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朝鲜汉字
朝鮮半島使用的漢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朝鲜汉字(朝鲜语:한자/漢字 hanja,发音:[ha(ː)ntɕ͈a]),也称韩文汉字或韩国汉字,是韩语中使用的汉字,通常用来书写由汉语、日语传入的汉字词。如今使用频率已很低,都转由谚文书写。
汉字教育由于时代的变迁而不同,战后朝韩政府以谚文作为国家官方文字,并逐渐停用汉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完全停用汉字,而大韩民国会在名字、重要节日及场合中使用,同时在谚文消歧义时会使用汉字并记。今日不能读写汉字的韩国民众也很多,年轻人尤甚。朝鲜汉字字形大约相同中国大陆的繁体字、香港澳门的常用字、中华民国的正体字、日本的旧字体,惟少数字形有异,如“曺”(曹)。
Remove ads
字音
“韩国汉文教育用汉字1800”中收录的大部分汉字皆有其对应的音读和训读音,比如“水”音读“수”,训读“물”。朝鲜语汉字训读音发达,这是由于在谚文面世以前,汉字一直用于纪录上古和中古朝鲜语,因此除了纪录音读的汉字词还必须表记韩语固有词,所以借汉字音表记这些词汇的现象十分普遍。但是,在朝鲜世宗创制谚文以后,韩语训读汉字的趋势急速衰落,尤其是近代以来,汉字一般仅用于学术场合或是讲解词源,所以经常有人误以为韩语中汉字不存在训读。然而,少数汉字的训读得以保留到现代,例如表示“海角”的“串”(곶),表示“生铁”的“钊”(쇠)等,这些汉字在中文里最初并没有这些意义,而是类似于日本和训的“朝训”。
以下是来自中古朝鲜语的几个例子,附有现代朝鲜语译文:
韩语中汉字音保留了中古音的入声体系。但是,破裂音/-t̚/变化为流音/-l/。例如:一(일, il)、八(팔, pal)。汉语中双韵母变为单韵母,例:爱(애)/aɪ/ (ai)→/ɛ/ (ae)。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平壤音(事实上是开城音)为标准,而大韩民国以首尔音为标准,所以朝韩语在语音方面有一定的差异。相较于北方韩语,南方韩语中谚文的发音由于所处的位置和周围章节的影响会发生变化,对于汉字词,则有一些特别的规则。比如鼻音/n/(ㄴ)后接元音/-i-/和半元音/j/位于音节的语头时,/n/会脱落。例如:少女读作소녀(/sonjʌ/),而女子则为여자(/jʌdʑa/)。另外,ㄹ(/ɾ/)位于音节头时,变为鼻音ㄴ(/n/)的头音规则。例如:乐园(락원)/ɾagwʌn/→낙원(/nagwʌn/)、老人(로인)/ɾoin/→노인(/noin/)。当头音规则应用于母音/i/和半元音/j/面前,则辅音脱落,只保留元音。例如:理由(리유)/ɾiju/→이유(/iju/)、李(리)/ɾi/→이(/i/),旅行(려행)/ɾjʌhɛŋ/→여행(/jʌhɛŋ/)。
Remove ads
同音字
韩语中很多单词源于汉语单词,这其中又有很多发音相同,仅仅使用谚文书写,若无上下文,可能导致无法直接确切地把握其含义或者误解,这是韩国汉字推进派主张复兴汉字的一大原因,例如韩语“수도”(sudo)对应的汉字词如下(左为朝鲜汉字,右为中文解释):
字体
朝鲜半岛使用传统汉字,只是有些字的写法和旧字形、中国大陆规范汉字、台湾国字标准字体不同。这是因为朝鲜半岛直到近代都直接使用汉字,正史皆使用汉文,统治阶层以使用当地谚文为耻,文字、文学等方面皆效仿中国历代王朝,汉字也直接使用中国传统上的正统传承字形。
很多字的正字与俗字的认定[需要解释]与汉语系国家以及日本亦不同,如用“眞”而不用“真”、用“旣”而不用“既”。另如,“裴”在韩国以“裵”为正字,但是华语系国家和日本以“裴”为正,以“裵”为异体字;此外,一些异体字在朝鲜半岛演变分化出了与日本及华语圈迥然不同的用途,如“曹”的异体字“曺”一般用于朝鲜半岛的人名(如“창녕 조씨/昌寧曺氏”),而本字则用于其他汉文化圈国家的人名(如“조조/曹操”)以及各种名词(如“조계종/曹溪宗”)。
Remove ads
国字
“国字”指的是朝鲜语自造的汉字,相当于日语和制汉字和越南语喃字。
在谚文出现之前,“乙”就已被用来表记韵尾/-l/了,因此“乙”(을)和“ㄹ”在字形和读音方面的相似可能纯属巧合。此外,也有“ㄹ”来源于“乙”的假说。[来源请求]

