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嘉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喀嘉文

喀嘉文[1](Kejawèn,爪哇语ꦏꦗꦮꦺꦤ꧀,罗马化:Kajawèn),或称爪哇教(Javanism;Agama Jawa)、(爪哇)心灵教Kebatinan)、爪哇信仰Kepercayaan),是爪哇岛史上的传统信仰,包含有泛灵论佛教印度教的元素成分。这种信仰是几种不同宗教信仰的综摄,已根植于爪哇的历史和宗教观念之中。

名称

Thumb
哇扬皮影偶戏中的皮偶——塞马尔英语Semar,为爪哇守护神

kebatinan可与kejawèn、[2]Agama Jawa[3]和Kepercayaan(信仰流派)[4][5]互换使用,但它们之间并非完全相同:

  • Kebatinan:“探讨内心的科学”,[2]“内在”,[5]此名词源自阿拉伯语内涵英语Batin (Islam)(batin),意思是“内涵”或是“隐藏”。[6]
  • Kejawèn:“爪哇主义”,[2][7]包含居住在中爪哇东爪哇爪哇族的文化、宗教信仰和习俗。[8][7]这种主义“不算是一个宗教,而是种受爪哇主义思想启发的伦理和生活方式”。[9]
  • Agama Jawa:“爪哇宗教”[3]
  • Kepercayaan信仰流派:是种“信念”,[4]“信仰”,[5]全称为:印尼语Kepercayaan kepada Tuhan Yang Maha Esa[web 1](信仰唯一全能的上帝)。[10]。“Kepercayaan”是印尼各种形式的神秘主义的官方通称。根据加拿大学者Carlo Caldarola的说法,这个名词“对神秘主义团体的共同点而言,并不算是恰当的描述”。 [5]它包括kebatinan、kejiwan和灵性[5]

Kebatinan是追求内心和平的内在修养,植根于伊斯兰教传入之前既有传统,[11]而kejawèn是外向和以社区为中心的形式,透过仪式和信仰做法来体现。 [11]

历史

爪哇岛是个宗教和文化的大熔炉,而创造出包含广泛的各式宗教信仰,例如泛灵论、心灵崇拜和宗教宇宙论。

印度教与佛教

Thumb
哇扬皮影偶戏中代表迦楼罗毗湿奴坐骑)的皮偶。

印度早在公元1世纪即透过印度教对印尼发生影响。[12]到4世纪,在这个地区建立的早期印度教王国包括有位于东加里曼丹省古泰的马塔底普拉王国(Kutai Martadipura Kingdom)、西爪哇省塔鲁马纳加拉英语Tarumanagara王国和中爪哇省诃陵王国等。几个著名的古代印尼印度教王国有马打兰王国(曾建造宏伟的普兰巴南庙宇群),其次是谏义里国信诃沙里王国。从那时起,印度教与佛教一起在整个印尼群岛传播,这些宗教的影响力在14世纪达到巅峰。爪哇的印度教-佛教王国中最后一个(也是最大一个)为满者伯夷王国,其影响力遍及印尼群岛。[13]

印度教和佛教深入爪哇岛社会的各个层面,并与本土传统和文化融为一体。[14]达到这种程度的渠道是透过称为“resi”(梵语rishi)的苦行僧,这些人教授各种神秘信仰。resi的生活需求由一群学生负责。resi具有仪式性的权威。在宫廷上,身为resi的婆罗门教士和pudjangga(圣职文书)的功能是让统治者的权位合法化,并将君主的政治需求与印度教宇宙论间产生联系。[14]目前整个爪哇岛散布有好些小型印度教飞地,但在东岸,最靠近巴厘岛处,尤其是在外南梦镇英语Banyuwangi (town)附近,则有高比率的印度教人口。

伊斯兰教

爪哇岛受到数个伊斯兰教王国征服,而在公元1500年左右皈依伊斯兰教[15][note 1]。这个宗教最先为社会精英和上层人士所接受,而促成在一般民众间的传播和信仰。其中苏菲主义和一些已包含当地民间信仰的伊斯兰教最容易与爪哇现有的民间信仰融合。[15]学问版本的苏菲主义及以伊斯兰教法为导向的伊斯兰教在宫廷内,与既有印度教-佛教文化的仪式和神话相融合。[15]美国文化人类学克里弗德·纪尔兹称呼这种现象为阿邦甘英语Abangan(保留当地信仰的爪哇伊斯兰教徒,也称为“名义上的”穆斯林)和普利雅裔阶级英语priyayi(乡绅及小吏)“同时在爪哇下层阶级和精英中发生的综摄信仰”。[15]

