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祠壇 (澎湖)

闔澎公廟之一,主祀鍾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祠壇 (澎湖)map
Remove ads

祀坛清代方志无祀祠无祀坛,俗称石厝仔日治时期多称大众庙;康熙23年(1684年)澎湖水师协镇署捐建,主祀驱魔真君锺馗,属阖澎公庙[1]

事实速览 祀坛 (澎湖), 基本信息 ...

沿革

南明永历37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击败东宁王国海军舰队,未久,冯锡范刘国轩奉请延平郡王郑克塽薙发降清[2]。郑克塽投降后,朝堂上经历一番弃守台湾与否的论战,最终康熙皇帝在康熙23年(1684年)三月决议将台湾与澎湖群岛并入帝国版图[2],澎湖设巡检,当地派遣澎湖水师协副将驻守[3]。同年,水师协镇署于妈宫社西垵仔(港澳西滨)搭建祠坛。[1]

文献虽无明言祠坛为何人开基,康熙23年(1684年)出任澎湖水师协副总兵官詹六奇,故澎湖祠坛之设立应能推论系詹氏主导。最初的祠坛设于妈宫公墓口,另设有大坟专纳无主之白骨,官方每年于此操办法会,但凡灯油香火皆由澎湖水师协镇署捐输。[4][1]

澎湖祠坛主祀锺馗,民间普遍以锺馗为鬼王,认为其能约束众鬼、替幽魂引路;值得一提的是锺馗并非创坛主神,乃另行迎来,惟确切时间已不可考。[1]

澎湖祠坛早无定名,清季创建以来以其为“厉坛[注 1]”,官府于每年清明中秋与十月朔日皆会举办例祭;而妈宫各庙宇若举办神诞庆典,亦会派庙中执事带牲礼红龟粿等前往祠坛祭祀。[1]日治时期大正二年(1923年)因应海军征用庙地,时任马公区长陈柱卿迁建新庙于草树仔尾(亦属公共墓园)[5],自此定名“祠坛”。[2]

国民政府接管后,因马公市人口增加,民宅遂往墓区扩张,渐渐造成人鬼混居的乱象,祠坛又有被迫迁移的纪录;尔后约在民国64年(1975年)前后,台厦郊后人许等成见原庙倾圯,募款重修增建,今与一石匠作坊并立于草树尾(马公市光明里民族路北段,713事件纪念步道小径出入口处);祠坛由于位置偏僻,兼之名声不传、人烟罕至,香火低迷。[2]

Remove ads

年表

更多信息 公元, 时历 ...

碑文

图辑

注释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