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国立国父纪念馆
台北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建築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国立国父纪念馆,通称国父纪念馆,简称国馆[1][2][3],是位于台湾台北市信义区的国家纪念建筑,系纪念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百年诞辰而兴建的综合性文化纪念设施,于1972年5月16日落成启用,馆区总面积达三万五千坪(约11万5702.48平方米)。除了具纪念功能外,建筑本体周围是户外运动、休闲、艺文与知性活动的综合性休憩公园。台北市文资审议委员会2018年12月28日审议国父纪念馆文资价值,通过指定为古迹[4]。
2024年2月26日闭馆维修,预计至2026年重新对外开放。
Remove ads
历史


1963年8月,总统蒋中正主持第8届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463次会议上,因应“为纪念国父孙中山先生之伟大人格及革命行谊,并发扬其思想学说”,开始筹建国父纪念馆,并于1964年9月成立“中华民国各界纪念国父百年诞辰筹委会”,决定兴建大型纪念馆。在1965年11月12日蒋中正主持奠基典礼,1966年由国父纪念馆兴建委员会接办兴建工作。后在经过对外征图,共有张振中、张崇生、杨元麟、陈濯、王大闳、杨卓成、黄宝瑜、郑定邦、余振中、虞日镇、林澍民等11位建筑师递交设计图[5],经过竞图评选由王大闳建筑师获选。
王大闳1961年曾参加故宫博物院竞图获得第一名,在王大闳的设计中,国父纪念馆共有包括屋顶、屋身与台基三个部分。原设计方案屋顶正面采“八”字形,中央较高,两面落水斜屋顶,造型类似中国唐宋时期的官式乌纱帽。然而,1966年8月3日,时任总统蒋中正检阅设计图样与模型后认为纪念馆外型太过西洋式、过于现代化,缺乏中国建筑风味,应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政策,加强中国建筑特色。后经过多次修正,其中,修正后的屋顶由中央平屋顶与周围四坡泄水的斜面组成。正面屋面抬高向上掀起正面掀起,隐喻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掀起革命的一角”[6],四个角落的飞檐向上翘起,接近所谓的“人”字形。于整体建筑的设计才于1967年8月10日定案。[7][8][9]
1968年,国父纪念馆举行开工典礼后,其中建筑物的工程主要分四期进行。第一期的基桩工程由新台湾基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于1968年3月11日签约,同年5月3日开始施作,至年底11月29日完成。[10]。但因部分施工问题至6月5日验收完竣。
第二期结构及建筑主体工程于1969年10月11日开标,由毅成建设有限公司承造[11]。建筑材料由兴建委员会供应。第三期则为室内装修工程,同由毅成建设承包。四期则为为室内家俱设备,包含电梯、厨房设备、家俱、窗帘等工程的加装。
Remove ads
1972年5月16日,国父纪念馆举行落成及国父铜像揭幕典礼,并由蒋中正亲书“国父纪念馆”五个大字做成黑底金字的横匾悬挂于馆之正门上方,横匾右侧抬头为“中华民国六十一年”,横匾左侧落款为“蒋中正敬题”与凹刻印鉴。其开幕典礼由兴建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云五主持剪彩,国父长子孙科主持铜像揭幕。王云五在落成典礼后,将建筑及内部设备呈献给政府,由副总统兼行政院长严家淦代表接受。随后,国父纪念馆于5月20日举行第五任中华民国正副总统就职典礼后正式对外开放,由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所属“国父纪念馆管理处”管理。[12]
在完工后,国父纪念馆曾作为中华民国各大重要事件、展览的举行地点,包括金钟奖颁奖典礼[13]、1975年总统蒋中正病逝丧礼、1978年5月20日,蒋经国在此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总统等仪式,以及1987年5月19日519绿色行动一周年期间、馆区涌入约三万名民众,准备游行至总统府抗议,但遭中华民国警察封锁于馆区四周,部分突破封锁民众至仁爱路游行。[14]
自1986年7月起,国父纪念馆管理处上级机关从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改隶教育部,并将阳明山中山楼纳入管辖;1987年1月管理机构名称则从“国父纪念馆管理处”易名为“国立国父纪念馆”。
Remove ads
组织
- 行政院
- 文化部部长
- 国立国父纪念馆馆长
- 副馆长
- 研究员
- 副馆长
- 国立国父纪念馆馆长
- 文化部部长
- 综合发展组
- 馆务创新发展计划之研订。
- 中长程计划、先期作业与重要会议决议事项之追踪、管制、考核及评估。
- 综合性法规之研拟、订修与资料之搜集、汇整、建置、出版及推动。
- 安全维护、工友(含技工、驾驶)及驻警队之管理。
- 文书、档案、印信、出纳、庶务、采购、财产管理。
- 不属其他各组、室事项。
- 研究典藏组
- 国父纪念文物史料之搜集、研究、典藏、维护、管理。
- 国父事迹、思想之推广。
- 馆藏文物与艺文作品之典藏、维护及管理。
- 孙逸仙博士图书馆之管理、阅览服务。
- 学术合作及交流。
- 其他有关研究典藏事项。
- 展览企划组
- 国父纪念文物史料之规划、展示及执行。
- 艺文展示业务之规划及执行。
- 展览场地、设施之维护及管理。
- 服务人员与志工之训练、调派、管理及考核。
- 其他有关展览企划事项。
- 剧场管理组
- 年度演出计划之拟定。
- 节目演出现场舞台监督及观众服务。
- 节目演出之舞台机械、灯光与音响之维护、管理及操作。
- 表演活动之规划制作及演出执行。
- 其他有关剧场管理事项。
- 推广服务组
- 媒体公关及形象整合行销。
- 外宾接待及安排导览服务。
- 馆际联谊、交流及合作。
- 终身学习活动之规划执行及其场地设施之管理。
- 中山公园场地之使用管理及执行。
- 中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绿美化之管理及维护。
- 其他有关推广服务事项。
- 工务机电组
- 营缮工程之规划、采购、履约管理及绩效评估。
- 大会堂机电、空调设备维护、技术服务及支援。
- 中山公园机电设备维护及管理。
- 机电、空调、消防、给水、管路、电信等设备之规划、维护及管理。
- 数位服务及维护管理。
- 节能措施、水电负载之管制、规划及执行。
- 其他有关工务机电事项。
- 人事室:掌理本馆人事事项。
- 主计室:掌理本馆岁计、会计及统计事项。
Remove ads
建筑


