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书目学(英语:Bibliography或Bibliology,又名文献学、目录学或书志学),是图书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文献目录工作的一般原理及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目录的用处
- 可以明治学的途径: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内容都经过选择,读者可以得知一个学科需要读的书。而且每一章都有详细的提要,从中可以判断图书的优劣。
- 可以得知学术的发展:要发展一个学术,要先了解前人的研究。从目录可以得知前人曾经所研究的课题,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的研究,同时可以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继续发展。
- 可以得知图书的存佚:由于战乱、违禁、党争等的关系,有不少图书经已散佚。然而,目录仍保存了其书名,甚至有关散佚的内容。而仍然传存的图书,就可以了解其所在地方。
- 可以辨别图书的真伪:“伪书”即是书上所题的作者和真正的作者不符合,如目录所著的作者和内容不符合,即为可疑。
- 可以得知佚藉的大概内容:部分目录有解题,例如《文献通考·经籍考》都是有解题的目录,根据这些考题,就可以得知佚籍的大概内容。
- 可以得知图书的版刻:唐宋以后,目录都用版刻着录,特别是藏书家的目录,由此可以得知图书流传的过程。
- 可以得知一书的性质:目录必定分类,会把不同的图书编在一起,根据目录的分类,就可以得知图书的性质。
- 可以得知一书的作者和篇卷:目录必定会著录作者及篇卷,读者可以从此得知篇卷的增损情形和作者的著作多寡,从中更可得知本书有否缺页、增添等情形。[1]
中国目录学
班固撰写《汉书叙传》,始有“目录”之名。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图书,著有《别录》、《七略》,开中国目录学之先河。从目录的形成及其体制来看,又可分为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等三种。班固首创《汉书·艺文志》,开启官修正史中记载目录的先例,历代修史者相沿此例,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等。宋代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均是私家目录的代表作,被誉为“目录之冠”。明代杨士奇主持编纂《文渊阁书目》,以《千字文》为顺序,从‘天”字至“往”字凡二十号五十橱,所录之书只注书名、册数,而无撰人和卷数,有的甚至连册数都不注。清代著名学者如金榜、王鸣盛、姚振宗等人的大力提倡目录学。[2]乾隆年间四库馆臣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是中国(官修)目录书籍中的集大成之作。1939至1947年王重民鉴定整理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中文古籍,其成果汇集为《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录》 。
佛教自东汉由印度传入中土,即有佛经之翻译。随着年代的累积,佛经数量渐多,便有了佛经目录。佛经目录又称众经目录、一切经目录,指记载佛典的名称、卷帙、译撰者和有关事项的一类佛教典籍。为了传教需要,常常从大部佛经中抄出局部经文单独流通,此类经典即称为“别生经”或“抄经”。佛经目录产生于西晋。晋怀帝永嘉末造,竺法护编撰了《众经录目》,此书早佚。南北朝时期,佛经译事活跃,佛教目录学十分发达。现存最早佛经目录为东晋道安编定之《综理众经目录》。佛经目录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古代专科目录中最完善的一种,《开元释教录》则代表了佛教文献学和佛经目录学的最高水准。[3]
余嘉锡认为目录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更将目录之书分为三类:“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有小序而无解题者”及“小序解题并无,祗著书名者”。[4]。第一种既有序又有解题的目录,“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5],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至于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都只记书名,无小序、解题。
分支
书目学的分支学科有:
- 普通书目学
- 专科书目学
- 比较书目学
- 版本书目学
参考文献
研究书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