由新渡轮取代)均大力支持并配合推行,但中巴拒绝参与[7],加上中巴此时只着重其巴士车厂改变为地产项目,不正视其巴士业务的服务质素欠佳,以及旗下车队老化的问题,终于导致运输署决定不延续中巴的专营权[8]

1998年2月17日,行政会议指令特区政府不再延续中巴专营权并重整中巴当时营运的巴士网络。政府即时将中巴88条巴士线公开招标,另外12条路线直接交由城巴经营,1条原本与九巴联营的过海隧道路线交由该公司独自经营,另有24条巴士路线取消。同年3月31日,新世界第一巴士成功竞投到中巴的88条路线,而中巴的专营权亦于1998年8月31日晚上告终。中巴向新巴出售逾710部巴士,并在专利权结束后将业务重心全面投放于地产发展,但仍然维持经营一条非专营巴士路线,来往港运城北角政府合署之间,直至到2015年7月1日结束营运为止。除此之外,在新巴接手88条路线后首三年,向中巴租赁其柴湾巴士车厂作新巴日常运作之用。直到柴湾新巴创富道车厂落成,新巴才全面撤出中巴车厂。

在中巴经营专营巴士业务的末期(1997年),虽然曾经计划引入单层及双层低地台空调巴士,但最终因为英国丹尼士车厂未能配合中巴尽快交货的要求,而令计划无疾而终,改为购买十辆丹尼士秃鹰非低地台巴士(编号DA83-DA92)。

中巴早在1970年代兴建柴湾巴士车厂时,已考虑日后将位于北角的总车厂及总办事处大楼发展为地产项目,以令业务多元化。踏入1990年代,由于港岛区巴士业务不明朗及香港地产业兴旺两个诱因,中巴开始与太古地产合作,先后将北角原中巴总办事处及车厂,与及北角七姊妹道车厂两幅地皮发展为住宅物业、商场及商用办公大楼,为中巴带来丰厚利润。直到今日,位于北角英皇道原中巴总办事处的港运城综合地产发展项目,其中的商场部分仍然命名为成坤广场,以纪念中巴创办人颜成坤先生。另一方面,中巴也在1994年计划与太古地产合作将黄竹坑道旧黄竹坑车厂用地发展为酒店项目,项目于2014年才正式获政府批准发展为甲级写字楼项目。至于中巴为发展地产项目,而提出改变前中巴柴湾车厂用途的申请,已获准兴建2幢36至38层高建筑,总楼面约40多万平方呎[9]

Remove ads

非专利接驳巴士

Thumb
中巴非专利路线巴士站,摄于北角七姊妹道,惟此非专利路线已于2015年7月1日起停办。
Thumb
中巴唯一一辆低地台巴士,购自城巴

中巴在专营权结束后仍然保留11辆巴士,包括8辆空调单层巴士、2辆空调双层巴士及1辆由1949年起行走至今的Tilling-Stevens K5LA7“白水箱”型古董单层巴士,并全数改以非专利巴士登记。其中数辆单层巴士被用于为旗下港运城的商场提供午饭时间的接驳巴士服务,但已于2015年7月1日结束营运。

2001年,中巴向城巴出售2辆双层巴士(编号VA62、VA64),并从城巴购入一辆空调单层巴士(富豪B6LE型),令车队总数减至10辆。该辆从城巴购入的单层巴士,是中巴在历史上首部成功引入的低地台巴士

第一次接获敌意收购建议

1970年代中香港交通咨询委员会因中巴服务品质不佳,曾向香港政府建议,由英国海外运输公司会同香港两家公司,入股联营中巴,但遭中巴拒绝。使股价与每股资产净值存在大幅折让,容易成为收购目标。加上中巴手上持有的修车厂和停车场等土地是早年批出,此时已身价百倍,情况如牛奶公司一样,被敌意收购只是时间问题。