随着印度教影响的消退,爪哇当地饱学伊斯兰教义者英语Kyai成为新的宗教精英。伊斯兰教本身不承认宗教领袖有等级制度,也不承认正式神职人员的身份,但荷属东印度殖民政府为清真寺和伊斯兰教传教学校制定详尽的等级秩序。Kyai在爪哇印尼伊斯兰学校英语pesantren把传统上resi的功能延续,其生活需求不只由学生提供,甚至连学校周围的农民也要负担。[14]

基督教

基督教是由葡萄牙的商人和传教士、荷兰归正教会以及在20世纪由天主教会中如耶稣会士和圣言会的传教士带到爪哇。现在爪哇大城市中的基督教社区中主要是新教的人口,但在中南部的一些农村地区则多数是天主教的坚定信仰者。

神智学

Kejawèn也受到神智学的影响。在20世纪初,神智学是居住在荷属东印度的荷兰人中很流行的宗教信仰。也有具有影响力的印尼人加入神智学会。神智学会在20世纪早期和中期“对Kejawèn的成长发挥过作用”,而有几个kebatinan团体是由神智学家所创立。一个与kebatinan有关联的团体 - Budi Setia在1949年成立,甚至“曾有把这个团体正式转变为神智学派别的打算”。[16]

伊斯兰教与喀嘉文

总结
视角

虽然爪哇人主要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但融合有爪哇文化的Kejawèn仍是一股暗流,潜藏在一些爪哇人之中。[17]

一些爪哇语文本记载有苏南·西蒂泽纳尔英语Sunan Sitijenar(把伊斯兰教广泛传播到爪哇岛的瓦利松戈(九圣)之一)与其他瓦利松戈,以及淡目苏丹国之间发生冲突的故事。[18][19]

爪哇在伊斯兰化之后,产生一个结构松散,以kyai为中心的宗教社会,这类伊斯兰教专家对于伊斯兰化之前及以后的民俗信念和做法方面拥有不同的熟练程度。[14]Kyai是村庄群众和超自然现象之间的主要中介。然而松散的Kayi领导结构却助长分裂。那些教授神秘主义的人,以及那些以现代科学概念寻求改革伊斯兰教的人,与只受过伊斯兰教法指导的正统kyai之间经常存在尖锐的分歧。

因此,信奉伊斯兰教的爪哇人存有两大信仰流派:[20][note 2]

  1. 经典派英语Santri(或称putihan(纯粹者)),大多数爪哇人跟随的是这种派别,信奉者遵循每日五项强制性的祈祷。[20]他们具有正统的信仰及做法,[14]相对的是被认为异端的阿邦甘。[23]
  2. 阿邦甘,“红色的人”,这类人不严格遵守伊斯兰仪式。[20]这类人表面上接受伊斯兰信仰,而实际上却融入伊斯兰教之前即存在的泛灵论和印度教-佛教的概念,[14]并强调内涵(内在纯洁,batin)的重要性。[20]

这类“高等穆斯林(即经典主义者),凡事遵循伊斯兰教法的乌理玛[15]”与地方穆斯林[15]或称“民间穆斯林”(也称大众穆斯林)”[15]之间有所区别,这情况不仅存于爪哇,也可在其他伊斯兰国家看到。[15]

捷克英国哲学家和社会人类学家厄内斯特·盖尔纳发展出一个有影响力的穆斯林社会模型,而前述这种二分法是模型的核心:[15]

盖尔纳看到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经典主义在经过一段占优势时期之后,又陷入情绪、神秘、魔法式的民间伊斯兰信仰。现代化,尤其是经历城市化和大众识字的结果,民间伊斯兰教信仰的社会基础受到侵蚀,两者之间轮回的平衡性遭到破坏,而发生朝向经典主义的不可逆转转变,在盖尔纳看来,这与西方世界的世俗化过程可相比拟。[15]

荷兰人类学家及作家马丁·范·布鲁尼森英语Martin van Bruinessen认为盖尔纳的划分方式太过局限,他把印尼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重叠的领域:[15]

  1. 以伊斯兰教法为主导的信仰,
  2. 苏菲主义(神秘主义的伊斯兰教,是种博学和流行的变体),
  3. 地方仪式、地方神社、地方神灵崇拜和一般异端信仰和习俗所构成的外围信仰。[note 3]

