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阖澎公庙

祭祀圈涵蓋澎湖群島全境的廟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阖澎公庙台湾澎湖庙宇繁多,往昔便有“公庙”、“私庙”之分。“公庙”又称“阖澎”,相对于“角头庙”因由单一聚落村民供奉而具备私庙的性质[1],“阖澎公庙”的祭祀圈涵盖全澎湖群岛境内的村民,其中澎湖天后宫妈宫城隍庙澎湖观音亭由于香火兴旺,遂有“阖澎三大古庙”之称。[2]:25

此外,“阖澎公庙”乃是1980年代之后学界提出的名词,故澎湖全境居民的公庙参拜习惯,未必与罗列的公庙全然相符。[注 1]

沿革

普遍定义下的“阖澎公庙”多建于清代,具备官祀性质[2]:40,倡建者或修建者泰半出自于澎湖通判或澎湖水师协副将等官职人士[2]:25-51

阖澎公庙仍如同其他寺庙一般,庙务亦是仰赖信众捐献的香油钱维持;例外的是澎湖武圣庙,清季时武圣庙香火不旺,水师协镇署每年仍会在武圣庙举办三次祭典,费用由协镇署支出[2]:32-34,却并非所有的公庙皆有官方经费的支援,例如地处边陲的澎湖三官殿,由于周遭居民与信众偏少,造成香油钱不足,长期多处于财务困难的窘境。[2]:35

有清一代澎湖妈宫社的聚落普遍分布零星,除了邻近港澳的妈宫社三甲人口较众之外[2]:13-15,仅在北郊形成稍大的聚落,包括红木埕(又称“红毛城”,因荷兰东印度公司曾在此筑城而得名[3],约在马公市朝阳里北辰市场一带)、火烧坪社与澳仔底社(今光荣里与光明里)。[2]:21-24

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法战争结束后,清廷在妈宫兴建澎湖厅城(即光绪城),厅城幅员不大[4],而妈宫三甲仍多涵盖城墙之内,足见清季澎湖厅政经与人口分布的重心即在妈宫三甲;三甲分别是南甲(今中央里与复兴里)、东甲(今启明里与重庆里)以及北甲(今长安里)。[2]:21-24

综观“阖澎公庙”诸庙因多集中于妈宫港澳(即三甲,今马公港区),澎湖诸岛各乡里保有托付妈宫老市街三甲管理“公庙”的旧惯[注 2];但因妈宫各甲地居民除了接管公庙之外,又需兼顾各自的角头庙(私庙)事务,管理人员时有重叠,是以“公庙”与“角头庙”的庙务并不易清楚划分。[2]:35-37

除此之外,文澳城隍庙亦因位处的暗澳(今西文里),远离妈宫市街,长年以来香火并不兴旺,相对于公庙,地方庙色彩反而更为浓厚。[5]

进入日治时期,因应政权转换(经费来源动荡),又逢马公市区重划,包括阖澎公庙在内的不少庙宇因此迁建、甚至拆除。[2]:29-51

Remove ads

公庙列表

尚存的公庙

更多信息 名称, 设立年份 ...

已不存的公庙

更多信息 名称, 设立年份 ...
Remove ads

图辑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