从事地产的罗鹰石家族,悄悄在市面吸纳中巴股票,直至1981年1月,罗鹰石之子罗旭瑞百利保购入家族持有的405万股中巴股份,另外百利保再从市场暗中买入19.8万股,此时百利保就拥有中巴11.5%股权。4月,在韦理建议下百利保成立Athlone公司。其间韦理与罗旭瑞对中巴另一创办人的后人-董事黄耀南行策反计,使黄以每股作价30港元,让出所持8.35%中巴股份。此时颜氏与百利保分别持有28%及20%中巴股份,在黄耀南的出售股权后,中巴股价从不足30港元抬高至 34港元。

7月23日Athlone公司代表百利保宣布以每股35港元,收购中巴1350万股股份,使百利保原持有的中巴股权,从两成增至 36.5%,便算完成收购,当时韦理在会上以“根据中巴按照公共巴士服务条例,必须保持其为公众上市公司的身份,才可以享受专利权的规定。若提出全面收购则不合规定精神。”故计划被称为“部分收购”计划,同时这是香港公司收购史上首例。因按惯例,需收购股权达50%以上才算成功。由于这种收购方法是一种创新手法,即使是证监处及合并委员会的专家,一时不知所措,只能含糊其辞地以原则上同意建议。虽然如此,当Atholne还差7%的股份就可达到所需的36.5%股份时,收购及合并委员会在记者招待会上,突然又糊里糊涂地偏袒中巴一方,使百利保一方的收购处不利局面。8月24日Athlone宣布收购失败。这次收购案被戏称为前古未有的糊涂战,同时证监机构声称:今后再也不批准“部分收购”。

中巴在事件中,虽胜如败,颜成坤为保江山,变卖物业将持股量增至51%,代价惨重;百利保却虽败如胜,收购受挫后,随即趁高沽出,获利约3000万港元,当时足够购买一座中型大厦。

Remove ads

第二次接获敌意收购建议

2002年7月11日,禹铭投资宣布,透过一间名为时亚公司以每股1仙收购中华巴士全部股份,涉资50万元。并于收购完成后,将中巴折合每股43.71元现金分派予股东;另外,将中巴的21.45亿元资产,证券化后以折合每股46.88元派发予股东,即合计每股收购价为90.6元,合共总值为41.458亿元。若完成收购中巴后1年内未能向股东分派现金,时亚将以每股1仙代价将股份售回予股东。

2002年7月12日,中华汽车董事局认为禹铭透过时亚收购建议不符合股东的最佳利益,奉劝股东暂不采取任何行动,并强调该公司大股东(颜氏家属及其他关连人士)所持有约42.45%的股份,将不会接受此收购建议。同时指收购建议的出价可笑及收购的不合理性(如指股东能否收到或于何时可以收到高于每股0.01元的金额是毫无保证的,而收购人提出将1亿元支付予由收购人委任的新董事及时亚所指的每股最终可分派90.6元的误导性参考数字欺骗)。

2002年8月15日,中华汽车发表声明,建议在同年11月15日派发每股18元特别股息,条件为禹铭投资代表时亚进行的敌意收购失败,而在预定派息日前,并无其他收购建议提出。并再次指出禹铭的收购建议是多么复杂及有缺陷(如接纳收购,股东或会失去物业发展,折合每股20.74元的潜在利益)。

2002年8月29日,禹铭代表时亚投资向中华汽车提出的1仙收购建议,仅获10.66万股有效接纳,仅占中巴已发行股本的0.23%,故禹铭决定,将收购建议限期延至同年9月30日。

2002年9月2日,据信报财经新闻指禹铭以每股1仙收购中华汽车的收购于9月7日在成坤广场召开股东答问大会,欢迎所有股东出席。翌日禹铭宣布新的分派建议由先前的一年内,改为10个工作日内。

