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额圆尾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额圆尾鹱(学名:Pterodroma hypoleuca)[2][4][5][3],又名白腹穴鸟,为鹱科圆尾鹱属的海鸟。它是一种小型圆尾鹱,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其隐秘的习性、偏远的繁殖群落和有限的分布范围导致研究甚少,该物种的许多生物学方面仍然知之甚少。
Remove ads
分类
白额圆尾鹱在1888年由英国博物学家奥斯伯特·萨尔文正式描述,并给予双名法名称Oestrelata hypoleuca。他指定的模式产地为“克鲁森斯特恩群岛”,而不是西北夏威夷群岛中的一个岛屿。[6][7] 白额圆尾鹱现在被归入1856年由法国博物学家夏尔·吕西安·波拿巴引入的圆尾鹱属(Pterodroma)中的其他圆尾鹱。[8][9] 该属名结合了古希腊语的pteron,意为“翅膀”,和dromos ,意为“赛跑者”或“跑者”。具体的修饰词hypoleuca来自古希腊语的hupi,意为“下”,和leukos,意为“白色”。 [10] 尽管该物种有两个遥远且分离的繁殖地点,但该物种是单型的,不承认亚种。[9]
目前认为白额圆尾鹱与斑海燕和白领海燕在亚属Proaestrelata中关系密切,这基于对整个Pterodroma属的形态、叫声、繁殖生物学、饮食和寄生性 虱的综合审查结果。[11]
Remove ads
描述
白额圆尾鹱是一种小型圆尾鹱,长约30厘米,翼展约67厘米。它的头部为白色,带有帽状黑色头羽和脸颊标记;整体头部通常具有鳞状外观。其浅灰色的上半身有较深的主羽和覆羽,在背部形成“M”标记。下翼为白色,边缘和腕关节及下翼覆羽处有深色斑块。尾部为深灰色,羽毛的其余部分为白色,除了胸部的深色半项圈。像其他圆尾鹱(Pterodroma)一样,黑色的喙短而呈钩状。腿和脚都是粉红色的,带有深色斑块。
分布和数量
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北部,主要分布于夏威夷群岛及日本的小笠原群岛及硫磺岛,但偶尔也见于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等地的海岸[2][3]。
其中995,000只个体,约占总数量的99%,在西北夏威夷群岛繁殖,而5,000只个体(占总数量的1%)在日本海岸的小笠原和火山列岛繁殖。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太平洋北部的向风群岛-夏威夷群岛链。[2]
行为
白额圆尾鹱和与其密切相关的斑海燕是唯一以鱼为主食的圆尾鹱Pterodroma。主要的猎物是来自灯笼鱼科(灯笼鱼)和褶胸鱼科(斧头鱼)的鱼类。还消耗来自枪乌贼科的鱿鱼。[12] 这些猎物都是中层水域居民,利用发光器在夜间迁移到水面进食;因此推测白额圆尾鹱是夜行性捕食者,在海面上或飞行中捕捉猎物。白额圆尾鹱的眼睛含有大量的色素视紫红质,有助于夜间视力。白额圆尾鹱通常在海上是孤独的个体,但有时会出现在大型生物种群中。像所有管鼻目鸟类一样,白额圆尾鹱的胃部有一个改良区域称为前胃,部分消化猎物以制成胃油,这是一种比猎物轻的高能量油。

白额圆尾鹱在西北夏威夷群岛的岛屿上密集群落中繁殖;包括法舰环礁、莱桑岛、利西安斯基岛、珀尔和赫米斯环礁、中途岛和库雷环礁;以及位于日本南部的火山列岛和小笠原群岛。此种只会在夜间造访栖息地,通常在日落后不久抵达。[13] 繁殖季节为冬季,以避免与其他繁殖的管鼻目鸟类争夺洞穴。在西北夏威夷群岛,有时繁殖季节会与较大的楔尾鹱重叠,后者会驱逐甚至杀死白额圆尾鹱幼鸟以使用繁殖洞穴。亲鸟双方共同参与挖掘洞穴,洞穴通常挖在沙或硬珊瑚基质中,长度在1至3米之间。已配对的成鸟对巢穴入口周围约2米的区域具有领地意识,并会进行防御。它们也显示出归巢性,连续多年返回同一巢穴,如果巢穴塌陷会重新挖掘。在较硬的珊瑚基质中挖掘的巢穴比在沙中挖掘的更不容易塌陷。[13]

该物种被认为一生只会配对一次(像其他鹱形目鸟类);配偶会进行追逐和互相鸣叫的交配飞行,然后才下蛋。每个繁殖季节一对配对成鸟只产一枚蛋,如果遗失则不会重新下蛋。下蛋通常在一月下旬。亲鸟双方共同孵蛋,雄性孵蛋持续八天,雌性孵蛋持续六天。大约在50天后孵化,时间约在三月中旬。幼鸟在孵化后是半早熟性的,覆盖着浅灰色的绒羽,孵化后两天内由双亲育雏,之后双亲会在海上觅食,晚上回来喂养幼鸟。幼鸟以胃油和小猎物为食。幼鸟在孵化后大约80天,六月初时长出成鸟羽毛。
Remove ads
繁殖季节过后,幼鸟和成鸟会迁徙到日本本州和三陆的海域。迁徙的时间部分受海表温度影响。在八月开始向南和向东迁移,九月开始返回繁殖岛屿。在繁殖季节,会在繁殖岛屿周围的水域觅食。该物种在东太平洋尚未被记录到。
与人类的关系
在有人类到达之前,白额圆尾鹱在主要的夏威夷群岛上繁殖,化石遗骸已在考艾岛、瓦胡岛和摩洛凯岛上被发现。这些骨骼与人类考古学遗址有关,强烈暗示它们与其他海鸟皆是波利尼西亚定居者的食物来源。该物种在欧洲人到达之前就已从主要岛屿上绝迹。
该物种目前受到引入物种的威胁,特别是老鼠。[14] 波利尼西亚鼠和黑鼠已经摧毁了西北夏威夷群岛的圆尾鹱种群,主要是通过掠夺蛋。1960年代,在库雷环礁引入的波利尼西亚鼠对圆尾鹱造成了严重的问题,在那段五年期间没有一只雏鸟孵化成功(在没有引入掠食者的情况下,孵化成功率可以高达90%)。类似的灾难也发生在中途岛,1943年引入的黑鼠(这些黑鼠也导致了雷仙岛秧鸡的灭绝)将圆尾鹱种群从500,000只减少到1995年的32,000只。[15] 引入到[w:Lisianski Island|利西安斯基岛]]的兔子摧毁了筑巢栖地并破坏了筑巢洞穴。栖地破坏限制了一些岛屿上的繁殖成功率,特别是当它增加了与更加具有侵略性的物种(如楔尾鹱)之间的竞争。
保护措施已经到位以保护圆尾鹱和其他共享该物种繁殖岛屿的海鸟。海岛恢复项目正在恢复拉桑岛和中途岛的本地植被,并且老鼠和兔子已经从所有西北夏威夷群岛中被移除。该物种目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等级。[1]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