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湾铁道旅行案内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在1916年~1942年發行的旅行導覽書,詳細涵蓋鐵路設施和人文地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湾铁道旅行案内》是台湾总督府铁道部在1916年首度发行的旅行导览书,前身为《台湾铁道名案内所》(1908年)和《台湾铁道案内》(1912),有时会以《铁道旅行案内》[1]为名,始于西部纵贯铁路全线通车之后,经历多次改版,一共有14个版本,最后一次改版在1942年。

本书是台湾日治时期推广台湾观光的重要文献之一。书中内容不仅介绍铁道路线与沿线景点,亦详述台湾的风土民情、自然景观及产业发展,总督府编列大量预算用于发行《台湾铁道旅行案内》和宣传台湾观光。此书对于研究当时台湾的交通发展、观光政策、社会民俗及殖民地景观论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历史背景


台湾铁道建设始于刘铭传,日本接收台湾后,更加积极建设,1908年,时值西部纵贯铁路全线通车,这项工程全长404公里,西部交通以铁道成为主干,交通的变化改变了台湾居民的生活,铁道旅行成为当时的“时尚旅行”。[2]:63[3]:156[4]铁道部同年发行《台湾铁道名案内所》以火车站为核心,从基隆开始介绍到打狗,沿途介绍车站周边的景点,根据《台湾日日新报》刊登的预告,《台湾铁道名案内所》发行数量达5万册,定价为50钱[注 1]。[2]:631912年发行《台湾铁道案内》,[2]:631916年更名为《台湾铁道旅行案内》开始发行。[2]:64[5]
介绍与版本
《台湾铁道旅行案内》多次改版,每次改版内容皆有有所增减,页数在100~351页之间,[6]以1930年的版本介绍,一开始先对台湾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产业交通、原住民和台湾人的风俗民情做出概论,然后介绍各地植物、地名沿革,接着是铁道相关设施,并依纵贯线、海洋线、潮州线、宜兰线、平溪线、淡水线、集集线、台东线的顺序介绍沿途的景观设施,最后附上各种相关附录,包含铁路规则、各地市街地图和台湾铁道路线图。[7]
《台湾铁道旅行案内》历经多次改版发行,共有14个版本,[注 2],第一次发行于1916年,最后一次为1942年。[2]:64
随着每次改版,内容和主题持续扩充,在1908年的《台湾铁道名案内所》主要纪录营业时间、票价、班次、转乘资讯等,1912年的《台湾铁道案内》也沿袭前一版本,随者铁路的开发,在《台湾铁道旅行案内》增加了阿里山铁道平地部分、台东线等内容。[6]1927年进行了比较大幅度的更改,包含开始在首篇大篇幅的介绍台湾的产业、人文、自然地理、地名沿革,并配上数百张写真、图像、各地地图等插图。这次改版封面为石川钦一郎绘制的“绘现台湾特色”。[2]:651930年版本首度增加对历史、地理、社会的描写。[6]至1932年版本的《台湾铁道旅行案内》已具备实用功能,能够详细记录各地的社会、历史与文化。[8]:237
1930年左右是《台湾铁道旅行案内》内容介绍的分水岭,这时日本更加积极的推动观光产业。[9]同时在1933年,宫崎直介在杂志《台湾铁道》上发表批评《台湾铁道旅行案内》内容枯燥无味,以百分比评分只得40分。[10]:1951930年前主要介绍日本建设台湾的设施,之后的版本铁道部针对新版内容进行改进,多了更多纯粹游赏性质的风景介绍,如鼻头角、社寮岛、淡水、碧潭、山仔脚,[4]亦增加各城市特产品价目与购买店铺说明,形成更具商业化与导游功能的内容安排。[10]:200

相较早期的《台湾铁道名案内所》和《台湾铁道案内》页数较少,仅介绍车站周边旅馆、物产、票价、渔猎场所、转乘资讯。[2]:64,更名后的《台湾铁道旅行案内》篇幅大为增加。[2]:64九州产业大学商学部观光产业学科教授曾山毅在《殖民地台湾与近代观光》中,以及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吕绍理在发表的论文中,对各版本做出统计,1912年版本介绍了95家旅馆,1927年为116家[10]:195,在1942年版本介绍了189家[10]:195;1916年版本介绍247处观光地点,1932年版本介绍573处,1942年介绍681处,相较第一个版本,所介绍内容增加一倍,显示观光体系已相当成熟。[8]:244国立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苏硕斌则认为1942年很多景点为产业设施充数,在景点方面完善是1930年的版本,共有571个。[6]
《台湾铁道旅行案内》所介绍的地点整体逐年上升,但在1934年首度减少。[8]:240
1938年台湾遭遇空袭,可能基于安全考量,减少刊登与铁道部产业相关与工厂的资讯。[8]:2441939年版本首度出现因审查而文字被涂黑的情况。[8]:2441942年的版本则因战争恶化,删除大量制造业、制糖业等内容。也删减交通、海事等相关项目。[8]:246
Remove ads
除了介绍观光地点外,因为日治时期台湾的铁路与日本国有铁道经营机构和规则不同,因此《台湾铁道旅行案内》附录说明了台湾铁路运送规则与折扣。[8]:237在1921年版本增加介绍团体旅客折扣时,分成普通团体跟学生团体分别给予折扣,1923年版本的版本将两者合并为普通团体,并新增有相当责任代表者率领的特别团体给予折扣,并增加各车站的行李运送规则。在1932年之后的版本则少见铁道规则的调整,意味台湾铁道规则逐渐成熟。[8]:238