2002年9月19日,中华汽车就禹铭投资修改全面收购中巴的建议,向股东发表公告,呼吁股东不要接纳禹铭的收购建议,同月月底,由于仍然只有0.23%股东接纳建议,不足以达到50%到股东支持,收购议案告吹。

Remove ads

巴士业界的创新

  • 率先引入现时香港所有巴士公司均奉行的“一人模式”,即由一人兼顾司机及收费
  • 率先引入“风油軚”巴士
  • 率先引入全港首辆后置引擎巴士(丹拿珍宝30呎巴士,车队编号RLX1/SF1)
  • 率先引入全港首辆投入服务之三轴巴士(都城嘉慕超级都城巴士,车队编号ML1)

巴士业务年表

  • 1920年代,中华汽车有限公司成立,第一条路线在九龙服务。
  • 1933年,中巴取得专营权,并改于港岛区服务。
  • 1941年,中巴车队数目:108辆。
  • 1941年至1945年,日军占领香港,大部分巴士被日军征用或被摧毁。
  • 1946年,中巴车队数目:4辆,其中英军提供一些被改装的货车当巴士。
  • 1946年底,中巴车队数目:44辆,并已订购42辆新巴士。
  • 1948年,中巴的规模回复战前水平。
  • 1952年,中巴车队数目:170辆。
  • 1950年代未,中巴车队数目:269辆。
  • 1960年,中巴购入36辆可容纳90名乘客的双层巴士
  • 1962年,第一辆双层巴士试行;同年,中巴成为上市公司。
  • 1971年3月,试验一人控制模式。
  • 1972年2月,第一辆后置引擎巴士投入服务。
  • 1975年,所有中巴单层巴士退役。
  • 1976年,全面推行一人控制模式。
  • 1980年至1982年,廉政公署揭发多名中巴员工参与贿赂以及盗窃车资等案件。
  • 1981年5月5日,中巴引入12米3轴巴士。
  • 1988年,中巴开始试验空调巴士
  • 1990年,首辆双层空调巴士投入服务。
  • 1993年9月1日,中巴26条路线被城巴接办,主要是南区路线。
  • 1997年,中巴车队数目:832辆。
  • 1998年2月17日,中巴的专营权不获延续。
  • 1998年9月1日,最后一班巴士84M线在00:10分由柴湾站开出。
  • 1998年9月1日00:30,中巴余下88条路线被新巴接办,中巴全面退出专营巴士市场。
  • 2001年4月14日,时任中巴董事局主席颜成坤逝世,职位其后由女儿颜洁龄接任。
  • 2015年7月1日,结束唯一非专利接驳巴士服务。
  • 2019年11月,颜洁龄辞任主席,并由颜亨利接任。
  • 2020年,中巴总部搬到北角港运大厦
Remove ads

巴士银事件

在1980年,有时任中巴职员向廉政公署举报,指出公司内部(包括编更部、巴士司机、处理车资的内部职员、出纳员、解款员等)贪污及偷取车资。经过调查,在2年期间至少偷取了过百万港元。廉政公署在1981-1982年拘捕有关人士,指出有关人士违反防止贿赂条例第九条及盗窃罪条例。经法庭审理了有关人士罪名成立,由签保守行为到监禁18个月不等。

在1989-1990年,中巴再出现编更部受贿案件,拘捕最少47人。而有关事件为中巴帝国没落埋下伏线。1989年由廉署制作的电视剧《廉政先锋》(第三辑)单元—巴士银就是由该事件改编。

专利巴士路线

中巴全盛时期约有百多条路线,主要服务范围为香港岛地区,从1972年红磡海底隧道开通后,中巴与九龙巴士合营多条过海路线,除此之外,中巴还有经营马场路线、机场路线、豪华路线及通宵路线。

路线资料

更多信息 路线号, 起点 ...

