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狮球岭隧道
台灣清治時代鐵路隧道,已經廢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刘铭传隧道[2](狮球岭隧道),位于台湾基隆市安乐区,公路自强隧道上方处,属于市定古迹。为台湾第一座铁路隧道,亦是目前唯一仅存的清代铁路隧道。
Remove ads
沿革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设省,在此同时清廷准予设立“全台铁路商务总局”,开始台湾铁路兴建计划。在开工的初期,最先兴建的是由基隆港口经台北到新竹的这一段。位于基隆端的狮球岭隧道工程,从光绪十四年(1888年)春动工,由刘铭传所属铭军部分兵员兴筑[3],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夏天才完成,全长235米,洞内共分7段以不同材质堆砌或开凿而成,费时30个月才凿通。
隧道南口拱圈的上方置匾额一幅,有清代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亲题的“旷宇天开”四字,右联:“五千年生面独开,羽毂飙轮,从此康庄通海屿。”、左联:“三百丈岩腰新辟,天梯石栈,居然人力胜神工。”[4],匾额上又刻有“太子少保福建台湾巡抚○○一等男刘建造,钦命浙江○州总镇强勇巴图鲁○监修,光绪岁次己丑仲冬立”落款[注 1]。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6月3日,日本攻陷基隆。同月,根据日本技师的实地勘察,发现基隆线铁路起伏不平、急弯陡坡随处可见,于是计划着手改良线路。8月,台湾总督府成立临时台湾铁道队,并进行基隆-台北路线的改良工程,首要便是将狮球岭段及狮球岭隧道进行改线,于是选择在旧线东南一公里处另凿竹仔岭隧道。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3月,竹仔岭隧道完工;同月狮球岭隧道旧线从此废弃,仅通车7年即走入历史。废弃后,不久变成公路隧道(1916年起公路定名为“纵贯道”),成为基隆与八堵间的旱路交通捷径。板车、牛车、商旅等多取道此处,前往八堵基隆河岸渡口,搭乘着平底舢舨,顺着急流下抵台北。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由于该隧道地理位置隐密,因而辟建军事管制区,并将南端隧道出口划为管辖范围。民国四十七年(1958年),八堵油库选择设立此处,由中华民国空军官兵管理八堵油库,中华民国国防部基于安全考量后遂决定封闭隧道,仅留下北端隧道出口30米路段。民国七十四年(1985年),经中华民国内政部公告指定为台闽地区第三级古迹,隶属于交通建筑,是台湾第一个被列入古迹的铁路建筑物。[2]
1990年~1991年间,基隆市政府委托李干朗教授团队调查研究及测绘本隧道并进行修复[1]。
2002年8月,采原貌修复方式再度进行整修,并在2003年5月完工。基隆市政府与国防部协调,在兼顾中华民国国军油库安全下,于同年12月20日开放民众进入隧道参观。
2009年,因隧道壁体有砖石风化掉落情形,为维护游客安全,基隆市文化局宣布暂停对外开放;2010年7月28日,基隆市政府正式公告更名为“刘铭传隧道”[6]。
2019年9月,经过数年审查、修正、变更设计等等流程,开始进行隧道修复工程,并于2021年12月完成隧道主体修复,后续规划有照明设备及入口意象解说设施等[7][8]。
2023年12月30日,在进行光环境及入口意象型塑计划后,刘铭传隧道再度开放,并采预约导览方式参观。[9][10][11]
Remove ads
建筑概况
本隧道长约235米[注 2],日本时代初年经临时台湾铁道队技师之测量高程为74.7米,为基隆至台北间之最高点。隧道南口因土质松软,遇雨崩塌,极为危险,北口则因穿越岩盘,较为稳定[2]。
隧道开工时是自南口与北口两侧同时动工挖凿,但因缺乏近代测量技术,故挖至中央时才发现两端高度相差14呎,为期能顺利开通,再进行修正,故北口之拱顶高度较高。隧道之平面并非直线,而是略成弓形的弧曲线,曲线(弯道)半径约840米。此外,据研究者指出,为能顺利排出洞内积水,洞内之坡度设计约为20‰[1]。
隧道内两边侧壁除了一小段是天然岩壁以外,均用砂岩以“丁顺砌”作成,并从砂岩的侧壁上面开始起拱,拱部的材料有“观音山石”及“红砖”二种。[2]
注释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