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苏州地铁1号线
2012年开通的苏州轨道交通东西向干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苏州地铁1号线是苏州地铁第一条开工建设和运营的地铁线路,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运营范围全部在同一非副省级地级城市内的地铁线路。[注 1][注 2][4][5]1号线是苏州东西方向的主干线路,一期工程全长25.739公里。整条线路西起天平山脚下的木渎,东至金鸡湖东的钟南街,横跨苏州四个区,共设24个站,全部为地下车站。工程于2007年12月26日开工,于2011年开始试运行。2012年4月28日[6],1号线全线正式开始运营,标志苏州步入“地铁时代”。1号线运行第一年客流量为4033.4万人次[1],自开通以来最高单日客流量达到45.3万人次,该客流量于2015年5月1日达到。2017年4月28日,苏州1号线开通5周年,运营总里程达1502.24万列公里,累计客流达3.5亿人次。[7]
![]() | 此条目的引用需要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
Remove ads
车站
苏州地铁1号线装修设计遵循六大原则: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环保、节能。1号线的站点采用高2.7米的纯白色墙面,墙面的顶端和底端各有一条宽0.15米的纯黑色饰带;地面则采用600*900统一的灰色大理石地板,并用深色材料收边;客服中心采用半高形式;栏杆统一采用玻璃护栏。
1号线全线总体色调统一在黑白灰的基调上,充分体现苏州儒雅和内敛的传统风格。除此以外,为了表现现代苏州的活力,所有站点被划分为“吴中-新区段”、“古城段”、“园区段”。其中清新的蓝色和绿色表现“吴中-新区段”的青山绿水,木色表现“古城段”的柔和典雅,热烈的暖色表现“园区段”的活力与热情。站点的柱面两侧采用不同色彩的马赛克,其中“吴中-新区段”为蓝色向绿色的过渡,“古城段”为白色和黑色相间,“园区段”为暖色逐渐加深的过渡。除此以外,各个站点采用各不相同的中心区顶面、艺术座椅来表现站点的区域特性。
1号线共有9面艺术文化墙,分别在木渎站、玉山路站、狮子山站、广济南路站、乐桥站、相门站、东方之门站、文化博览中心站、星湖街站9个轨交站点实施。艺术文化墙也将体现不同区域的特点,高新区侧重苏州自然、文化的传承和童心、生命的萌发,古城区侧重传统和当代吴文化传承,园区则侧重现代科技和人文精神。同时,艺术文化墙在表现手法上将各有千秋,通过文化内涵、视觉形象、材料工艺等多种元素突出各个站点的特色。
苏州地铁艺术墙应用的金属材质较多,有紫铜、黄铜、铝和钛合不锈钢等。同时,在制作工艺上采用镂空雕刻、丝网印刷、丝绸印花、金属腐蚀等手段,既体现一些苏州传统工艺的特色,又满足防腐、阻燃等特殊条件。


Remove ads
运营
2018年4月16日起调整运营时刻,最短发车间隔首次缩短至3分钟以内,如下表所示[8]。
起步价2元可乘6公里,6至16公里每1元可乘5公里,16至30公里每1元可乘7公里,30公里以上每1元可乘9公里,全程6元。[9]
Remove ads
车辆
1号线采用4节编组B型车,初期配属车辆25列,增购车辆22列,最高运行速度80km/h。
- 厂商型号:苏州地铁1号线列车(PM0K)
- 车辆外观设计:
法国 MBD 技术设计有限公司
- 制造厂商:
中国 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 制造年份:2010 ~ 2013
- 外观特征:列车采用梯形车体设计,以绿、黑、白三色为主色调,两边各有一条绿色的饰带,窗框周围则为黑色;车头设红色LED方向幕显示终点站(大修后样式有明显变化)。
- 车体材质:铝合金车体
- 车辆编成:4节编组(+Tc-Mp+Mp-Tc+)[10]
- 车体尺寸:头车长 20.45m,中间车长 19.52 m,宽 2.8 m,高 3.73 m
- 车门宽度:1.3 m
- 相同车厢车门中心距:4.88 m
- 相邻车厢车门中心距:4.88 m
- 供电制式:架空接触网供电,DC 1500 V
- 设计时速:80 km/h
- 额定载客量:942人
- 极限载客量:1340人
- 电气牵引系统:
- 转向架:阿尔斯通运输原设计 / 南车南京浦镇车辆代工生产 B-23 型无摇枕式空气弹簧转向架(4×2台)
- 转向架轴重:14 t
- 转向架轴距:2.3 m
- 车辆总数:PM0K型共25列(0101 ~ 0125)
- 此列车设有电子线路图(大修后改装为LCD电子动态线路图)和LED屏
- 设施特征:车头使用LED灯照明。列车驾驶室间壁门设有镜面镀膜玻璃窗,可观看到司机操作和前方风景;
Remove ads
- 厂商型号:苏州地铁1号线增购列车(PM087)
- 车辆外观设计:
法国 MBD 技术设计有限公司
- 制造厂商:
