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自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自指(英语:Self-reference)是一种概念,涉及对自身或自身的属性、特征、行为进行指称。自指现象可以出现在语言、逻辑、数学、哲学、计算机程序设计、二阶控制论、语言学及幽默等多个领域。[2][3]

在自然语言或形式语言中,自指是指句子、思想或公式直接或间接地提及自身。具体表达方式可以是直接自指、通过中介句子或公式、或通过某种编码实现。自指语句有时会导致悖论,例如说谎者悖论,也可能具有递归特性。[4][5]
Remove ads
在逻辑、数学与计算中
在古典哲学中,悖论常通过自指概念产生,例如著名的万能悖论:一个全能的存在是否能够创造出一块自己无法举起的石头?古希腊克里特人提出的埃皮米尼得斯悖论(即“所有克里特人都是骗子”)是最早的自指悖论之一。[9][10]当代哲学也常借此手法指出某些概念的语义空洞或定义不明。[11][12]
在数学与可计算性理论中,自指(亦称为不可预测性)是证明许多系统局限性的关键。例如,哥德尔不完备定理通过自指证明,任何形式一致的数学系统都无法穷尽所有数学真理,因为该系统无法证明关于自身结构的某些真命题。[13][14]对应地,停机问题表明,存在某些计算任务无法完成,特别是关于程序自身行为的推理。[15][16]这类证明延续了从罗素悖论、贝里悖论至古典哲学悖论的传统。[17][18]
在博弈论中,若两个参与者需对彼此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建模,可能引发无限递归,导致未定义行为。[19][20]
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自指出现在反射机制中,程序可将自身代码作为数据读取或修改。[21][22]多种程序设计语言都不同程度地支持反射。此外,自指还广泛应用于递归(对应数学上的递推关系),特别在函数式编程中,程序结构在计算过程中反复调用自身。[23][24]计算机科学将潜在的悖论性自指驯化为良性递归,成为现代计算的重要手段,如编译器编写中常用的元语言ML。用编译器编译自身,称为引导(bootstrapping)。[25][26]自修改代码(programs that modify themselves)在汇编语言及Lisp等函数式语言中可实现,但在实际开发中一般不鼓励使用。[27][28]
计算机硬件也广泛应用自指逻辑,如触发器(flip-flop),即数字存储的基本单元,通过将逻辑自指关系扩展至时间维度实现存储功能。[29][30]
自指思维已深植于程序员文化,大量程序名称和缩写采用自指幽默,如GNU(“GNU's not Unix”)和PINE(“Pine is not Elm”)。GNU Hurd 也因一对互为自指的缩写而命名。[31][32]
数学趣题Tupper自指公式(Tupper's self-referential formula)则绘制出自身公式的图像,展现出数学中的自指之美。[33][34]
Remove ads
在艺术中



在文学和电影中,自指表现为作者在作品中提及自身的作品。例如,米格尔·德·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威廉·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暴风雨》《第十二夜》、丹尼斯·狄德罗的《宿命论者雅克与他的主人》、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尼古拉·果戈里的多个短篇故事、约翰·巴思的《迷失在趣味馆》、路易吉·皮兰德娄的《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费德里科·费里尼的《八部半》和布莱恩·福布斯的《L形房间》。[35][36]科幻作家塞缪尔·德拉尼在小说《新星》和《达尔格伦》中也运用了自指技巧。例如《新星》中,小说家卡廷担忧自己也会因“作家写不完某作品就会死去”的诅咒而未完成小说,小说最终戛然而止,似乎印证了此诅咒,且暗示作者本人即小说中的作家;而《达尔格伦》中,主角“基德”或“Kidd”的人生经历与作品内容彼此映照,形成镜像关系。[37][38]喜剧电影《太空炮弹》中,导演梅尔·布鲁克斯安排反派通过VHS录像带观看自己的故事,其中镜头中人物不断观看自己“观看自己”的影像,形成无限递归。或许最早的例子见于《伊利亚特》,其中海伦哀叹:“我们将活在后世之歌中”(而这句话正出现在史诗中)。[39][40]
艺术中的自指也与打破第四面墙、元叙事等概念密切相关。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中大量使用自指及相关悖论。[41][42]萨缪尔·贝克特的《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带子》全由主角听自己先前录音并录制新录音构成,主题即围绕自指性展开。[43][44]1990年代至2000年代,橡皮现实电影热潮中也大量运用自指,尤其体现在查理·考夫曼的《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与《改编剧本》中,后者甚至呈现其自身创作过程,形成分形叙事的德罗斯特效应。[45][46]
许多创世神话采用自指以解决“创造者由何而生”的问题,例如埃及神话中有神吞食自己的精液来创造自身;而衔尾蛇意象亦象征“自食其身”。[47][48]
超现实主义画家勒内·马格利特著名的自指画作《图像的背叛》中写有“这不是一支烟斗”,其真伪取决于“这”指的是画中的烟斗、画作本身,还是句子本身。[51][52]M.C. 埃舍尔的作品也常包含自指概念,如画中双手互相绘制对方的图像。[53][54]
Remove ads
在语言中
一个描述自身特征的词被称为自指词(英语:autological word,或autonym)。这通常适用于形容词,例如“sesquipedalian”(“sesquipedalian”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sesquipedalian词),但也可以用于其他词类,例如缩写“TLA”,意为“三字母缩写”(Three-letter abbreviation)。[55][56]
一个统计自身字母和标点数量的句子称为自指句(英语:autogram)。[57][58]
有一种特殊的元句,其元语言中的内容与对象语言中的内容相同,即该句子指涉自身。但某些元句会导致悖论。例如“这是一句话”是显然成立的自指元句;而“这句话是假的”则导致说谎者悖论。[59][60]类似句式也可能在法律文本中造成矛盾,例如某些法律条文在设立法律时会自相矛盾。库尔特·哥德尔据称在其归化仪式上曾指出《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中存在这样的哥德尔漏洞。[61][62]
媒体偶尔也会出现自指情境,例如BBC报道自身裁员消息,或百科全书条目中介绍自身,如维基百科的维基百科词条。[63][64]
笨规则(英语:Fumblerules)是一类通过违反自身所述语法规则来展示这些规则的幽默例句列表,例如“避免陈词滥调”或“不要使用双重否定”。该术语由威廉·萨菲尔在一篇文章中提出。[65][66]
循环定义是一种自指,即一个术语或概念的定义包含其自身,显性或隐性。循环定义常被认为是一种谬误,因其不能提供有效的解释。[67][68]尽管如此,在论证学中循环定义有时具有一定用途,但在交流中则可能导致表达不清。[69]
在流行文化中
- 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的著作,特别是《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与《Metamagical Themas》,大量涉及自指概念,并在20世纪80年代推动了这些概念进入主流知识文化。[72][73]他提出的“霍夫施塔特定律”即是一例:“事情总会比你预期的更花时间,即使你已经考虑到了霍夫施塔特定律”。[72][74]他还提出“《本书评论集》”这一概念,即一本仅包含对自身书评的书,如今已可通过维基技术实现。[75][76]霍夫施塔特提出的“奇异环”形上学试图将意识映射为自指过程,但目前在心灵哲学中仍属少数观点。[77][78]
- “递归型科幻小说”或元小说已形成一个相当广泛的子类型,新英格兰科幻协会网站上甚至由粉丝维护了一份相关书目清单,其中既包括描写科幻迷的作品,也包括探讨科幻创作本身的作品。[79][80]
在法律中
若干宪法条文中包含自指性条款,用于规定宪法本身的修订程序。[81][82]例如《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第五条即规定了该宪法的修订程序。[83][84]
参见
参考文献
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