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肠肝循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肠肝循环[1](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是指胆汁酸、胆红素、药物或其他物质在小肠和肝脏之间的循环。这些被肝脏排出的物质(如:药物)随着肝脏分泌的胆汁进入小肠,经消化道上皮细胞重新再吸收,进入人体。因此,肠肝循环会拉长某些药物的半生期。[2]

肠肝循环是毒理学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因为在肠肝循环过程中,若存在亲脂性的有害异物,会造成反复性的肝脏损伤。例如有机氯化合物,一旦摄入人体,就随着肠肝循环代谢而不易排除;不过,近年来有些研究开始利用摄取肠道无法吸收的脂肪(例如奥利司他)来协助将这些排入肠道的有机氯化合物随粪便带出体外。[3][4][5]

原理
肝脏合成的胆汁酸会随胆汁释放到十二指肠肠道中,之后在肠道中重新被吸收并且运送回肝脏。大部分(95%)排至十二指肠的胆汁酸会经由肠肝循环回收肝脏,仅有少量的胆汁酸会进入体循环中,但最终仍回到肝脏中[6][7]。
氯霉素、阿司匹林、乙酰胺酚等,在肝脏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随胆汁排到肠道中,再经由肠道中的细菌水解为糖苷配基,最后被肠道再吸收回到血液循环中,此过程可以延长药物的半衰期,让药物在体内循换利用,对于低剂量的药物来说更能达到治疗效果。但是对于少数对肠道或是肝脏有害的药物而言,例如爱莱诺迪肯,肠肝循环会造成肝脏以及肠道的反复性损伤。此时须透过抑制肠肝循环,或是抑制运输蛋白,以减少此类药物对于人体的肝毒性。[8][9]
除了药物外,有些人体代谢物,如:胆红素,类固醇激素和甲状腺素等也有肠肝循环现象。[2]
某些营养素也有肠肝循环性质,例如维生素B2、[10] 维生素B12。[11]
目前已有生理学相关的药代动力学模型[12],根据其决定因素描述肠肝循环。通常,肠肝循环会延长某些药物和药物代谢产物的[13]药理作用。特别重要的是在定义给定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体积和清除率方面的差异时,肠肝循环所造成的潜在放大作用。遗传异常,疾病状态,口服吸附剂和某些共同给予的药物都会影响肠肝循环。
Remove ads
药物
利用肠肝循环进行代谢的药物有:氯霉素、红霉素、劳拉西泮、吗啡等。[9]
药物学中的肠肝循环描述的是,药物分子与肝脏中的葡萄糖醛酸结合,随着胆汁一同排泄到肠道后,被肠道细菌代谢变回原药物分子之后,被再次重新吸收到体内的现象。
相较于无法经肠肝循环代谢的药物,其他那些能经由肠肝循环代谢的药物能在较低剂量时便产生治疗效果。[14]
少数对肠道有毒性的药物(例如伊立替康)会造成消化道的反复性损伤。因此,当使用的药物具有肠道毒性时,抑制肠肝循环可以起到保护肠胃的作用。[8]
对于大多数能经肠肝循环代谢且对肠道无毒的药物,如果抑制肠肝循环则会导致药物吸收量减少和治疗效果降低。例如,杀死肠道细菌的抗生素通常会减少其他药物的肠肝循环。如果需要将此一抗生素与经肠肝循环代谢的药物一并使用时,需要暂时增加肠肝循环药物的剂量,直到停止使用抗生素并且肠道内细菌重新繁殖为止。上述抗生素对其他药物的肝肠循环的作用属于药物相互作用中的其中一种。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