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瓯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甌駱
Remove ads

瓯骆[2][3]越南语Âu Lạc;前257年—前179年)[4],又作瓯雒瓯貉[5],在越南又称蜀朝[6],是传说中位于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的一个王国。[7]:32

事实速览 瓯骆, 首都 ...
更多信息 越南历史系列条目 ...
更多信息 越南国名(英语:Names of Vietnam), 其他模板 ...

“西瓯骆”是百越的一支,指居住在南越国西部边境地带的西瓯(又称瓯越)和骆越两个部落。

根据《大越史记全书》《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等后世书籍的记载,前257年,古蜀王子安阳王蜀泮灭文郎,建立瓯骆[8]。不过根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安阳王是西瓯(瓯越)部族首领,文郎的鸿庞氏则是骆越部族首领。

安阳王在今日河内市以北35公里处建立古螺城,作为王国的首都。该国的“神机弩”非常出名。前207年,赵佗攻圢瓯貉[9],战后,将儿子赵仲始入赘给安阳王。仲始将神机弩折断,最终导致安阳王战败自杀,瓯骆也随即被南越国所灭。[10]

公元前179年,瓯骆屈服于南越国,最终被汉朝征服。[11]:12[12]:9其定都于红河三角洲古螺城,位于今日河内[13]:18

Remove ads

历史

建国

民间传说中,越南中北部在北属之前,曾分布着很多小国,称作文朗,政治结构是雄王-骆侯-骆将。[14]:48[15]:16[16]:88约公元前257年,南疆的瓯越吞并了文朗。[17]:66越南历史学家陶维英称,瓯越人分布在左江南岸、右江流域及泸江吟江梂江上游。[7]:31瓯越首领蜀泮推翻了最后两位雄王,建立了同意的瓯骆,自称安阳王[18]:19[15]:14, 16据Taylor (1983):

我们对瓯骆的了解是传说与历史的混合。安阳王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有可靠记载的人物,但对其统治时期的了解仍停留在传说。[18]:20-21

古螺城的建立

Thumb
古螺地图

古螺是东南亚最大的史前城市聚落,[13]:203是前新石器时代越南的第一个政治中心,[19]:111占地600余公顷,[19]:156[20]:1013需要多达200万立方的材料。[21]:122建造工程可能始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在公元前3、2世纪。[22]:53古螺城城墙系统规模庞大,复杂的劳动组织形式及劳动力需求,都表明当时的政权有能力生产足够的产品、调动资源、确保城墙的持续建造与长期维护,标志着持久的集权,是高度“巩固、制度化与集中化的”。[23]Kim (2015)估计,建造这样的大型项目,工作量大约有317.1~528.5万人日。[13]:210它可以提供“物理与心理保护”,展示政权力量与自卫能力,从而遏制任何潜在威胁。[13]:198-199

据《大越史记全书》,螺城得名于其外形“盘旋如螺形”。[24][18]:21[25]:74

灭亡

公元前204年,赵佗番禺(今广州)建立了南越国[26]:128Taylor (1983)认为,南越国与瓯骆并存这段时间,瓯骆因共同的反汉情节暂时承认了南越,但不意味着南越有任何权威性。南越与汉朝的关系正常化后南越对瓯骆的影响逐渐减弱。[18]:24

南越灭瓯骆之战没有得到真实记录。《交州外域记》和《晋太康记》(现已散佚,内容可见《水经注》引文[27])都提到赵佗初期失利,后来胜利。《史记》只提到吕雉去世(公元前180年)后,赵佗威逼利诱闽越西瓯骆越,使其屈服。[28]

赵佗征服瓯骆、将其并入南越国,任用土著首领进行治理。[29]:8[30]:93[31]:92赵佗在红河三角洲交趾郡,在马江蓝江流域设九真郡[7]:32[15]:17主要兴趣似乎是贸易;其影响力仅限于一两个前哨之外。当地社会保持不变。[18]:29[15]:16, 17

