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根廷丽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根廷麗魚
Remove ads

阿根廷丽鱼学名Cichla orinocensis),为辐鳍鱼纲鳚形目丽鱼科丽鱼属的其中一,分布于南美洲奥里诺科河黑河流域,体长可达61.7公分,栖息在潟湖及流动缓慢的溪流浅水处,属肉食性,以鱼类为食。本鱼可食用。本鱼中文俗名虽叫“阿根廷丽鱼”,但本鱼是热带鱼,温带气候的阿根廷并无本鱼分布。[5][6]

事实速览 阿根廷丽鱼, 保护状况 ...
Remove ads

命名

本鱼由德国博物学家亚历山大·冯·洪保德于1821年命名。[5][7]

本鱼学名的种加词orinocensis”取自奥里诺科河之名字“Orinoco”,加上拉丁文地名属格后缀“-ensis”组成,因本鱼模式标本来自奥里诺科河而得名。[5][7]

分布

本鱼分布于南美洲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境内的奥里诺科河支流流域,以及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的内格罗河流域[5]。原生国家地区包括巴西亚马逊州罗赖马州)、哥伦比亚委内瑞拉[1]

本鱼也被引入到东南亚马来西亚马来半岛并成为归化种[1]

本鱼为热带淡水鱼大洋底栖性,栖息于内陆河流域,适应水质酸醎值为pH 5.5 - 6.5,适应水温为27℃-29℃。[5]

形态

本鱼为中型鱼,最大标准体长可达61.7公分,成鱼平均标准体长28.0公分,通常在26至30公分之间,有记录体重最重为6.2公斤。体形为一般纺锤形。[5]

本鱼的鉴别特征为:本鱼与同属其他鱼种的差异在于体侧通常具有三个大型黑色眼状斑块,但有时第2与第3斑块发育不规则或无眼状环。幼鱼体侧带为缩短型。与其他具有缩短型幼体侧带的同属鱼种相比,成鱼体侧缺乏(相对于存在)明显的纵带;与眼点丽鱼C. ocellaris)相比,侧线几乎总是不连续型(相对于几乎总是连续型)、缺乏(相对于存在)1a与2a条纹以及腹部斑块;与凯氏丽鱼C. kelberi)、单丽鱼C. monoculus )及多色丽鱼 C. pleiozona) 相比,缺乏(相对于存在)腹部斑块及枕部条纹,且具有(相对于缺乏)眼后标记;与黑斑丽鱼C. nigromaculata )相比,缺乏(相对于存在)1a与2a条纹,且缺乏(对比:存在)背部的小型黑斑。

生态

本鱼为大洋底栖性淡水鱼,常在潟湖浅水的沿岸区域以及河道水流缓慢的河段被捕获。本鱼为肉食性,主要以脂鲤科的小鱼为食,偶尔也会食用甲壳类[5][1]

本鱼为卵生雌雄异体,有求偶行为,体外受精,为筑巢者及护幼者,会从主河道短距洄游泛滥平原的及水库繁殖。本鱼的繁殖季节随分布地而异,在委内瑞拉,本鱼繁殖季节为4月及5月,在奥里诺科河水位上升时开始洄游,在洛斯亚诺斯则在旱季开始时洄游。[5][1]

经济利用

本鱼为食用鱼,为经济渔业鱼种,也是游钓鱼,而且是水族箱的观赏鱼类,本鱼一般难以在圈养环境下繁殖,但在委内瑞拉已成功进行繁衍养殖,用于游钓活动。[5][1]

风险管理

本鱼对人类无害。[5]

保护现状

本鱼的种群数量记录不详,但资料显示其种群稳定,其数量丰富并且常见。[1]

本鱼的潜在威胁来自河流沿岸的工业化,尤其合法及非法的采矿使河流的含量上升,以及不受管制的观赏性宠物交易(主要在哥伦比亚)及森林砍伐。毁林与土地退化导致淤泥进入河中使水质变得混浊,这会影响依靠视覚捕猎的本鱼。[1]

目前当地对本鱼没有保护措施,评估者认为需要对本鱼的数量变化、利用及贸易影响进行研究,并制定可持续的捕捞管理策略。[1]

本鱼面对着若干潜在威胁,但本鱼仍广泛地分布在原始地区,所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于2020年评估本鱼为“无危物种”。[1]

参考文献

扩展阅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