国父纪念馆由著名设计师王大闳设计,为结合传统的现代主义建筑,线条简炼。主要特色为其飞檐与正面入口。该本体建筑未完全仿古,例如并未采用斗拱,以小梁取代檐椽。屋顶也放弃传统瓦顶,而使用釉面。该建筑曾获美国教育部“最佳建筑奖”奖励。民国94年(2005年)在台北市政府举办之市民票选“北市十大建筑”活动中,获选第六名。前五名是台北101大楼、美丽华摩天轮、中正纪念堂、圆山大饭店、总统府。
国父纪念馆高30.4米,每边长100米,由每边14支灰色大柱顶起翘角像大鹏展翼的黄色大屋顶,安静地座落在十万米见方的平地中央,四周丛林、花草、广场围绕:突显建筑物和环境的对比,引人注目;且给人们第一个感觉是宏伟,很有气势,且巍峨庄严的建筑本体,粗犷、刚强,朴素中又不失应有的细致;所以国父纪念馆外观宏伟、高雄、简洁、明爽、有力,不但使人产生景仰,也令人感到力与美的结合。 入口大厅中央设置孙文坐姿铜像,本体高5.8米,总高8.9米,重16.7吨,为美术家陈一帆作品。铜像前方由中华民国国军三军仪队站岗保卫,每小时执行卫兵交接仪式,成为台北观光的重要景观,近年来中国大陆人士来台交流、旅游,多安排国立故宫博物院与此地参观。铜像基座刻有孙中山先生以毛笔亲自书写的《礼记·礼运·大同》篇内容,第一句为“大道之行也”,最后一句为“是谓大同”。
由于当年设计材料老化等因素,该馆本体建筑屋顶长年有漏水问题。近年中华民国政府投下钜资招标,以树脂涂料改善,漏水问题得以解决,且得以试行“屋顶雨水收集再利用”计划。
此项工程获颁奖状及发行纪念邮票,稍后并在亚洲暨太平洋地区营造业国际联合会(亚太营联会)第十二届大会(民国六十二年)获得中华民国建筑工程之银牌奖。因本工程工期紧迫施工艰难,承造人由日本引进台湾第一部混凝土泵车。
以下是国父纪念馆本体建筑的资料数据:
- 总楼地板面积:29,464m2
- 层数:地下一层,地上五层
- 高度:30.4米
- 结构:钢骨钢筋混凝土构造
Remove ads
-
史迹东室常设展厅
-
史迹西室常设展厅
-
中山国家画廊
-
博爱艺廊
-
逸仙艺廊
-
德明艺廊
-
馆史室
-
文华轩
-
阅报区
-
翠亨艺廊
-
日新艺廊
-
研习教室
王大闳原设计的建筑模型,在2006年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办理“久违了,王大闳先生”展览[20],依照原始设计图制作模型,展览结束后由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化资产总管理处筹备处保存,2022年移交国立国父纪念馆对外展示。

