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总参谋部大楼 (贝尔格莱德)

南斯拉夫及塞爾維亞國防部總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總參謀部大樓 (貝爾格萊德)map
Remove ads

总参谋部大楼塞尔维亚语Зграда Генералштаба罗马化:Zgrada Generalštaba)是一组政府建筑群,曾为南斯拉夫人民防卫联盟秘书处南斯拉夫人民军总参谋部的办公地点。现时,其未受损部分(即“B座”塔楼)由塞尔维亚国防部使用。大楼位于贝尔格莱德萨夫斯基韦纳茨区。

事实速览 总参谋部大楼, 概要 ...

这座建筑群在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时遭受严重损毁,自此多数部分一直荒废至今。

Remove ads

名称

该建筑的正式名称为人民防卫联邦秘书处大楼塞尔维亚语Зграда Савезног секретаријата за народну одбрану罗马化:Zgrada Saveznog sekretarijata za narodnu odbranu)。它原属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人民防卫联邦秘书处,并以此名称登录于文化遗产名录。自1992年至1999年间,该建筑曾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国防部所用。

历史

这组建筑群最初为南斯拉夫人民防卫联邦秘书处及南斯拉夫人民军总参谋部而建,建造工程于1955年至1965年间完成[2]

Thumb
2013年的建筑群

在1999年4月29日北约轰炸南斯拉夫期间,该建筑群在十五分钟内遭受两次空袭[3][4]。由于当时大楼内并无人员,这次轰炸普遍被视为象征性行动,旨在打击代表国家权力的象征,而非出于直接的军事目的[5]。9日后,即5月7日午夜前后,该建筑再度成为轰炸目标[4]

除于2014年拆除“B座”的入口附楼外,整个建筑群至今未曾修复,成为贝尔格莱德最具代表性的废墟之一。

2015年,当局开始清理“A座”的废墟,以稳定建筑结构[6]。约5000平方米的中央部分被完全拆除,而临街一侧的混凝土支撑梁亦重新浇筑[7]

2017年,塞尔维亚政府提出计划,打算拆除“A座”余下部分,并按原貌重建[8]。不过,塞尔维亚建筑师协会随即发起倡议,呼吁将该建筑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该协会指控政府曾计划将其从文化遗产登记册中除名,但因法律程序繁复,最终选择改以重建方式处理[9]。协会强烈批评政府决定,指拆除“A座”将是“对我国文化的永久损失”,并称这座建筑是“北约暴力与苦难的象征”[9]。同年,在北约轰炸塞尔维亚十六周年之际,塞尔维亚政府在大楼前举行纪念仪式,一些观察者认为,这表明该废墟已成为事实上的战争纪念地[10]

此后,关于建筑再利用的构想不断出现,其中包括将其改建为酒店[11][12]。当时的塞尔维亚总理亚历山大·武契奇曾宣布,拟在“A座”原址兴建斯特凡·尼曼雅雕像及一所中世纪塞尔维亚博物馆[13][14]。然而,这一计划最终被搁置,雕像改于萨瓦广场落成[15]

2024年3月,亚历山大·约万诺维奇·丘塔披露,政府正准备发布一份备忘录,内容实际上将把总参谋部大楼群的使用权转交予两间美国离岸公司——Kushner Realty与Atlantic Incubation Partners LLC。这两家公司均登记在强纳森·库什纳名下,他是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女婿贾里德·库什纳的堂兄[16]塞尔维亚建设及基础设施部长戈兰·韦西奇其后在一次公开会议上证实,他已获政府授权签署相关备忘录,计划将整个建筑群租予这两家公司,租期长达99年[17]。贝尔格莱德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随后表示,该建筑仍被列为文化遗产,至今并未收到任何建议撤销该地位的官方文件[18]。不久之后,贾里德·库什纳发布了多张设计效果图,显示该地将改建为一个高级综合发展项目[19]。对此,政党生态起义宣布展开联署运动,反对政府出售建筑,并倡议在原址兴建纪念轰炸受难者的纪念中心[20]

2024年5月,塞尔维亚政府批准与库什纳及理查德·格雷内尔合作的协议,计划投资5亿美元在原址兴建一座豪华酒店[21]。同年11月15日,政府决定将该大楼自中央不动产文化遗产登记册中除名,为开发计划铺路[22]。该决定于11月23日正式生效[22]。2025年1月16日,库什纳宣布,原南斯拉夫国防部大楼的所在地将兴建一间特朗普酒店[23]。翌日,塞尔维亚共和国文物保护研究所发声明指,根据文化遗产法规,该大楼不会被移出登录名录,除非其已完全毁坏或不复存在[24]

2024年10月,欧洲文化遗产组织欧洲遗产因塞尔维亚政府有意拆除大楼遗留部分,将其列入“欧洲最受威胁的七大文化遗产与纪念地”名单[25]

Remove ads

建筑

总参谋部大楼由塞尔维亚建筑师尼古拉·多布罗维奇设计[5]。建筑群位于贝尔格莱德市中心,被涅曼尼纳街一分为二。设计灵感源自苏捷斯卡河峡谷,那里曾是南斯拉夫在二战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战场之一。设计构想中,街道象征河流,两侧宏伟的建筑群则代表峡谷两岸。由于涅曼尼纳街自贝尔格莱德火车总站一路向上延伸,两翼建筑于山坡交汇处形成一道象征性的“城门”[5]

建筑以层叠的结构设计为特色,外墙材料形成强烈对比,粗犷的红褐色石材取自科谢里奇,而白色大理石则来自布拉奇岛[26]。其中最具辨识度的细节是外墙上以晚期现代主义风格设计的窗格栅条,成为整体视觉的核心元素。

建筑群北侧为“A座”,位于克涅扎·米洛沙街政府大楼对面,面积12654平方米[4]。南侧为“B座”,位于涅曼尼纳街对面,面积36581平方米[4]

Thumb
现时,“A座”已成废墟(见图左),而“B座”则部分受损,其塔楼现为塞尔维亚国防部总部所在地(见图右)。

参见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