注:中巴专营权结束后由新巴接办的路线,除19线于2013年3月改由城巴接办外,其余路线于2023年7月1日起再改由城巴接办

马场路线

中巴于1960年代已经有马场线[11],计有

中环天星码头至快活谷马场
中环(遮打道)至快活谷马场
湾仔码头至快活谷马场

到1980年2月,配合香港地铁修正早期系统全线通车,中巴开办一条来往快活谷马场的接驳路线

在1978年,中巴曾与九巴联营以下由沙田马场开出的路线。

到1981年,中巴亦与九巴联营以下由快活谷马场往九龙的马场路线

1985年,881/882/884路线结束服务,而在1991年,中巴和九巴重新开办两条沙田马场过海路线,专营权结束后由九巴和新巴联营,但均于2018年结束服务。

机场路线

中巴只有1条机场巴士路线,A字开头:A20 启德机场—中环(交易广场

随着启德机场停止运作,路线A20亦被取消。再加上中巴未有参与竞投新一批往来香港国际机场和港九新界的机场巴士路线,所以,从始到终中巴只有1条机场巴士路线。

路线数字

中巴路线编号总括可归纳为以下分类:

一位和两位数字
  • 1—29:根据路线开办的先后次序来用(如1951年开10号,1954年开11号,1955年开12号),如中间有路线号码取消要悬空时,新开的路线会用回悬空号码(重用多次号码如:17、18)
  • 3X:南区路线(置富花园薄扶林),计有37、38、38A
  • 4,4X:南区路线(华富邨华贵邨钢线湾),如40、41、42
  • 5,5X:西区路线(摩星岭大口环),曾有56、57。1990年代十位数为5的路线,只见于坟场路线357号
  • 6,6X:南区路线(赤柱浅水湾),如61、63、65
  • 7,7X:南区路线(香港仔),如70、71、72
  • 8,8X:东区路线(柴湾),如80、81、82
  • 9X:南区路线(鸭脷洲),如90、91、92
三位数字
  • 1XX:过海路线(使用红磡海底隧道),如101、102等
  • 2XX:郊区豪华路线,计有260、261、262
  • 3XX:假日路线或特别路线(如泳季路线309、374、399;坟场路线347、357、388、389;维多利亚公园年宵市场路线304、308、392)。另外,1990年代中巴亦提供300、301、302、303、305、307、312、336、337、348繁忙时间过海路线,疏导地铁和其他路线的乘客。
  • 5XX:全空调服务路线,如504、590等
  • 6XX:过海路线(使用东区海底隧道),如601、619等
  • 7XX:东区走廊特快路线,如720、722、780等
  • 8XX:沙田马场路线,计有802、811
  • 9XX:过海路线(使用西区海底隧道),如905、970等
英文字母(后缀)
  • A、B、C:某一条路线衍生出来,但终点站有所不同的路线。如:5A、5B和5C是由5号衍生出来的路线
  • M:以地铁车站为总站的地铁接驳路线,如:12M、84M
  • P:繁忙时间路线,见于与九巴合营的过海路线,计有115P、690P(第一代,即后来691)、905P(即今904)
  • R:两条与九巴合营的快活谷马场路线,即101R、102R
  • S:两条与九巴合营的维多利亚公园年宵市场路线,即111S、112S(1997年改称N111、N112)
  • X:临时特别路线,如14X、47X和95X。后也用于特快路线中,如10X、43X和94X
英文字母(前缀)
  • A:机场巴士:A20
  • N:通宵巴士:N8、N121、N122、N680、N691;1997年起的节日通宵特别线

非专利路线

随着中巴作为其中一个发展商的地产项目北角港运城在1998年落成后,中巴营运其唯一非专利巴士路线,来往港运城北角政府合署,每天派车3部。然而中巴此非专利路线已于2015年7月1日起取消服务,象征中巴完全结束所有巴士业务。[12]

专利巴士车队

车队资料

更多信息 型号, 车队编号 ...

非专利车队

更多信息 型号, 车队编号 ...

重大意外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