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简化议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简化议题(Dumbing Down),或称通俗化,普遍指的是在教育文学电影新闻电子游戏以及文化中,对知识内容进行刻意的过度简化。该词起源于1933年,最初作为电影业的业界用词,当时编剧以该词强调“修改内容,以迎合教育水平或智力较低的人群”[1]

简化议题的具体表现因主题而异,通常涉及削弱批判性思维,通过降低标准方言学习水准英语Learning standards,从而使学术标准、文化和有意义的资讯变得平庸化,例如在流行文化中的表现。

教育领域

20世纪后期,英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比例显著提高,其中包括许多此前被认为不具备学术能力的人。2003年,英国高等教育部长玛格丽特·霍奇英语Margaret_Hodge批评部分学位课程为“米老鼠学位英语Mickey_Mouse_degrees”(Mickey Mouse degrees),认为这是大学为迎合市场需求而降低课程标准的结果。她指出,这类课程的学术性可能存在不足,且其学位在就业市场上的价值有限。霍奇认为,这导致部分学生仅凭修满学分即可获得缺乏实质学术意义的学位,这种现象应被视为“不可接受”的教育失误。[2][3]

约翰·泰勒·盖托在其著作《让我们变笨:义务教育的隐藏课程英语Dumbing_Us_Down》中收录了多篇演讲与文章,包括“精神病学校”(The Psychopathic School)与“七课老师”。[4]加托指出,尽管他被雇用来教授英语和文学,但他逐渐认为自己实际上是参与了一项社会工程计划。他认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七课”从未被明确表述,但这些课程包括:教导学生将自我价值建立在外部评价之上;教导学生要不断接受排名和监督;以及剥夺学生隐私和独处的机会。加托推测道:

难道我被雇用,不是为了增强孩子们的能力,而是为了削弱它?这乍听之下似乎很荒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学校的铃声、限制、混乱的课程顺序、年龄隔离、隐私的缺乏、无处不在的监视,以及所有这些国家课程的设计,完全像是刻意用来阻止孩子们学会思考和行动,引诱他们陷入成瘾和依赖行为。[4]

特殊教育领域,简化议题的课纲被称为内容调整(modification)。[5]

Remove ads

大众传播媒体

法国小说家米歇尔·韦勒贝克曾批评法国文化与智识的退化。并指出这一现象曾在2008年被《时代》杂志“严厉但公平地”评论过。[6]

流行文化

2006年科幻电影《蠢蛋进化论》描述了500年后的美国成为一个因语言与教育衰退以及“逆向优生学”(dysgenics)影响而形成的极度低智化未来社会。在这个世界中,低智力人群的繁衍速度远超高智力人群,导致文化与智识的全面退化。这一概念可追溯至1951年西里尔·M·康布鲁斯英语Cyril M. Kornbluth的短篇小说《行进中的蠢人们英语The Marching Morons》,该作品同样描绘了一个由低智力人群主导的未来世界。

奥尔德斯·赫胥黎的小说《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则探讨了一个为维持社会稳定而刻意简化智识的乌托邦社会。在该故事中,大众对莎士比亚等文学经典毫无理解力,揭示出智识退化与文化空洞化的深层问题。类似的主题还出现在《骇客任务》、《一九八四》等反乌托邦作品中。

美国社会评论家保罗·福塞尔在其1983年出版的《阶级:穿越美国地位系统指南》(Class: A Guide Through the American Status System)中,首次提出“平民化漂移”(prole drift)的概念。[7]他在1991年的专著《坏:或,美国的智识退化》(BAD: or, The Dumbing of America)中进一步探讨了文化简化与智识衰退的现象。

另见

书籍

Remove ads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