《台湾铁道旅行案内》介绍了台湾的风俗、衣服、家屋、结婚、葬仪、祭祀、宴席和台湾传统节日等项目。[8]:232,例如介绍了台湾的的随嫁娴(作为伴娘、嫁妆的侍女)、查某娴(丫鬟或婢女)、媳妇子(童养媳)、螟蛉子(收养)等风俗;台湾衣物着装的多样性与独特性;骑楼可以避暑与避雨,亦介绍元日、清明节、中秋节、送神等18个节目与行事。[8]:232书中也有纪录错误的地方,例如错将客家人辨认为粤族,与事实有偏差。[8]:232
《台湾铁道旅行案内》开篇即介绍台湾地形险峻,在早期的版本中特别对于进入原住民区域有详细描述,必须先申请“入蕃许可手续”取得“入蕃许可证”,避免进入日本政府尚未管辖的原住民区,可能有遭遇出草的危险。[11]1920年之后,逐渐以观光景点的方式取代原先使用的“探险”的介绍。[12]:137在1924年的《台湾铁道名案内所》,开始对地势、十大山脉、走向和关联性做出介绍。[1]1934年版本将台湾山脉加上方框,跟其他内容做出区隔,并罗列3000米以上山脉,并增加大量登山资讯、景点。[1]这版本新增的台湾登山注意事项由时任台湾山岳会干事沼井铁太郎撰写,内容包含台湾山岳的特色、适合的季节、登山计划、登山用具,并介绍入蕃手续及心得、登山费用、救难队等内容。[1]在1935年版本开始以高砂族称呼以前使用的蕃人。随后的1940年版本开始对高砂族的风俗民情、食衣住有详细的介绍。[8]:2461939年版本开始名确列出新竹州、台中州、花莲港厅可供蕃地入山者住宿的宿泊所,并提供20座代表山脉的登山日程表。1942年版本更详细的给出14座山岳的行程,包含每天的据点、时间和距离。[1]
Remove ads
在名产方面,1907年的《台湾铁道名案内所》几乎不曾提及任何名产或土产,《台湾铁道旅行案内》则详细列出每个车站沿线的名产和土产,其中包含珊瑚制品、高砂族工艺品、铭木手杖、蛇皮工艺品等,也包含乌龙茶、芭蕉饴、文旦等在地食物,尤其台中介绍最多包含台中仙贝、各式馒头、各种羊羹[注 3]等点心。[5]《台湾铁道旅行案内》也列出吴凤馒头等借用历史典故的点心,但没有介绍如郑成功月饼、孙文饼等点心。[5]也附带介绍各车站“呼卖”(呼ぶ売り)的品项,例如1924年版本介绍的嘉义车站呼卖铁路便当和寿司。[13]

除了铁道外,《台湾铁道名案内所》也纪录海运资讯,其中特别的是一条没有公开纪录的航线,这是一条由东京的芝浦港或横滨港出发,停靠名古屋、和歌山、大阪、神户、广岛、门司、长崎、基隆、马公、安平,最后停靠高雄,这条航县特别之处是能从高雄出发抵达横滨或东京。[11]在1937起,随着卢沟桥事件爆发,台湾海峡具有风险,之后版本纪录的航线都纪录为停驶。[11]1942年的版本则将海事相关内容删除。[8]:246
图像编排上,包含《台湾铁道案内》在内,1923年以前的版本图片较多,照片主题可分为三类,殖民地相关的建设和建筑、各地风景、台湾特有花卉。[10]:200几乎没有汉人照片或位于远处模糊不清;而1930年之后的版本图片开始减少,直至最后一版只有最前面的22张照片,内文都没有附图,虽然照片较少,但有汉人的照片,其中只有一张男性,内容为男子留着汗推著身著西装的旅客,其他照片则可见以女性作为广告宣传的要素,包含身着和服、洋装或旗袍位于景点之前的照片。[10]:201
旅游与宣传

