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茶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茶筅
Remove ads

茶筅,又名茶刷,《茶具图赞》名之竺副帅,由一截筒经精细切割制成[1][2][3],形如竹刷[4],用以在点茶过程中搅拌茶汤,使末茶和水均匀混合,并产生一层沫饽。[5]茶筅在宋代时发明,于北宋中期取代茶匙。随着点茶法传播至日本朝鲜琉球,茶筅亦同时传入这些地区。在中国,于明代之后弃用点茶法而不再被使用,现今多见于日本,并被改进。[4]琉球茶道以及那霸琉球泡泡茶日语ブクブク茶也有使用。[来源请求]

Thumb
日本茶筅日语:ちゃせんChasen)、茶碗茶匙
Thumb
中国宋代《茶具图赞》中绘制的茶筅,与今日本产茶筅的形制有不同

现今日本的茶筅多以种植三年的竹子为原材料制作。[3]在日本,茶筅上部的长条被称为“穗”。[3]根据茶类不同,上部竹条(穗)的根数也有所不同。一般薄茶需要穗数更多的茶筅进行击拂,浓茶则相反。

更多信息 穗数, 名称 ...

又指清洁茶具的竹器。[6]

Remove ads

历史

末茶点饮法是宋代主流的食茶方式,用于点茶的茶筅在北宋被发明,并在中期取代茶匙。相较于茶匙,以茶筅击拂茶汤可以获得较好的点茶效果,使茶汤出现当时文人推崇的一层白色汤花,并保持较长的停留时间(“咬盏”)。[4][7]

随着泡茶法的流行,明代开始,茶筅在中国也不再被使用[8],在日本随着茶道流传至今。

用途

点茶的步骤是:先将末茶置于茶碗中,夹少量开水“调膏”;再一边注入水、一边以茶筅“击拂”。宋徽宗认为要注汤、击拂七次。击拂是指用茶筅将末茶和水搅拌均匀,使茶汤表面呈现一层白色的汤花。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