爪哇的融合式宗教信仰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超过印尼伊斯兰学校和伊斯兰政党支持的数量。[24]新加坡作者与政治家李炯才将此特性与爪哇人对新宗教具有的明显开放性态度加以联系,但爪哇人只会接受适合他们的元素[25],李炯才提到会产生所谓“名义上”穆斯林的几个原因为:[26]

  1. 爪哇的伊斯兰学者所受到的训练只适合针对两三个世纪前的当地社会条件,而缺乏传授正统伊斯兰教精神和意义的能力;[25]
  2. 无法将伊斯兰教的原则概括为适应当地日常生活,并容易理解的要点;[26]
  3. 而喀嘉文在无需懂得阿拉伯语的情况下即可理解和学习。[27]

在20世纪初,有些这类团体经历正式化,建立出系统化的教义和仪式,提供一种“高级”形式的红派宗教信仰,作为“高级”伊斯兰教的替代品。[28]布鲁尼森认为喀嘉文出自“民俗伊斯兰教”,[29]而这种运动是对经典伊斯兰教的蓄意排斥 。[15]

特征

Thumb
榕树下冥想的爪哇人(摄于1940年之前,仍为荷属东印度时期)。

目标

Kebatinan这个字源自阿拉伯语batin,意思是“内涵”或是“隐晦”,[6]或是“内在自我”。[30]是一种形而上学,寻求内在自我的和谐,与宇宙,以及全能的上帝联系。[30]Kebatinan信仰相信可投过冥想而接触到“超级意识”。[27]

信仰内容

Kebatinan信仰是源自泛灵论、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形而上学、神秘主义和其他深奥学说的结合。[30][31]虽然爪哇文化有兼容并蓄特性,对新宗教持开放态度,但只有那些已被过滤而接受后才能融入爪哇的文化、性格和个性。[25]爪哇的理想包含有智慧(wicaksana)、心灵(waskita)和完美(sempurna)的结合。追随者必须控制自己的激情,远离尘世的财富和舒适,以便有朝一日可达到启蒙的和谐并与宇宙精神结合。

根据李炯才的说法,Kebatinan信仰无特定的先知[32]和神圣经书,[32]也没有独特的宗教节庆和仪式。然而,不同种类的kebatinan运动都有其创立基础文字和创始人。[33][28]

信仰kebatinan的人可以是印尼6种官方认可宗教之一的信徒,但也认同kebatinan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信徒

虽然kebatinan信仰主要是爪哇的传统,但也吸引来自其他民族和宗教群体的追随者,例如华人和佛教徒[34],以及来自澳大利亚欧洲的外国人。[10]印尼前独裁总统苏哈托也自认为是追随者之一。[35]这种信仰的人数很难估计,因为其中许多也都是印尼官方认可宗教的信徒。[36]

官方认可

虽然印尼建国五原则中的第一项就标明只承认“信仰独一无二上帝”的宗教,这通常被认为是该国只认可一神论的理由,[note 4]但有广泛未被政府承认的宗教和教派也受到容忍。[17]印尼宗教事务部英语Ministry of Religious Affairs (Indonesia)日惹的代表提出的1956年报告中,显示爪哇有63个非官方认可的教派。其中有22个在西爪哇省,35个在中爪哇省,6个在东爪哇省。[14]

其中也包括kebatinan信仰团体,例如苏玛拉信仰印度尼西亚语Sumarah[37]这种松散组织的思想和信仰在1945年的宪法中被合法化,[38]但未能获得官方承认为一种宗教。[10]kebatinan在1973年被认定为是信仰唯一全能的上帝[10][note 5])的信仰,但管辖工作则由宗教事务部转给印尼教育文化部英语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Indonesia)[10]

信仰做法

kebatinan信仰透过几种信仰做法来获取知识[39][note 6],即禁食 (tiraka)[39][note 7][40][39][41][note 8]冥想(参见英文条目“Tapas (Indian religions)”,tapa[40],也写作tapabrata。[41][note 9]

许多Kebatinan信仰追随者以自己的方式寻求精神和情感上的解脱。这些做法并非在宗教礼堂(如教堂或清真寺),而是在家里、洞穴或深山里进行。爪哇文化中的冥想是寻求内在自我智慧并获得体力的方式。这一传统代代往下传递。[42]

冥想

冥想的方式有:

Tapa Ngalong(在树上冥想) Tapa Kungkum(在小瀑布下冥想,或在2-3条河流的交汇点冥想)

