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眼点丽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眼点丽鱼(学名:Cichla ocellaris),又称皇冠三间,为辐鳍鱼纲鳚形目丽鱼科丽鱼属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南美洲苏里南、圭亚那及法属圭亚那埃塞奎博河、马罗尼河流域,体长可达74公分,栖息在岩石底质的深水域,成群活动,属肉食性,以昆虫、鱼类为食,可作为食用鱼、观赏鱼及养殖鱼。[4][5]
Remove ads
命名
本鱼由德国两名博物学家马库斯·布洛赫及约翰·戈特洛布·特埃努斯·施奈德于1801年命名。[4][6]
本鱼学名的种加词“ocellaris”在拉丁文意为“眼睛般的”,因本鱼成鱼的尾鳍基部有黑色白框的眼状斑而得名。[4][6]
分布
本鱼分布于南美洲东北部,从苏里南及法属圭亚那的马罗尼河流域至圭亚那的埃塞奎博河[4]。所在国家地区包括巴西(亚马逊州、罗赖马州)、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及苏里南。[1]
形态
本鱼为中大型鱼,最大体长全长75公分,有记录体重最重为6.8公斤。体形为一般纺锤形。
作为鉴别特征,本鱼可借由体侧具有1a与2a条纹[注 1]而与除了黑斑丽鱼(C. nigromaculata)、间丽鱼(C. intermedia)、南美丽鱼 (C. piquiti)、黑丽鱼(C. melaniae) 之外的所有丽鱼属物种加以区分。
本鱼幼鱼体侧纵带呈缩短状。在所有体侧纵带缩短的同属物种中,本鱼可借由以下特征区分:侧线通常为连续,而阿根廷丽鱼(C. orinocensis)与黑斑丽鱼的侧线则为不连续或几乎总是中断)。
本鱼E1鳞列数为 (67–) 70–80 (–82) 枚;而多色丽鱼(C. pleiozona)为 84–93 枚。本鱼枕部条纹缺失或不明显,而在单丽鱼(C. monoculus)、凯氏丽鱼(C. kelberi)与多色丽鱼的成鱼中明显可见。本鱼腹部有斑,而阿根廷丽鱼无腹斑。本鱼成鱼具有垂直条纹(与阿根廷丽鱼的三个侧中部有眼状斑点不同),但第 3 条纹的背部总是具有一个眼状斑点。本鱼背部无小型黑斑,而黑斑丽鱼有。本鱼垂直条纹在体侧大致等宽,与黑斑丽鱼、单丽鱼、凯氏丽鱼及多色丽鱼的条纹在背部融合且向腹部渐细不同。
与间丽鱼、南美丽鱼 及黑丽鱼相比,本种之幼鱼体侧纵带为缩短状(而非完整),E1 鳞列较少(67–82 vs. (78) 83–108),且第 3 条纹的背部具有眼状斑(而后者缺乏)。[4]
生态
本鱼鱼种为大洋底栖性淡水鱼,栖息于急流区、具有中等水深与岩石底质的静水域,会形成鱼群。本鱼为高度掠食性,以小型鱼类为唯一食物,尤其是佩坦真𬶭、大肚鱼、吴郭鱼与蓝鳃太阳鱼。由于本鱼掠食性太强,以致被视为不是水产养殖的理想[4]
本鱼全年均可繁殖,以雨季开始时为高峰。每公斤卵约 9,000 至 15,000 粒。产卵每两个月进行一次,地点为浅水区的平坦石面。卵为黏性卵,直径约 1.4 毫米,在 28°C 下约需 78 小时孵化。雌鱼雄鱼都有护幼行为。[4]
本鱼会在浅水区近水平面处,在无植被或者在将水藻清除干净之后,进行产卵活动,雌鱼游在前一边前进一边产出单排卵,雄鱼在跟在后面给卵授精。在卵孵化后,鱼父母会用口含住鱼苗移往低处巢穴。[4][7]
经济利用
本鱼为可食用鱼类,有小规模的渔业经营,有商业养殖,也可作为游钓鱼,是水族箱的观赏鱼类。[4]
风险管理
保护现状
由于缺乏统计,本鱼的种群数量不详。虽未见重大威胁,但目前巴西计划中的一些水坝涵盖了本鱼分布区,可能会在未来改变水质,但实际情况会如何仍是未知。[1]
尽管本鱼情况的资料很少,但本鱼分布在广阔的原始地区,近期似乎也不会有严重威胁,所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于2020年评估本鱼为“无危物种”。
注释
参考文献
扩展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