国父纪念馆内主要厅室为大会堂。大会堂面积2,844平方米,座席35排共2,518席。在1970-80年代,是台北最大室内集会场所。
在位于中正纪念堂园区的两厅院(国家戏剧院与国家音乐厅)完工前,大会堂为国内最大型的室内国家级表演场地。场地座位有35排,2,518席,提供各界人士及演艺团体演出高水准的芭蕾舞、戏剧、音乐等节目;并用于重要庆期及大型颁奖典礼。

为强化搜藏、研究、展示与教育功能,特于馆内设置“孙逸仙博士图书馆”,作为有关中山思想与近现代史研究之专业图书馆。
2004年4月完成内部空间改造,并陆续扩充图书及相关设施,以建构成为孙学研究之专业图书馆为目标。

中山公园为开放式的庭园,占地逾十一万平方米。园内有翠湖,湖内种植睡莲,湖畔杨柳青青,并有香山桥蜿蜒其中。绿地植有樟树、凤凰木和成排的白千层;每季更换的草花更将中山公园衬托得生气盎然,使游客享有称心如意之游憩体验。此外还有健康步道,吸引重视健身养生的民众。
位于中山公园西南侧,湖面积约有8000平方米,其湖上之设施有香山桥与翠亨亭;翠亨亭由台北市山而狮子会献建,民国七十年三月十二日落成,连接翠亨亭南北各有一座曲桥相通,两座曲桥原名山而桥,后为配合纪念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出生地,改名为香山桥。
国立国父纪念馆及台湾工商界、文化界人士出于纪念孙文及中华民国开国先烈先贤而建造的,第一期工程完成于1994年11月12日(国父诞辰纪念日),内容包含1座日晷、3座刻有先烈先贤墨宝之花岗石碑、1998年台北于右任铜像迁入碑林[21]。
以下依照开花时节分:
近年来许多大型公共空间皆设置喷泉或水舞来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及流动性,国父纪念馆正门之喷水池,于当初规划设计时就有先见之明,如今成为中山公园重要景观之一。喷水池由直立式、旋转式、扇型等喷头及驱动马达组成,表现各种式样之喷水,一次循环约12分钟,夜间搭配灯光效果,提升中山公园之人气。
事件

- 1975年4月9日,蒋中正于逝世后,遗体移灵大会堂供国人瞻仰至4月15日。
- 1978年5月20日,蒋经国在此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总统。
- 1987年8月4日,57位女服务员召开记者会要求废除怀孕及年满30岁应自动辞职的规定。[22]
- 1990年5月20日,李登辉在此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总统。
- 1992年9月1日,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台,莅临国父纪念馆大会堂作专题演讲。
- 1994年3月11日,苏联前总统戈尔巴乔夫访台专题演讲,在大会堂举行。
- 1998年12月8日,画家李斌将费时两年创作的巨型油画《国父画纪》作品授赠予馆方,该作以晚年孙中山全身画像为主体,佐以开国先烈先贤百余人环于其侧,现陈列于纪念馆西侧[23][24]。
- 2023年2月5日,睽违23年回到台北市主办的“台湾灯会”,主灯区设立于此。
- 遗失国父墨宝案件
- 1997年11月12日,国父纪念馆为举办“中山文物真迹大展”与“海峡两岸孙中山纪念文物史料陈列展”,向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党史会)借出一百七十多件文物展出。
- 1998年5月31日,国父纪念馆展览结束后,准备将文物交还党史会;但当时党史会正在搬家,于是委托该馆继续保管这批文物。8月4日国父纪念馆重新清点该批文物时,才发现短缺19件文物,其中13件是国父墨宝、6件是革命先烈陈少白的手稿真迹;清点数日后,仍未寻获,遂于8月18日晚间向警方报案。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