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缘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缘生(梵语:pratītya-samutpanna,巴利语:paṭicca-samuppanna),或译为缘已生,含义为由缘而生者,是与缘起有关的重要佛教概念。在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和分别说部对“缘生”的定义不同,是二者之间的根本分歧之一。
概论
释迦牟尼佛教导多闻圣弟子正知善见缘起和缘生法,透过真实正观,色法等五蕴[1],为无常、苦、非我、非我所,而真实智生,最终解脱[2]。玄奘三藏译经论中经常将“缘生”译为缘已生。
说一切有部提出三世二重因果的时分缘起说,“缘生”与“缘起”二者“其体是一”[3],依据为《杂阿含经·二九六经》[4],在这个说一切有部的诵本中,因缘法是“此有故彼有”而“缘生”法是“此法常住、法住法界、随顺缘起”。此经的分别说部巴利三藏诵本为《相应部·因缘相应·第二食品·缘经》[5],在这个分别说部诵本和《法蕴论》引用的诵本中,缘起是“依此有彼有、法住法界”而“缘生”法是“无常、有为、所造作”之法,《大毘婆沙论》将依据此经和《杂阿含经·二九九经》所说“缘起非所造作”[6]而认为“缘起是无为”者批判为分别论者[7]。
内容
玄奘三藏译《阿毘达磨法蕴足论·缘起品》完整引用了佛陀论述缘起和缘生法的经文:
“ | 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苾刍众:吾当为汝,宣说缘起、缘已生法,汝应谛听,极善作意。云何缘起?谓: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发生愁、叹、苦、忧、扰,恼,如是便集纯大苦蕴。苾刍当知,生缘老死,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缘起,法住法界。一切如来,自然通达,等觉宣说,施设建立,分别开示,令其显了,谓:生缘老死,如是乃至无明缘行,应知亦尔。[6]此中所有法性、法定、法理、法趣,是真是实,是谛是如,非妄非虚,非倒非异,是名缘起。[8] 云何名为缘已生法?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如是名为缘已生法。苾刍当知,老死是无常,是有为,是所造作,是缘已生,尽法、没法,离法、灭法。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无明亦尔。[9] |
” |
Remove ads
注释与引用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