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耕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耕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生活方式,乡人以农耕维生之余,利用闲暇的时候求取学问。[1] 中国历代有不少文人崇尚耕读的生活,乡绅门第以耕读传家为族训,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也有不少描述耕读生活的作品。[2]
“ | 耕与读又不可偏废,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 | ” |
——张履祥,《训子语》 |
耕读与修养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士人躬耕的记载,《春秋左传》有云“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以农耕活动比喻个人修身和处世的体悟。[2] 农家学派许行提倡耕读并举,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贤德应该要同百姓一样耕种获得粮食,自己做饭并处理国政,且身体力行带领学生下田耕种。
西汉时期,扬雄提出“耕”不仅是谋生的方式,从中也可以体悟“道”与“德”,《法言·学行》有云:“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2] 东汉袁闳将耕种与治学并举,在乡间过着不问朝事,与世无争的日子,《后汉书·袁闳传》记载:“服阕,累征聘举如,皆不应。居处仄陋,以耕学为业。”[2]
北宋时期,朝廷颁布劝读政策,仁宗鼓励农家子弟参加科举,规定只准士子及农民参加考试,对耕读文化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2] 世家名门又以“耕读传家”为训诫,对家族子弟提出“劝孝、劝悌、劝耕、劝读”的规谏。[3] 反之,亦有许多学士选择退隐朝堂,在山野田林之间过着隐居耕读、安贫乐道的生活。[4][5]
Remove ads
耕读传家
中国传统封建社会极度重视宗族的传承,提倡“农耕”与“读书”并重的观念,为门第传宗接代、延续家世的铭训,古人有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6]
现代教育
1964年,中国共产党号召推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在农村地区以大队、生产队为单位,兴办半农半读的耕读学校,专收不能进入全日制学校就读的贫下中农子弟入学。[7][8] 学生利用半天务农、半天读书的时间,学习课本文化知识和务农技巧。文化大革命之后,耕读学校全部转为民办学校。
2020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教育部推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的通知,调动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贯彻中华传统文化并开展耕读教育,培养具有优秀生产经营能力,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的现代农民。
另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