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的松
化合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可的松[1](cortisone)又称可体松[2]、皮质酮,俗称皮质素,与皮质醇[注 1]都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之中的糖皮质激素,化学学名:17-羟-11脱氢皮质(甾)酮。此术语也泛指肾上腺皮质激素型药物。
![]() | |
![]() | |
临床资料 | |
---|---|
其他名称 | 可体松 皮质素 Cortisone Adreson Cortate Compound E |
怀孕分级 |
|
给药途径 | 口服、肌注 |
ATC码 |
|
法律规范状态 | |
法律规范 |
|
药物动力学数据 | |
生物利用度 | 45%-80%(氢化可的松) |
药物代谢 | 肝 |
生物半衰期 | 1.5-2h(氢化可的松) |
排泄途径 | 肾 |
识别信息 | |
| |
CAS号 | 53-06-5 ![]() |
PubChem CID | |
DrugBank | |
CompTox Dashboard (EPA) | |
ECHA InfoCard | 100.000.149 |
化学信息 | |
化学式 | C21H28O5 |
摩尔质量 | 360.45 g·mol−1 |
密度 | 1.40 g/cm3 |
熔点 | 220至224 °C(428至435 °F) |
水溶性 | 28 mg/mL (20 °C) |
发现和历史
1929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梅奥医院药剂系主任菲利普·肖瓦特·亨奇(英文:Philip Showalter Hench)发现他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自从得了黄疸病以后,类风湿性关节炎会不药而愈。还有患关节炎的妇女如果怀了孕,她的关节炎的症状便会减轻。他断定关节炎与一定与某种内分泌物质有关,这种物质其实就是可的松。[3]
二次大战期间,参战双方的科学家都对可的松感兴趣。他们认为,可的松有助于缓解战争带来的情绪压抑。还可以缓解空军飞行员的高空缺氧。但是当时的技术不能大批量生产可的松。
1948年,默克制药公司(英文:Merck & Co.)首先进行了可的松的商业生产。1948年7月26日,亨奇使用100毫克可的松,成功地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在此之前,一直没有发现任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的药物[4]。
1950年菲利普·肖瓦特·亨奇由于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的松)及其结构和生理效应,他与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共同获得了195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
药物特性
-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6]
- 口服:每次12.5~25毫克,每日25~100毫克;
- 肌内注射25~125毫克/次,每日1~2次。[7]
- 片剂:5毫克、10毫克、25毫克。
- 混悬剂:50毫克/2毫升。或者250毫克/10毫升,供肌肉注射使用。[7]
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小剂量用于替代治疗时无不良反应,但大剂量使用或者长期使用会有以下不良反应:
禁忌
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应当避免使用,或咨询处方医师服用。[8]
参见
注释
参考资料
扩展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