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北市整建住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北市整建住宅(简称整宅)为自1962至1975年间,由台北市政府运用“国民住宅基金”兴建于台北市的一种国民住宅。大部分位于现今的万华区、大同区和中正区等台北市早期发展的地区,共计23处,提供11,012户的居住空间。整建住宅为安置因公共工程被拆迁的住户及违建户设立的平民住宅,考量居民的财力负担能力,每户的室内空间只有8至12坪[1]。在多年下来,其空间已不敷使用需求,空间狭小且环境窳陋,在近年来陆续被拆除改建。
介绍
根据1993年台北市政府都市发展局的“台北市整建住宅改善计划”,其将整建住宅定义为:早期办理公共建设、开辟公共设施、改善环境卫生与市容瞻观等措施为安置用地上旧有违章建筑及部分合法建物之拆迁户所兴建[2]。其中在1973年兴建的最后一批整建住宅,配合了“万大计划”一起执行。万大计划针对万华和大龙峒的旧市区,将道路拓宽及拆除违建,并兴建了多处住宅[3]。
台北市整建住宅最初采售屋不售地的方式,费用由住户自筹20%,政府贷款80%,分十年摊还,在承购户缴清住宅价款本息后,再由市政府与住户办理所有权登记,并在1998年开始出售整宅土地所有权。由于整建住宅空间狭小、建物设备老旧、产权不清、住户社会经济能力有待提升等情况,在黄大洲担任台北市长任内已注意到此问题,并开始推动都市更新计划,台北市政府自1998年,将整建住宅的更新列为重大发展项目之一,但均未见具体成效。在2002年才较有具体作为,专门编列预算,并成立相关小组[4]。中正区的水源路一期整宅首先因1994年的捷运中和线施工造成的地基掏空,在2002年拆除改建的新大楼落成。
Remove ads
建筑特色
整建住宅的建筑在当时算是新颖的现代设计,其皆为连栋式公寓,楼层二至五楼不等。大楼间的栋距大,且设有天井和垃圾管道,每户也都有冲水马桶等现代化设备。在1972年以前所建的整建住宅,其空间分为8、10、12坪的房型;配合万大计划所建的整建住宅,则分为11、13、16坪的房型。部分整宅的一楼及地下室规划为店铺和市场使用。后期因使用和管理不当,而产生了过廊、骑楼、天井等开放空间占用等问题[6]。
整建住宅
斯文里一、二、三期整宅和兰州国宅整宅位于台北市大同区,居住在此的居民多为因当时修建淡水河堤防、基隆河第一次截弯取直等工程,而被安置的违建户及部分合法住宅住户等拆迁户[2]。其在2016年统计分别有248、200、261、505户居民居住在此。由于居住空间狭小,公共设施不足,社区中有较多的弱势和年长住户[7]。此处整宅的都市更新经多年讨论,因户数整合困难,且基地位在松山机场航道下的高度限制地区,都更后的容积增额有限,导至民间都更建设业者的意愿低落[8]。为了加速都市更新的进程,台北市都市更新处与都市更新中心于2016年2月在“斯文里第三期整建住宅”开设公办都更驻点工作站,经两年多的讨论后,兴建于1969年的斯文里第三期整宅于2018年5月18日拆除[9],两栋十三层楼高的新大楼于在2022年完工入住。此项都市更新工程为1998年的《都市更新条例》发布实施以来的第一个地方政府自行投资实施之重建型公办都更案[9]。
Remove ads
水源路四、五期整宅位于台北市中正区,其兴建于1969年,每户空间只有8到10坪,当地住户在2016年自行组成都市更新会,经长期沟通协调后,178户居民全数同意都市更新,并在2015年拆除重建[10]。
剑潭整建住宅位于台北市士林区,其土地为1966年基隆河经截弯取直工程后的废河道,剑潭整建住宅于1969年至1972年兴建,其分为两期,皆为地上五层地下一层的建筑物,共计1179户,住户为因中山北路四段拓宽以及北安路和圆山附近被拆除的违章住户。第一期住宅分为A、B、C1、C2栋,于1971年5月完工;第二期住宅一栋,于1972年4月完工[11]。其因产权难以整合,尚无都市更新的计划[12]。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