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北于右任铜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北于右任銅像
Remove ads

25.038829°N 121.559142°E / 25.038829; 121.559142

事实速览 台北于右任铜像, 艺术家 ...

台北于右任铜像,为于右任去世后两年(1966年)竖立于台湾台北市大安区仁爱圆环,是雕刻家陈一帆作品。圆环在1997年首届台北灯节作为主灯场地后,铜像于1998年初迁至国立国父纪念馆碑林区。

历史

设置由来

于右任去世后,1964年11月16日晚,八十六个单位为筹建纪念铜像在监察院礼堂集议,成立筹建委员会,推李玉阶为主任委员,李子宽陈建中陈逢源、陈勉修、王惕吾汪竹一谢仁钊七人为副主委[1]。1965年1月3日,委员会除决定在仁爱圆环处立像外,公开征求模型,须以一尺半的泥土半身模型制成,期限为3月15日[2]。3月18日,李玉阶主持评审下,由杨亮功李嗣璁陈顾远李子宽螘硕郎静山水祥云等廿二人,从十座作品选出陈一帆的作品[3]。5月26日,委员会与陈一帆签约[4]。9月22日,泥土塑像已在台北市抚远路完成[5]。12月1日,孙科主持破土典礼,李玉阶、陈一帆等百余人参与[6]

1966年4月10日,于右任八八冥诞,孙科在下午3点半主持揭幕时,于右任长子于望德、严家淦张群谢冠生黄国书李嗣璁莫德惠黄伯度谷凤翔王新衡等千人参与[7]

昔日景象

Thumb
仁爱圆环中心的台北于右任铜像

国民党政府统治台湾早期,在各地圆环立起巨大的政治人物铜像[8]。台北于右任铜像本身高与基座皆二点五米[9],铜像重四吨[5],方型基座上有三片碑文[9],耗费新台币卅二万六千元[5][6]。圆环外加设十二座槽化岛,代表青天白日[10]。在1969年新闻,以行人看到时会怀着“无比崇敬”来形容[11]。日久,随着圆环的行道树生长,铜像被树丛挡住[12]

迁移过程

陈水扁担任台北市长时,1997年元宵节举行首届台北灯节,从台北市政府大楼开始沿仁爱路到仁爱圆环间设置一千二百米长的灯海隧道,并将高达十九米的飞天女神主灯设于仁爱圆环[13]。于右任铜像被套上铁笼,以让顶端可放上主灯[12]

1997年5月23日下午,陈水扁市府开会决定将铜像迁走,引起国民党市议员林庆隆等人质疑是政治打压[14]。据时任台北市政府都市发展局都市设计科正工程司的林崇杰指出,局内曾计划将铜像迁到圆环边人行道上,并在铜像旁加上牵着一位小孩等设计,以软化铜像给人的刻板印象,后担虑及负面效果而取消[15]。7月19日,崇右企专表明想在台北县双溪乡新校区或基隆市校区放置[16]

原计划9月29日迁移[17],先暂置崇右企专基隆校区右任大楼一楼门厅[18]。但9月26日上午,张炳煌傅申、林谷芳等书法界为主的三十多位文化界人士来市府,陈情希望将铜像留于台北市[19]。当天,崇右企专总务主任韩良圻回应,学校成立便是为纪念于右任,但基于了解并尊重文化人士,愿先暂停工程[17]。9月30日,帕米尔啮雪同志会理事长李健春告知市府,于右任是帕米尔啮雪同志会的名誉理事长,因此也想争取铜像放置士林区帕米尔公园[20]。11月13日,在崇右企专未出席下,市府都市发展局与于右任文教基金会、帕米尔啮雪同志会、国父纪念馆、中华民国书法协会、傅申、陆蓉芝开会后,决定将铜像迁至国父纪念馆中山碑林[21]

1998年1月2日清晨2时10分,市府公园处耗费两小时拆离铜像[9]。次月,第二届台北灯节,市府在原址设置十层楼高的主灯“灯峰照吉”[22]。至于圆环的槽化岛也被市府以舒畅交通为由,拆除四座[10]。4月19日下午3时30分,考试院长许水德主持铜像迁移揭幕仪式[23]

Remove ads

现在状况

于右任铜像新址在原碑文加刻一方“迁建记”,背后有六块刻着于右任书法的花岗石碑,周边翠绿树丛环抱[23]。2016年3月27日,中国中央电视台为拍摄于右任纪录片,来铜像处举行开镜仪式,于右任侄孙女于媛、张炳煌、许水德、黄光男等人参与[24]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