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罗保博士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罗保博士街(葡萄牙语:Rua do Dr. Pedro José Lobo)是澳门的一条街道,位于澳门半岛大堂区中部之西北、南湾的东北边,西南端由苏亚利斯博士大马路起,沿途交有殷皇子大马路马统领围马统领街,东北端在南湾巷南湾大马路交界止,长约185米,阔约14米。街道名称是以为解决澳门在二战时的粮食问题贡献甚多的罗保Dr. Pedro José Lobo)命名,而街道命名当日罗保更获得荣誉市民称号。

事实速览 羅保博士街 RUA DO DR. PEDRO JOSÉ LOBO, 命名日期 ...
Remove ads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虽然澳门并未有直接卷入战争之中,但对当时的澳门仍构成了颇大的影响。在二战前澳门只有不足15万人口,但在1937年战争爆发后,中国上海香港等地的难民纷纷涌到澳门,当时来澳的除了华人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国人,导致澳门人口暴增,至1940年人口大幅升至40万[参1]。时任澳门总督戴思乐Gabriel Maurício Teixeira)为了收容他们,用尽了澳门一切可用的土地和房屋,这虽解决了他们的栖身问题,但接下来的问题更为严重——粮食问题。[参2]

由于人口暴增,加上当时的战争使对外交通不大方便,澳门的粮食供应便逐渐变得紧张。故此,二战爆发初期澳门曾经实行粮食配给制度,不过到了1943年,粮食短缺的情况更为严峻——估计当时澳门每天就有约100个难民饿死街头。而且,罪案也因此日益频生[注1],加上澳门偶尔也遭到炮火轰炸,这让情况更为恶劣。为此,当时任经济主管的佩德罗·罗保便与戴思乐总督商讨对策。[参2]

佩德罗·罗保在1892年1月12日生于帝汶[参1],四岁时随养父定居澳门,1927年开始当公务员,后来被总督委任为经济主管和专责处理对日本的外交事务,故当时澳门免受日本入侵,都有赖于罗保[参2]

而为了解决澳门的粮食不足等问题,罗保便与一些宗教团体合作组织派米中心,而且也捐献了自己的大部分财产[参2],使澳门平稳地渡过了二战余下的日子,至战事结束后,澳门人口急降回15万[参1]

另外,罗保又提倡文化活动,成立了音乐文化协会和绿邨电台,自此当时澳门多个界别的人士都非常支持他。后来他获澳葡政府颁授帝国勋章殷皇子勋章,1956年9月18日澳门市政厅召开市政会议将位于殷皇子大马路中间的一条新辟街道命名为“罗保博士街(Rua do Dr. Pedro José Lobo)”,以纪念罗保有此功绩,并于10月18日刊宪落实[参3]。在街道命名典礼中,罗保更荣获澳门荣誉市民的称号[参2]

后来罗保移居香港,并于1965年10月1日在香港逝世[参1]

Remove ads

历史沿革及景况

这里是1930年代南湾填海工程所产生土地[参4][参5],在街道成立之初,它的东北端只到达马统领街,全长只有约150米[参3] ,后来才延长至现在的185米与南湾巷相接。此后街道上陆续出现新厦,店铺林立。在1990年代罗保博士街被当局重新规划为泊车区至今。

沿途地点

澳门国际银行大厦

该厦位于此街与苏亚利斯博士大马路交界处,建于1983年,为一座楼高33层商住楼宇,在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大厦未建成前是澳门最高的建筑物,也是澳门首座外墙以反光隔热落地玻璃铺设的大厦,其底层是澳门国际银行的总行[参6]澳门国际银行在1974年成立,1985年成为厦门国际银行的全资附属机构,是中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参7]

另外经济及科技发展局经济发展委员会法律及司法培训中心的总部也设于该大楼内[参8][参9]


澳门广场(旧南湾戏院
Thumb
澳门广场

殷皇子大马路、罗保博士街和苏亚利斯博士大马路围绕的澳门广场,原为南湾戏院的旧址。南湾戏院建成于1964年,在该年的11月20日开幕,戏院内共有约1600个座位和一个达60呎的弧形宽阔大银幕。1990年代澳门戏院业市道不佳,南湾戏院终在1995年元旦结业[参10][参11]

南湾戏院结业后,原址拆卸重建为28层高的幸运神商业大厦[参11][参12][参13],还设有地库停车场。后来大厦再改建为现在的澳门广场,地下至二楼设有购物和美食中心[参14],三楼及以上则用作商业用途。而澳门初级法院科技委员会的办事处亦设于该大楼内[参15][参16]


其他
  • 厂商会大厦

备注

Loading content...

参考资料

Loading content...

相关条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