朝鲜民间还出现过一些“略字”(韩语:약자/略字 yakja ?),例如“無”在朝鲜民间可简写为“”。
辞汇
韩语汉字词大部分由中国传入,但也有一些是朝鲜自制的。同时,许多科学技术用语则是从日本传入,而且即使在日语里使用训读的词语,在韩语中也会转用音读。
下面列表是韩语常用汉字上跟中国不同的汉字词汇:
汉字顺序和中文习惯不同的词语:
Remove ads
韩语中有其他意思的词语
韩语有时会从一些中国成语精简出一些词语,形成韩语中独有的词汇:
韩语独有汉字词
文字战争

在朝鲜王朝时期,是否认识汉字为知识分子与普通人的界线,事实上当时的朝鲜贵族或是知识分子仍旧以汉字为尊,谚文沦落到只有地位低下的女性或是孩童使用,甚至该文字还曾遭到燕山君下令而被禁用过一段时间,直至该时代末期一部分朝鲜民族主义团体推动了训民正音(谚文)的振兴运动,此运动直到公元1910年8月22日日韩并合后才结束。

在日本统治时代,总督府颁发的《朝鲜教育令》规定了一个星期中韩语的教育时数以使之普及,但韩语以及其文字并不具官方地位。此外,谚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后被禁止使用。

