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美国教友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美国教友会,或美国友谊服务委员会(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是一个美国宗教组织,正式成立于1917年,本为英国教友会分部。他们主张人类的平等、博爱,并认为同情和帮助是维持持久和平的原则。在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中,许多教友会成员解放了自己的努力,为废奴主义做了宣传。他们还积极争取监狱制度、精神病院生活条件的改革,提倡减轻刑法、废除死刑。美国教友会还创办了一些学校,提升教育水平。
1917年,美国教友会曾派人去法国救济儿童、修建房屋,并发放物资。后又派人到俄国及东欧,收留孤儿,帮助人克服饥荒。并赈济了德国和奥地利的儿童。1930年,美国教友会派人到德国协助犹太人躲避迫害。后来还派人到英国、法国、西班牙,救济那些儿童和妇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教友会和英国教友会共同派人到欧洲及亚洲协助恢复工作。1947年,因“对他人的同情以及帮助他们的愿望”与英国教友会同获诺贝尔和平奖。[1]
Remove ads
成立背景
美国教友会最初是由贵格会的十七名成员从英国教友会中分离出来,贵格会一向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因此许多信徒即使在被征召入伍时也拒绝服兵役。美国教友会的最初使命是为了帮助因信仰而良心拒服兵役者。
美国教友会成立于1917年,由美国贵格会不同分支的信徒共同创立。该组织通过其官方法人机构与贵格会保持正式联系。其章程中规定:“美国教友会成员应为贵格会成员,并根据本章程的相关条款不时被任命为成员。”这些成员包括由各地方年会任命的代表以及特邀成员。
历史
1917年4月,在美国对德国及其盟国宣战,正式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天,一群贵格会教徒在费城聚会,讨论即将实施的征兵制以及其对和平教会成员的影响。会上,他们提出用民役来代替兵役,以帮助良心拒服兵役者。[2]
他们还制定了与美国陆军打交道的计划,因为军方在以往战争中对待宗教拒服兵役者的态度并不一致。虽然法律上规定,和平教会的成员可以免于征兵,但各州征兵委员会对这一法律的解释差异很大。许多贵格会成员和其他良心拒服兵役者仍被命令前往军营服役。教友会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确认这些拒服兵役者的身份,找出他们被分配到的军营,然后前往探访,为他们提供精神指导和道义支持。在一些和平教会影响力大的地区,一些征兵委员会同意将拒服兵役者分配给教友会,从事替代性的民役。[3]
除了为良心拒服兵役者组织替代性民役外,美国教友会还在法国开展救援工作,收集食物、衣物及其他物资以援助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民众。教友会鼓励国内的贵格会信徒捐出旧衣、缝制新衣、制作果酱,并寄送至费城的总部。[4]随后,教友会将这些物资运往法国分发以帮助群众。许多年轻的志愿者也被派往法国,与英国贵格会成员一同为难民提供救济与医疗援助,修复和重建房屋,协助农民重新耕种被战争破坏的土地,并创办了一家妇产医院。[4]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教友会将其救援工作扩展至俄罗斯、塞尔维亚和波兰,为孤儿及饥荒、疾病受害者提供援助。在德国和奥地利,教友会建立了救济厨房,为饥饿的儿童提供食物。[4]最终,赫伯特·胡佛总统授予美国教友会正式许可,使其代表美国政府向德国提供人道救济。[5]
20世纪20年代,教友会的工作重点逐渐扩展到美国国内事务。其下设的“种族关系部门”旨在改善种族关系并推动民权发展。AFSC还呼吁制定更具包容性的移民法,反对种族隔离与种族配额。与此同时,该组织支持罢工的矿工,并帮助失业者学习新技能,如制作家具和其他手工制品,以改善生活状况。[6]
在20世纪30年代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教友会积极帮助犹太难民逃离纳粹德国,重点援助那些未被其他组织照顾的人群,主要包括非宗教犹太人以及与非犹太人通婚的犹太人。[7]教友会还为西班牙内战中的儿童提供救援。[8]与此同时,教友会为新一代的良心拒服兵役者设立了多个公民公共服务营,以提供民役机会。当日裔美国人被强制从美国西海岸迁往内陆集中营时,教友会也率先发起援助行动,协助日裔大学生转学至中西部和东海岸的学校,以避免被拘禁,同时在战争期间及战后帮助日裔美国人在各地重新定居。[9]战后,教友会继续在欧洲、日本、印度和中国从事救援与重建工作,为战乱中的平民提供人道支持与援助。

1947年,美国教友会参与了印巴分治时期的难民安置工作,为大量流离失所的民众提供援助。此前在1937年至1943年间,教友会还在宾夕法尼亚州费耶特县为失业煤矿工人建立了潘克拉夫特社区,帮助他们重建生活。同年,教友会因其在战争期间的人道救援工作而获颁诺贝尔和平奖。不久之后,美国教友会成为首批获得联合国咨商地位的非政府组织之一,并促成了“贵格会联合国办公室”的成立。
1948年12月7日,联合国秘书长特吕格夫·赖伊邀请A美国教友会参与为期一年的紧急救援计划,以援助因以色列建国而被迫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难民。该项目预算为3200万美元,其中美国提供1600万美元。教友会负责管理加沙地带的救援工作,黎巴嫩、叙利亚和约旦的难民由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联合会负责;,而约旦河西岸与以色列境内的难民则由国际红十字委员会接管。[10]
在加沙地带,埃及军方已设立了八个临时难民营,收容至少20万人,大多数居住在帐篷中。其中约56%的难民来自加沙,42%来自卢德 。教友会的职责包括粮食分配、公共卫生及教育工作。该项目由约50名志愿者管理,其中许多人来自和平主义或良心拒服兵役背景,后来还雇用了超过1000名巴勒斯坦人。其首要任务之一是按原籍村庄为难民登记,建立配给制度,并为婴幼儿设置牛奶供给计划,目标是确保每人每天获得约2000卡路里的食物供应。随后,AFSC还设立了药品分发诊所,开展防治疟疾工作,并组织供水系统,以改善难民营的基本生活条件。[10]
到1949年3月30日,已有为16,000名儿童设立的简易学校。然而,由于在难民遣返问题上缺乏政治进展以及资源有限,教友会决定不再继续长期援助计划。1950年4月,他们将全部项目移交给新成立的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10]
随着冷战爆发,美国教友会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救援和服务工作,常常为冲突双方的平民提供支持,包括朝鲜战争、匈牙利革命、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以及尼日利亚内战。
在越南战争期间,与美国的中国问题学者合作,举办了一系列会议,旨在提高公众对美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策的认识。1966年,教友会在南北越两地开展援助儿童的项目,并向平民提供医疗物资和义肢。由于美国国务院拒绝批准向北越运送医疗用品,委员会转而通过加拿大输送这些物资。同时,教友会还为美国青年提供征兵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应对战争时期的征兵问题。[11]
1955年,教友会出版了《向权力说真话:贵格会对非暴力替代方案的探索》(Speak Truth to Power: A Quaker Search for an Alternative to Violence),作者包括斯蒂芬·G·凯里(Stephen G. Cary)、A·J·穆斯特、罗伯特·皮库斯和贝雅德·路斯廷。这本以冷战为背景的71页小册子旨在展示“爱在人际关系中的力量”,成为基督教和平主义的重要宣言,在宗教界与世俗媒体中都引起了广泛反响。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