中国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 制造年份:2015 ~ 2018
- 外观特征:列车采用梯形车体设计,以绿、黑、白三色为主色调,两边各有一条绿色的饰带,窗框周围则为黑色;车头设红色LED方向幕显示终点站。
- 车体材质:铝合金车体
- 车辆编成:4节编组(+Tc-Mp+Mp-Tc+)[10]
- 车体尺寸:头车长 20.45 m,中间车长 19.52 m,宽 2.80 m,高 3.73 m
- 车门宽度:1.3 m
- 相同车厢车门中心距:4.88 m
- 相邻车厢车门中心距:4.88 m
- 供电制式:架空接触网供电,DC 1500 V
- 设计时速:80 km/h
- 额定载客量:942人
- 极限载客量:1340人
- 电气牵引系统:
- 转向架:中车南京浦镇车辆制 PW80E-Ⅱ 型无摇枕式空气弹簧转向架(4×2台)
- 转向架轴重:14 t
- 转向架轴距:2.3 m
- 车辆总数:PM087型共22列(0126 ~ 0147)
- 此列车设有电子线路图和LED屏
- 设施特征:车头使用LED灯照明。列车驾驶室间壁门设有镜面镀膜玻璃窗,可观看到司机操作和前方风景;
-
1号线列车进站
-
1号线LED显示屏
-
更新后的电子线路图
-
2023年部分列车大修后的液晶显示屏,取代电子线路图
Remove ads
设备
1号线设苏州乐园和星塘街两座主变电站。
1号线24个车站全部安装自动安全屏蔽门,以保证乘客安全。
控制中心位于广济南路站,其设计考虑了全网的功能,车辆段与综合基地可以承担一、二号线的车辆厂修和架修任务,同时能够节约土地,实现了资源共享。
停车线在国内首次采用对称道岔设计,使配置存车线的车站缩短大约70米的长度,从而节省工程投资。所有车站设置自动扶梯和电梯,车站公共区设有自动喷雾灭火系统,保障车辆消防安全。
列车每节车厢内均设有LED屏和电子线路图。列车内手机等可以正常使用,刚开通时曾出现过一些问题,给广大乘客造成了一定影响[11]。
-
乐桥站1号出口
-
1号线地铁站内
-
1号线预留的6B编组空间
历史
苏州地铁1号线的初期规划开始于1996年,其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03年6月通过专家评审,并于2007年10月26日得到中国国家发改委的批复,同年12月26日开工建设。
1号线的施工建设长达5年。2008年2月22日,苏州乐园站(现狮子山站)首先开始建设,同年10月30日开始了首个盾构区间(苏州乐园至玉山公园)。施工最为迅速的站点文化博览中心站于同年12月31日封顶。2009年9月18日,1号线24个站点进行站名公示。12月10日,金鸡湖隧道贯通。2010年3月25日,苏州地铁有限公司与南车浦镇签署协议,购置车辆24列,计96辆;8月,1号线的铺轨工作开始;10月25日,最后一个盾构标段(养育巷-乐桥)成功贯通,标志着1号线全线已经洞通。2011年4月28日,轨道全线铺通;9月25日,接触网全线受电成功。之后不久,1号线开始了空车试运营。
2012年2月开始,1号线开始了站点出口外部的施工工作,并整治地铁站出口附近的环境。该项目施工仅持续了1个多月。于4月9日,1号线一期工程24个站点全线向持有试乘券的乘客开放,进行为期一周的试乘活动。
2012年4月28日,1号线全线于11:18正式通车运营。开通当天半日客流达到106871人次。由于适逢五一长假,29日和30日的客流分别创下了20.6万和24.5万人次的记录。
2015年2月9日,苏州市发改委批复《关于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增购电客车可行性研究报告(含项目建议书)的请示》(苏轨集字〔2015〕17号),同意增购22列4B型车辆,总投资70343万元,其中车载信号、通信设备费用8360万元。2015年3月27日,苏州市发改委批复《关于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车辆段改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含项目建议书)》(苏轨集字[2015]40号文),同意增建原预留停车列检库一次建成预留的停车列检库(12线24列位), 长189m、宽67.45m,建筑面积12807㎡以及相关设施。
2015年5月1日,苏州地铁1号线客流创下新高,达到45.30万人次。
2017年4月28日,苏州1号线开通5周年,运营总里程达1502.24万列公里,累计客流达3.5亿人次。[7]
争议
苏州地铁1号线论证过程中,有专家指出应采用4节编组预留5节的模式建设。在客流论证过程中认为采用5节编组,在绝大多数时间绝大多数区间列车载客能力虚弥,不符合节约型社会需要。[12]最终采用4节编组建设。而实际运营时,由于客流增加,轨道交通1号线在高峰时期十分拥挤,需采取限流措施。因此,苏州地铁后续线路规划均以6B编组为主,将来亦有与1号线平行走向的9号线兴建。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