独立后,由于朝鲜民族主义和脱汉运动的影响,朝韩对于日本汉字的使用与中国古代的册封体制非常不满,汉字被排斥,将谚文提升为国家文字的声音则逐渐高涨。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完全不使用汉字,连人、地名的汉字表记法(如“平壤”)也被视为外语。
大韩民国1948年施行的《谚文专属用途法》(简称:《谚文专用法》),是汉字被依法废除的法律依据。法律全文如下:“大韩民国的公文必需使用谚文书写。然而,在过渡期间,可以在谚文后方以括号形式插入汉字”。但公文的定义、过渡期间的定义、施行细则、违反者的罚则皆没有明确规定。法律学家认为此法仅是一项宣示而非法律。
李承晚时代,仍在小学实行汉字教育。朴正熙则倾向废止汉字,1970年发表汉字废止宣言,小学完全废除汉字教育。但是舆论强烈反对废止汉字,1972年撤回汉字废止宣言,中等学校以及高等学校的科目汉文(即汉字教育)复活。然而,由于汉文被列为选修科目、几乎不需要考试、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实用导致学生对于汉字没有学习动机。另外,又禁止在小学阶段进行汉字教育,私下进行汉字教育的小学老师会因为“不配合国家教育政策”被惩戒、免职等处分。
1980年代中期,韩国的报纸、杂志等,开始逐渐降低汉字的频率。这是因为几乎没接受汉字教育的世代(谚文世代)占了多数,使得使用汉字的出版物无法出售。谚文专用派不是简单地禁用汉字改用谚文,而是采取停止汉字教育以产生一个不认识汉字的世代的“安乐死”策略。
但是,因为韩语单词之中近六成的单词是汉字词,使用谚文来理解文章脉络难度较大。另外,抽象的学术用语不用汉字的话,要做到正确理解是非常困难的。在1990年代后期,完全不识汉字的世代刚刚形成,在自己的切身体验和一连串的讽刺声中,要求汉字复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1998年,当时的总统金大中发表汉字复活宣言。这次,在总统的指示下实现了道路标志和火车站(韩国国铁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用汉字标站名)、公车站的汉字并记。但是,由于谚文专用派的抵抗也根深柢固,希望规定小学的汉字教育为义务教育与年轻人应用汉字于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诉求并未实现。因此,现在感受到汉字的必要性的国民只能透过付费让自己的孩子在汉字补习班学习汉字。
谚文专用派的主张,以前是:“不是丢弃汉语,而是透过谚文来写汉语。”(中心为:学会谚文)但它最近变成:“用原有的固有语言来翻译所有学术用语。”(国语纯化运动)。汉字复活派则主张:“如果确实地实行汉字教育,则全部的学术用语皆可直接理解。”而谚文专用派则以“掌握研究整体内容,就算不知道汉字,学术用语还是可以理解”反驳。但是谚文专用派也承认,中国的四字熟语和故事成语,如果你不知道汉字,则无法理解其中意涵。另外,贱出名将事件中的刻字如果使用汉字写作,那么结果也就会大不同。
独立以来,在韩国持续不断的文字争论曾被《月刊朝鲜》称作“50年文字战争”(截至1998年[update])。2005年,李在田的死去使得汉字复活运动的力量开始减弱,谚文专用派反扑。同年一月,国语基本法规定公文书的汉字以括弧使用,当法律制定后,总统令的力量变得有限。在那之后,汉字混用的法律改为谚文意译,道路标识用汉字部分也被改为对象是中国大陆的简体字。公车站的汉字并记也宣告中断。
另一方面,也有韩国人肯定汉字教育所带来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弥补纯谚文大量同音同字不足之处,与中国大陆、香港、日本、台湾及新加坡等地之间即可用笔谈的方法来沟通。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崛起的情况下,使得汉字地位大大的提高,并且越来越重要。
韩国政府曾计划从2011年开始,将汉字学习重新列入小学正规教育课程[2],并拟于2018年在小学3年级以上教科书推行汉字并记,但这项政策在文在寅政府上台以后已被悄然废止[3]。
韩国教育课程评价院在的一份调查数据指出,韩国家长有89.1%支持恢复汉字教育;语文政策正常化促进会会长李汉东则表示,“小学、中学与高中排除汉字教育,这有必要改进。”他也谈到,韩国2005年制订的国语基本法具备违宪要素中,要求公文用韩文书写,这项规定违反大韩民国宪法第9条:“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致力民族文化为国家义务”,要求恢复韩文与汉字混用[4]。
国际汉字会议与汉字统一的动静
1991年,由大韩民国主导的国际汉字会议首次召开会议。这个会议由中国大陆、台湾、日本、韩国以统一不同的汉字字体、订制常用汉字字数与字体的标准化为目的而展开。虽然在会议的历史中没有很大的动作,但有报导指出2007年11月于北京召开的会议中决定以“正字”(台湾、香港的繁体字与日本的旧字体。尽管三者之间亦有不少差别)为中心,统一订字5000-6000字字体的“标准字”[5]。但是又有另一个报导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否定有这个事情”[6]。
现今的使用状况

现今在朝鲜半岛,汉字已基本退出历史的舞台。在朝鲜已鲜有现代文中出现汉字(即使是在括号中)的现象。然而,朝鲜仍在KPS 9566中编入了4,653个常用朝鲜汉字。另外,6年中等教育的课程中有“普通教育用汉字”2,000字,大学课程中还有1,000字的课程。朝鲜中央通信社、朝鲜新报对中日两国发布的消息仍有需要用汉字表记人名地名。朝鲜建国55周年庆典上还有一辆花车装饰有朝鲜人民欢迎金日成的场景,其中有用汉字书写金日成的横幅。[7]
而在韩国,虽然汉字使用量不多,但一些广告中曾使用汉字,如“春”、“原”;还有一些公司名亦使用汉字,如朝鲜日报、东亚日报、江原日报;全国的车站也都有列明汉字名——虽然大多人也误会这些汉字是给汉语和日语使用者看的,但其实它们使用的是朝鲜汉字,还有一些是混杂着韩文的朝汉混用文;传统节日和正式场合也会用到汉字出现,如丧礼或祭祀时,敬挽多以汉字书写“故”、“弔”等;开店祝贺花篮或是艺文展览上也常使用诸如“祝發展”等汉字。另外,在拥有极多专有名词的医学和法律书籍上,也仍然可以看到许多汉字注解。而且,韩国的一个高人气美容整形节目也直接用“LET美人(렛미인)”命名。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