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石泉朱王庙

台灣澎湖縣馬公市石泉里廟宇,主祀朱府王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石泉朱王廟map
Remove ads

石泉朱王庙台湾话Tsio̍h-tsuânn Tsu-ông-biō),台湾澎湖县庙宇,位于马公市石泉里的角头庙,主祀朱府王爷,创建于道光15年(1835年),亦是邻近前寮里、菜园里之公庙。

事实速览 石泉朱王庙, 基本信息 ...

23°33′19″N 119°35′38″E

沿革

石泉里在清代属嵵里澚管辖,因聚落有一口自然甘泉的石井,而得“石泉社”之名。石泉社与前寮社、菜园社比邻而居,居民间关系互动颇为密切,三社因地势低洼,能有效遮蔽澎湖秋冬季风,且邻近水源,适宜种植蔬果花卉,居民也多以务农为生。[1]

根据石泉朱王庙碑记,庙宇创建时间约于清代道光15年(1835年),庙中亦有石泉境内居民敬献“安而行之匾”,落款时间为道光乙未年,应足以佐证之。[2]

关于庙宇创建的传说,相传当初系一名唐山客经过石泉社,由于天气酷热,便在沟水边歇脚冲凉,离去之时不慎遗落身上镶有尊号“朱府王爷”的香火袋,居民当夜发现沟渠处散发红光,并在树上拾获香火袋。菜园、石泉和前寮三社的乡佬商议之后,便发起共同筹建庙宇供奉朱府王爷之议。[3]

清代时石泉三社人口并不多,所以将石泉朱王庙奉为三社之间的公庙,而之后人口渐众,前寮社与菜园社遂从石泉朱王庙分火,另建前寮朱王庙菜园东安宫[4][5],法师流派皆为“闾山派[6]:60–62

Remove ads

年表

  • 道光15年(1834),嵵里澚石泉社、菜园社和前寮社三社居民共同起建朱王庙。
  • 光绪十年(1884),菜园社村民从石泉朱王庙分火,建菜园东安宫。[5]
  • 明治32年(1899),石泉朱王庙开办鸾堂“日新社养善堂”。[7]
  • 明治38年(1905),黄惟岳从石泉朱王庙分火,建前寮朱王庙。[4]
  • 大正八年(1919),朱王庙迁址约西北方200米处重建。[2]
  • 昭和二年(1927),石泉乡人庄雁塔见庙宇倾圯,发起募款重建。年仅27岁的黄贞吉出任正鸾手,著善书《挽世宝篇》。[2]
  • 昭和六年(1931),重建竣工,著书立碑于庙中,石碑尚存。
  • 太平洋战争期间,石泉朱王庙遭美军轰炸而毁。
  • 战后(1945年),耗时两年重建。
  • 民国60年(1971),朱王庙重启修建,庙址东移约50米。
  • 民国88年(1999),朱王庙重启修建,即为现貌。

图辑

文物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