禁食

禁食是爪哇心灵主义者的一种常见做法,目的是让身心得到训练,以摆脱物质和情感的欲望:

  • pasa Mutih(不吃任何加盐和加糖的东西,只摄取纯净水和白饭)
  • pasa Senen-Kemis(周一至周四禁食)
  • pasa Ngebleng(禁食时间较长,通常各为3-5-7天)

泛灵崇拜

Kebatinan信仰经常被暗指为泛灵崇拜,因为这种信仰鼓励牺牲,以奉献给当地及祖先的神灵。这些神灵被认为栖息在自然物体、人类、文物和重要的瓦里(穆斯林圣徒)的墓地。疾病和不幸事件都由这些这些神灵造成,如果祭祀或是朝圣均无法安抚神灵,则需寻求巫师或是巫医来帮忙解决。

其他信仰做法

其他做法包括:

  • Tapa Pati-Geni(将自己关在漆黑的房间内,避免在一天或是数天内见火,或是见光)
  • Tapa Ngadam(站立,或是步行,在日落到日落的期间维持长达24小时的沉默)

喀嘉文团体

当正式喀嘉文运动的出现即反映出印尼正步入现代化。[2]这种信仰运动早在1900年代就伴随着民族主义和现代伊斯兰教穆哈玛迪亚运动的兴起,在城市传统精英圈中出现,[15]一个名为Hardopusoro的运动是最早的信仰运动之一,其与神智学会有密切的联系。[2][43]这些运动中有些采取精英主义,而另一些也接受较低的城市和农村追随者,而把阿邦甘的规模扩大,成为伊斯兰教法导向的伊斯兰教的替代品。[15]

印尼在1945宣布独立后,喀嘉文在政治上获得支持,并吸引大量追随者。[28]世俗民族主义精英将这种运动视为盟友,以对抗兴起中政治化的伊斯兰主义[29]当地穆斯林政党与共产党和民族主义者之间的政治斗争,导致融合主义和经典派伊斯兰教之间的界限更加清晰,大多数这类运动都隶属于共产党或印尼民族党[15][note 10]

代表数百个这种信仰团体的伞状组织,透过游说设法取得合法官方宗教的地位。[2][4]在苏哈托时代(1967-1998)过后,由于kebatinan运动失去政治支持,[28]而变得较不活跃,他们的追随者也避免参与公众活动。[2]

印尼目前总共有数百个登记的团体,其中最著名的是:[note 11]

修菩达

修菩达由穆罕默德·苏布·苏墨哈迪维多多英语Muhammad Subuh Sumohadiwidjojo在1920年代创立。 而修菩达这个名字在1940年代后期,当团体经合法注册后才开始使用。修菩达运动的基础是倡导修行,通常被称为灵性修行英语latihan(latihan kejiwaan),苏墨哈迪维多多将其称为“上帝的力量(the Power of God)”或“伟大的生命力量(the Great Life Force)”的指导。 苏墨哈迪维多多的目标是依循上帝的旨意达到完美的品格。[56]只有激情、心思和意念与内心的感觉能够分开时,才能接触到无处不在的“伟大的生命力量”。[57]

苏墨哈迪维多多认为当今人们不再单纯相信文字,而需要个人证据和宗教或精神现实的证明。他声称修菩达不是种新的教义或宗教,而精神修行本身就是人类正在寻找的证据。他还拒绝把修菩达归类为kebatinan团体。今日修菩达团体在大约83个国家/地区中拥有约10,000名会员。[58]

据说Subud这个名字是由梵语中三个字susila(“良好品格”[56])、bodhi(“内在自我力量”[56])和dharma(“信靠上帝”[56] )所组成。[web 2]

苏玛拉

苏玛拉信仰印度尼西亚语Sumarah由Pak Hardo、Pak Soekino和Pak Sutadi三人于1930年代创立,但当时并未有正式的组织。[59]在早期,年轻的成员要学习卡诺曼(kanoman,或称ngilmu kanoman),这是种包括武术、舞蹈、禁食以及禁欲主义的修炼。[60]这被认为在与当时荷兰殖民政府的对抗中是重要的修炼。[59]1950年左右,当印尼刚独立不久,苏玛拉由( Dr. Surono)加以精简和组织化。重点从魔法转移到“向上帝输诚”。[59]从1957年起,苏洛诺博士博士与创始人Pak Hardo和Pak Sadina之间的内部斗争浮现,而导致领导者在1967年改由Ary Muthy博士担任。[59]