台湾总督府编列大量运算,用于宣传台湾观光与旅游,铁道部是最早的旅行相关机构,[14]各车站开始设置案内所[注 4]、透过发行风景明信片、风景戳章及发行的《台湾铁道旅行案内》。[9][15]这时期出现大量的旅游组织,旅游变成普及的休闲活动。[14]
《台湾铁道旅行案内》是日治时代最为行销台湾的重要旅游指南。[16]《台湾铁道旅行案内》全文使用日文书写,主要受众是日本国内人与在台湾的日本人,对台湾不熟悉的日本人能够系统的以车站为节点认识台湾,[17]:111也有来自美国观光客及所谓世界观光团前来观光。[9]
1930年代旅游人口大幅提升,根据统计,1936年旅行俱乐部举办的旅行团的人数达45374人,最多的是北港参拜团占56%,次多的是都市产业视察与名胜探访团,占31%,另外还有环台游览团。[18]:189在1942年版本纪录了以基隆为起讫点的17天环岛行程,行程包含基隆、台北、淡水、北投、草山、日月潭、阿里山或新高山二选一、鹅銮鼻、四重溪、花莲港、太鲁阁、苏澳及礁溪,另外也提供10天、7天等行程安排。[19]并介绍神木(阿里山神木群)、阿里山是必去景点。[18]:189
Remove ads


1927年,此时铁路建设、客运巴士系统的建设都已告一段落。[12]5月29日,《台湾日日新报》举办新台湾八景读者票选活动,透过民众投票方式甄选。[20]最后共选出八景十二胜二别格,其中二别格的“神域”台湾神宫和“灵峰”新高山,随即成为《台湾铁道旅行案内》的宣传卖点,[10]:213并成为内页环衬设计的主题。[21]
北港朝天宫是《台湾铁道旅行案内》重要的行销对象,1911年私设的铁路他里雾线使北港进香的交通更加顺利,同时1912年朝天宫重修落成、1914年奉迎北港马祖塑像,都使北港朝天宫的旅客大增,殖民政府亦结合观光,行销朝天宫向台湾民众见到政府的正面形象[22]。
1930年代,随着旅游产业的成熟,日本和台湾先后发行旅游卷,日本国内观光机构为了便于将观光客带到台湾旅游,先后将台湾加入台湾省普通游览卷、东亚旅游览卷发售的范围,日本铁道省旅游卷亦于1931年7月1日将范围扩大到台湾地区。指定的旅游地点包括台北、北投温泉、淡水、角板山、台中、日月潭、埔里、嘉义、阿里山、台南、高雄、四重溪、鹅銮鼻、草山、礁溪、宜兰、苏澳等17个地方,并且规定不在干线铁路上的角板山、日月台、埔里、阿里山、四重溪、鹅銮鼻、草山等7个地方至少选两个排入行程。[18]:179
研究与影响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吕绍理曾发表多篇[注 5]使用《台湾铁道旅行案内》作为材料的论文,主要以谈论日治时期与旅游活动的关系,并认为《台湾铁道旅行案内》是台湾总督府想传达塑造的台湾意象,旅行这项活动亦能让台湾民众看到日本的建设。[14][15][23]
九州产业大学商学部观光产业学科教授曾山毅所著的《殖民地台湾与近代观光》(植民地台と近代ツーリズム)则是对殖民观论研究最重要的文献之一。[10][12][25]曾山毅在统计各版本《台湾铁道旅行案内》中关于日本建设的设施(包含神社、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和自然景观的比例,并认为台湾总督府想透过此书向日本人民和外国人民展示殖民地的成功。[9]吕绍理认为景点的选取包含符合日本风景特色或能够唤起思乡情怀者为首选,其次是明确的殖民统治之指标,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相关的遗迹因其“神圣性”而长期受青睐。[15]但国立台湾文学馆馆长、国立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苏硕斌持不同观点,他认为殖民地的观光并非单纯的二元对立,是随着铁道交通与城市发展而渐渐推动的。[26]:280
《台湾铁道旅行案内》这本书内容从1907年(含《台湾铁道名案内所》)至1942年,从日治始政时期、内地延长主义时期到皇民化运动时期,各版本具有不同时期风格纪录内容,提供了详细的日治时期台湾的观光景点;除了观光活动外,也是研究日治时期其他内容,包含所纪录的大量民俗信仰[22]、轶闻[27]、都市发展[28][29]、交通产业[30]、原住民文化[31]、历史变迁[29][32]的介绍,是后人研究日治时期台湾的重要参考资料。[4][9]
注释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