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瓦寮永安宫

位於臺灣臺南市學甲區瓦寮聚落的廟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永安宫是位于台湾台南市学甲区瓦寮聚落的一间庙宇,庙宇的主祀神祇为李府元帅,其祂同祀则有池府千岁黑虎大将观音佛祖城隍爷等神尊。此外,庙宇主祀神祇并非一般所认定的唐朝李大亮,其实际上是一个清末民初时期的近代人,其除了在民初时曾是北门地区的大地主外,同时也是学甲瓦寮聚落的创建者。[1][2]

庙宇原位于传统学甲十三庄山寮庄头中的瓦寮聚落,其属学甲慈济宫8个代表选举区中的东南郊区,行政区规划原为达明里,惟台南市在县市合并后,于2006年02月01日实施行政区域调整,并且将新生里与达明里合并为新达里,故永安宫目前所在于学甲区新达里境内。[3][4]

建庙沿革

瓦寮聚落是由李氏先人李大再所开垦,而在聚落初形成的时候虽有一些宗教的信仰与活动,但其实是没有庙宇的,只是最早仅有庄头内陈现一家私祀的池府千岁,以及之后在李氏的佃农中有一家供奉虎爷将军,并且后来聚落中又陆续有庄民雕刻观音佛祖城隍爷等神祇,但当时这些神尊原本是在各个佃农家中自己奉祀的,惟其后大家渐渐演变成居民们共同来奉祀,并且又以卜炉主的方式将众神尊供在当年值年的炉主家中。此情形一直沿用多年,直到1974年二月当瓦寮兴建社区的活动中心时,为了兼顾当地庄民的信仰,便将庄内的护境神祇池府千岁、观音佛祖、城隍爷、黑虎大将等神尊,一并集中于活动中心之内供庄民与信众参拜,同时也即挂上书有庙名永安宫的匾额。[5][6][1]                                     其后活动中心在历经使用了13年之后,信众们鉴于中心内一些设施皆已老旧,并且空间格局也需要进行重新的规划,于是便在1987年2月于原址动土重建正式的庙宇,整个工程于隔年竣工,同年并迎请慈济宫保生大帝为其择期举行入火安座仪式,而此时原护境诸神祇圣示公推瓦寮开发庄主(即李大再) 为镇殿主神,此事后经由保生大帝以及观音佛祖等神祇认同,并赐神尊号为李府元帅。[5][6][7]

Remove ads

轶事

庙宇所在的庄头故事

瓦寮是早期由李姓先民原由学甲焕昌里(即今七块厝)所前来移垦之地,然这些庄人初期则先是定居于新头港仔,只是头港仔正北方的北岸是筏仔头急水溪,因位处地势低漥且临急水溪畔极为不适合在此区域居住,为求庄民们生活起居的安全起见,因此在地政府便于1989年下令全庄迁村,同时也另建新的庄头于今日之光华里的最东边,新庄头庄名称为新筏仔头。其中李氏先民则随着另一批人迁居于今日的瓦寮区域,然而该地之所以会称为瓦寮,有一传闻是因当时该地只有李姓氏族一栋红瓦屋,此屋的外型是以砖瓦建造的闽南式大红瓦茨,从外观上看起来相当耀眼夺目,所以庄人们便称这里称作瓦寮[5][6]

主祀神祇故事

遽闻李大再在世时经常救济穷人,而且对于生活清苦的佃农也都会减免他们的租,在遇有歉收或者天灾时更会对祂的佃农们予以免租,此外,祂也热衷于一些宗教信仰,并不时地捐款给学甲慈济宫使其庙务得以顺利进行,也因此在其死后方被瓦寮聚落的人奉为神明,并尊称其为“李府元帅”。另外据说李大再去世后在出殡当日恰巧碰上美军空袭,而他原本是葬在学甲第一公墓,直到民国48年(1959年)时才迁回到瓦寮北边的李家墓园。[8][7]  在李大再过世后因其“年格”(即“修练”)尚未到达可成神位阶,故而居民在永安宫公厝建成后并未为其雕金身,而是安置于一只黑令旗中,并且与池府王爷、观音、城隍、虎爷等神祇同祀。[9][10][6]

1974年瓦寮庄头兴建社区活动中心,而该活动中心同时也兼具神明的公厝。据说在进行选址观四轿时,曾出现有一称“李府元帅”前来降驾,信徒们原本以为是南鲲鯓代天府的李府千岁,经再次查证后来才得知祂其实是李大再。另外,李大再孙子李愈哲的妻子林彩玉,于李大再瓦厝所设置的“法明圣殿”中,李大再则被其奉为“西方护法无意施菩萨”。[7][10][5]

Remove ads

图集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