苏玛拉的神学理论认为人类的灵魂如同圣灵,源自神圣本质产生的火花,即表示我们在本质上与上帝相似。换句话说,“一个人可在自己身上找到上帝”,这种信念与印度教-爪哇文学中的“”的概念类似。[61]

根据苏玛拉神学,人及其物质和精神世界分为三个部分:[61]

  • 有形身体和大脑。其中的Sukusma管理激情。在大脑中,思维能力有两个功能:
    • 录下记忆
    • 作为与上帝交流的方式
  • 无形的世界,存于胸膛中。此即为吉瓦,是无法言喻的灵魂,提供支配思想和理性的动力。更深的感觉(Rasa)即存在此处。
  • 更加难以捉摸和崇高的世界。这种世界隐藏在心脏附近的某处。

苏玛拉信仰的上帝观与伊斯兰教不同。它对现实抱持泛神论的看法,认为所有生物中均存有上帝。[61]

潘隔斯图

潘隔斯图(Pangestu)(印尼语Pagujuban Ngesti Tunggal,义为努力达成整合目的的运动)成立于1949年。[62]它的教义于1932年由三位爪哇贵族形成,其中具最大影响力的名为Sunarto Mertowarjoyo。[63]然后由R.T. Harjoparakowo和R. Trihardono Sumodiharjo Pangastu两位记载后,并以Sasangka Djati作为书名出版(英文翻译版之名为True Light) 。[62][64]这本书描述透过禁欲、祈祷以及诵读教派的经文以获得wahyu - 上帝祝福的方式。[62][63]

Sapta Dharma信仰

Sapta Dharma信仰印度尼西亚语Sapta Dharma(义为7诫 (Seven Duties or Commandents))于1952年由居住在于东爪哇省谏义里县的Harjo Sapura获得启示后所创立。[55]根据继承者,一位在日惹的大学主修法律,名为Sri Patangan女士的说法,上帝希望在危机时刻为印尼人民提供新的灵性。[55][65]而目的是让人们摆脱激情。[62]

根据Sapta Dharma信仰教义,需要透过suji(冥想),以穿透不同层次的障碍,而接触到爪哇的守护神塞马尔英语Semar[66]这种信仰的理论和方式与印度教昆达里尼瑜伽英语Kundalini yoga相似,用以唤醒人体的昆达里尼能量,并将之引导通过脉轮[62]

满者伯夷潘查西拉信仰

满者伯夷潘查西拉信仰[note 12]由一位神秘主义者W. Hardjanta Pardjapangarsa创立。[57]这种信仰透过施行爪哇印度教瑜伽[68] - 昆达里尼瑜伽完成,[57]而非透过印尼印度教协会英语Parisada Hindu Dharma Indonesia倡导的的巴厘岛瑜伽。[68]根据李炯才的著作《Fragile Nation, A: The Indonesian Crisis》Hardjanta有来自欧洲及澳大利亚的跟谁者。这种信仰的名称中有Majapahit(满者伯夷),是因为这个王国是印尼史上最为强大的印度教王朝,Hardjanta希望能借此复兴印度教。[69]

喀嘉文的传播

马来西亚

Kebatinan信仰已传播到马来西亚的某些地区,在某些地方有人将其与伊斯兰概念相结合(例如,宣称自己是新时代伊斯兰先知,但传递的信息是伊斯兰和kebatinan信仰的结合)。而导致马来西亚回教发展局宣布kebatinan信仰的元素是“多神信仰”(参见英文条目“Shirk (Islam)”),属于非伊斯兰。 透过Kebatinan信仰来阐释伊斯兰教的做法在马来西亚广泛出现在东南亚武术英语silat从业者、民俗治疗师和一些传教士(如Ariffin Mohammed英语Ariffin Mohammed和其他自封的伊斯兰先知)之中。

荷兰

在印尼的前殖民国 - 荷兰,仍有一些活跃的kebatinan团体。[70]

新加坡

由于大多数新加坡马来人都具有印尼人血统,特别是来自爪哇岛的移民,通常在老年人中仍有许多信奉Kebatinan信仰。然而这种做法在一些爪哇人武术、库达·蓝屏英语Kuda Lumping舞蹈表演团体以及传统巫医仍然很普遍。

苏里南

这种信仰在19世纪后期随着爪哇移民迁移到苏里南,而留存在当地。

参见

信仰

神及信仰仪式

注释

参考文献

资料来源

进一步阅读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