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火星19弹道导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火星19弹道导弹(朝鲜语:화성포-19형/火星砲-19型 Hwaseongpo-19hyeong */?)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研发的三级推进式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火星19弹道导弹是朝鲜研发的第二款固体燃料洲际导弹。火星19弹道导弹虽与火星18弹道导弹同样使用固体燃料引擎,但是二者之间不属于迭代关系。
火星19首次于2024年10月31号上午7时10分发射,尚属朝鲜在2024年期间首次发射洲际弹道导弹。[3]朝鲜中央通讯社于翌日证实,朝鲜于2024年10月31号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是为火星19弹道导弹。[4]
Remove ads
历史
与朝鲜原先发射的液体燃料导弹相比,使用固体燃料的洲际弹道导弹在发射前更难被发现与摧毁。一方面是因为固体燃料导弹毋需像液体燃料导弹一样在发射前进行数小时的燃料加注,并可以避免液体燃料的挥发;二方面是因为固体燃料导弹在发射阶段所需的支援设施比液体燃料导弹少,进而利于发射前的隐藏,且固体燃料导弹的发射前准备比液体燃料导弹要少;三方面是因为固体燃料导弹的燃料在长期储存环境下,燃料不会分解或者降解,对于液体燃料导弹而言在燃料储存的阶段却经常性遇到此类问题。[5][6]
朝鲜于2024年10月31号发射火星19之后,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分析师约瑟夫·邓普西透过朝鲜公布的图片表示,火星19在设计上与火星18相差无几。约瑟夫·邓普西同时表示,设计此类借助运输起竖发射车且可以在常规道路上发射的弹道导弹有一套既定的组件配置,因此朝鲜在火星19的宏观设计上和火星18会保持高度相似性。[7]
韩联社引述国防情报本部的观点认为,基于朝鲜自2024年3月以来并未进行过固体燃料引擎实验,但火星19相较于火星18在各属性方面均有所增强,因此火星19与火星18就不是迭代的关系,火星19是平行研发的新型导弹。基于朝鲜没有进行引擎实验这一事实,国防情报本部认为朝鲜这款导弹,大概率是有大量接受俄罗斯专家技术支援的版本,不排除朝鲜透过太空技术开发与合作的方式来取得。由于火星19录得数值均刷新朝鲜发射导弹的过往记录,因此韩联社推测有可能俄罗斯全权外包火星19的引擎制造与推动朝鲜导弹研发。[8]
Remove ads
2024年10月31号,朝鲜为抗议韩国国防部长与美国国防部长在2024年10月30号于华府谴责朝鲜派兵援助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分散国际社会对于俄罗斯的注意力以及在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即将来临之际于国际层面展现自身存在感等理由,于上午7时10分向日本海发射一枚洲际弹道导弹。[3]朝鲜中央通讯社于2024年11月1号公布2024年10月31号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名称为“火星19”,同时表示火星19在首次发射当中录得最大垂直飞行高度7687.5公里、水平飞行距离1001.2公里与5156秒[注 1]的飞行数值,并声称火星19是独步全球的战略导弹与歼敌之宝。亦表示朝鲜政府会将火星18与“终极版洲际弹道导弹”火星19一齐部署并用于防卫朝鲜国安。[4]火星19的垂直飞行高度,是为朝鲜历次发射洲际弹道导弹所录得的最高数值。[9]NHK报导朝鲜此次导弹发射最后于上午8时37分落入海中,落海地点位于北海道奥尻岛以西,日本专属经济区以外。[7]
朝鲜外务省称火星19的发射是制衡美国与韩国日益猖狂的军事部署与日益频繁的联合军事演习,韩国总统尹锡悦在韩国国军日发表演讲当中的“朝鲜政权终结”措辞亦被朝鲜外务省口诛笔伐,同时谴责美国与韩国将朝鲜作为假想敌举行乙支自由护盾演习旨在炒作朝鲜半岛局势。在朝鲜外务省看来,火星19的成功发射不仅有助于遏制核战争的爆发,更是朝鲜体现身为被联合国承认的主权国家而行使的自主防卫权力。[10]中央社表示即便朝鲜引导此类可携带核弹头弹道导弹在返回大气层之后可否确保核弹头的打击能力仍然值得商榷,但是火星19的主要目标是向世界展示朝鲜已经具备打击美国全境的能力。[9]美联社依据朝鲜发布的图片与飞行数据,推算火星19的长度约为28米,超过美国所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与俄罗斯所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长度,而后者的长度均小于20米。[1]
战术考量
美联社同时引述韩国国防科学研究所专家的意见,表示朝鲜增大导弹尺寸的行为在现代战争当中是大忌,即便固体燃料相较于液体燃料具备更强的机动性与隐蔽性,然而随着导弹尺寸的增加,运输起竖发射车的尺寸也会随之增加,进而致使导弹的机动性与隐蔽性下降。一旦战争爆发,此类大型运输起竖发射车也会沦为对手率先打击的目标,致使其在战事中的保有率成为横亘在眼前的问题。[1]路透社则引述朝鲜大学院大学校一名金姓人士的说法,认为朝鲜在火星18的基础上增加导弹尺寸的目标是增加燃料的放置空间进而增加导弹的飞行距离。金姓人士亦表示,鉴于朝鲜先前发射的火星18已经具备打击美国全境的能力,因此朝鲜开发火星19后会将精力聚焦在多目标重返大气层载具层面,并测试是否可以携带更重的核弹头,或借助导弹具有一次打击多重目标的能力。[13]
发射记录
关联条目
文内注释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