公元前111年,汉平南越并统治了数百年。[18]:28[7]:42与南越国时期一样,权力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被授予“印绶”作为身份象征,回报则是向宗主国进贡。[15]:17[21]:109直到东汉初年,当地的生活方式与统治阶级都没有受到汉化;到公元40年代,东汉才实行了更直接的统治,并加大了汉化力度。[15]:19-22[32]:141[13]:115东汉完全巩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建立了完整的行政机构,并以郡国并行制直接统治。[13]:149–150[33]:202,290–291

Remove ads

政府与社会

Kim (2015)基于历史、民族史与考古证据,认为公元前3、2世纪间“高度集权、具有持久政治结构的国家社会”是建造古螺城的原因。[13]:9,142,185, 281其规模意味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与类似国家的中央集权”。[20]:1025青铜器数量也表明当时存在集中生产、阶级社会与物质垄断。[13]:155只有古螺城才有屋顶瓦片,旁证了其是首都。周围的村庄聚落似乎都向中央集权的政体缴税。[13]:157

汉语文献对红河三角洲原住民的印象常常是“缺乏农业、冶金与政治知识”,[13]:7认为其文明是汉朝统治的产物,否定本土的文化演变与社会复杂性,将任何发展都归因于汉化,[34]即使他们自知已有了“稳定、有序、多产、人口众多且相对复杂”的社会。[35]:142

诸骆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很高,[36]:36是母系社会,即夫妻与娘家居住在一起的社会制度。于是,母亲的女性后代一直住在(或靠近)母亲的房子里,形成庞大的氏族。[35]:159领主通过母亲的血统转移,女性有继承权。[15]:20此外,他们还实行夫兄弟婚制,为母亲提供了继承人,保护了寡妇的利益,体现了女性的权威,尽管有些父权制社会利用这种做法将财富保留在男性家族的血脉中。[15]:20[1]:51[37]:91

Remove ads

人口统计

汉朝征服之前,当地人口众多。[13]:4据估计,古螺及周边地区的人口有数千,三角洲地区少则数万人,多则数十万人。[13]:214-215根据公元2年的普查,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共有98,1755人。[18]:55[15]:18其中一些可归因于北方移民,但规模不大,[18]:54要到2世纪中叶后才会对人口数量造成影响。[38]:66

后来的汉语文献称当地人为“骆”和“瓯”。[15]:16一般认为人是南亚语系人群。[39]Taylor (2013)认为,低地人群大多讲原始越芒语,红河三角洲以西、北的山区则分布一种类似于现代克木语的古语言。[15]:19法国语言学家米歇尔·费卢斯(Michel Ferlus,2009)认为,越南人是越南北部东山文化(约公元前7至公元1世纪)的“最直接继承者”。具体而言,Ferlus (2009)指出,杵、桨和用来煮糯米饭的锅是东山文化的主要特征,与此相对,它们在北部越语(越芒语)和中部越语(土语)中产生了新词汇,是从原始动词中派生的,而非借词。[40]:105瓯人则可能说与壮侗语系有关的语言。[15]:19考古证据显示,前东山时期红河三角洲的南亚语痕迹十分明显,例如蛮白墓葬遗址(公元前1800年)的基因样本十分接近现代南亚语人群,[41]而东山时期,则有相当比例的台语民族(称作、俚獠)混入。[42]:7

Remove ads

经济

经济特点是农业,包括湿稻种植、役用动物、金属农具、斧头和其他工具,以及灌溉系统。[35]:142 湿作种植可能始于公元前第2千纪之初,可从古生物序列得到证明,[13]:15[35]:142金属农具则在中越发生重大互动前就已常用。[35]:142Chapuis (1995)还认为当时存在渔业和一些专业化分工。[43]:7

早在公元前第一千纪之前,越南北部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通过广布的贸易网络同其他地区相联系,得益于其战略位置、通往交通主干线的通道与资源,如邻近主要河流及海岸[44]、铜锡铅矿的大量分布。[13]:12, 115-116, 124, 126, 130, 147[45]:59Kim (2015)认为,南越征服瓯骆的主要原因是其经济价值,能使他们不受限制地进入东南亚其他地区。[13]:123, 147

另见

脚注

书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