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玉里协天宫
花蓮縣玉里鎮廟宇,主祀關聖帝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玉里协天宫,台湾花莲县玉里镇庙宇,主祀关圣帝君,亦称玉里关帝庙,有“花东三大庙宇”之称[1][2]。
沿革
清朝自公元1684年将台湾纳入帝国版图[3],对台湾原住民与其居住地多采取“封山禁绝”的治理手段,直至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前,清廷有效统治范围仅到台湾西部平原的枋寮为止,东部则仅有宜兰(噶玛兰),枋寮、宜兰以南称作“后山”,悉视为“化外之地”,清廷并不规范“化外之地”区域原住民之行为与活动。[4][5]:98-100
同治13年(1874)五月,日本帝国以琉球国居民漂流至台湾南部的牡丹社(今屏东县牡丹乡)被当地原住民杀害为由,日本海军登陆车城乡射寮村,攻打车城、枋山和狮子乡一带的原住民(排湾族为主),企图攻占台湾;清廷得知消息后,调派钦差大臣沈葆桢于六月赶赴台湾,一方集结兵力,并几经与日本方面调停,双方达成协议,日军撤出台湾,史称“牡丹社事件”。[4][6]
牡丹社事件之后,清廷为有效管理后山地区与原住民,一改原本采消极放任、汉番隔绝的后山政策,推行“开山抚番”,派遣兵勇辟建山路衢道,开放汉人进入后山开垦,以期达到“番民汉化”、“巩固海疆”之效。[7]
光绪元年(1875),时任南澳镇总兵的吴光亮(1834—1898)率飞虎左营的军队,自林圯埔(今南投竹山镇)开凿中路山道抵达璞石阁(玉里镇旧称)抚番(此处系阿美族和布农族)[a][8][5]:103-104,据传军队便是驻扎于今协天宫的所在处,关圣帝君的香火亦是于此时一同请来。[9]根据民间说法,吴光亮在璞石阁时适逢瘟疫流行,为了祈求平安,遂于当地起盖一座小祠奉祀关圣帝君[9][2],此即协天宫之起源。
后来,客家裔的移民从新埔义民庙(新竹县)分香至玉里协天宫,协天宫右殿因而开始奉祀义民爷之故,周遭客家村落(客城、旧庄、三民与大禹)的居民每逢初一、十五亦会至玉里镇市区的协天宫参拜,同时也带入不少客家色彩的祭典。[2]
Remove ads
文物

“后山保障匾”为牛樟木所制,乃玉里协天宫镇宫之宝[9],上款:“光绪七年(1881)辛巳孟冬吉立”、下款:“钦加总镇衔总带飞虎左营兼理中路招抚垦务福建即补协镇府提督吴 敬奉”[b]。
由于下款处敬献者仅题一姓氏“吴”字,世人多以为此“吴”乃指吴光亮;但根据文史工作者考证,光绪七年(1881)吴光亮已出任台湾镇总兵官一职,官衔明显与匾额所题不符,故推断此“吴”系指吴光亮之弟,即飞虎左营总带吴光忠。[9]
修建纪录
庙宇翻修纪录参阅注释附图之【玉里协天宫沿革史碑文】:
图辑
-
圣旨牌
-
正殿关公像
-
正殿观世音菩萨像
-
正殿天上圣母像
-
侧殿褒忠义民爷之神位
-
信徒焚香祷祝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