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荔枝角大桥
香港首條跨海大橋,葵涌道及香港5號幹線的一部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荔枝角大桥(英语:Lai Chi Kok Bridge),简称荔桥[1],是香港首条跨海大桥[2],亦曾是香港最大的跨海行车大桥[3],不过大桥已经因为多年来的填海工程而成为陆上天桥。大桥位于香港九龙荔枝角,连接葵涌道的新界段和荔枝角道[3],属于葵涌道及香港5号干线的一部分。大桥为一条80英尺(24米)宽、全长2,600英尺(790米)的三线双程分隔行车道路[3],并以混凝土建造[4]。大桥由香港政府工务司署设计,并交由保华建业集团建造[5]。荔枝角大桥大部分路段车速限制为70公里每小时,惟东行跨越美孚公交总站的一段则为50公里每小时[6]。
此外,运输署虽然把它称作荔枝角大桥[7],但在部分政府的来源中也被称为葵涌道天桥,惟这个名称泛指于葵涌道北段介乎新葵兴花园至的葵福路天桥一段高架路[8][9],也可指葵涌道北面尽头连接昌荣路的一段高架路[10]。
Remove ads
历史
荔枝角大桥当初是连接九龙以及由荃湾和葵涌所发展的荃湾新市镇,纾缓当时二十世纪初启用的青山公路-葵涌段负荷而建的[4]。大桥于1966年9月[11]开始动工建造[12],造价约港币1350万。[13]在1968年10月29日,此大桥由时任代理总督祁济时宣布正式通车[13]。沿海岸线西部的葵涌道亦在同期建造,以便完成往返葵涌和九龙的新公路[4],同样于1968年10月29日通车[14]。大桥通车后,第一代九龙巴士16线、第一代九龙巴士33线和九龙巴士40线成为首批使用大桥的巴士线路。[15]
同时拥有99座的美孚新邨亦开始兴建,其后街市、交通枢纽、公共休憩用地和街坊会等社区设施亦安置在桥底空间。[16][17]
1975年香港政府宣布推行荔枝角湾填海工程,拆除原有泳棚等水上活动设施,以提供新土地增加该地区稀缺的休憩用地[18]。填平后荔枝角大桥不再跨越任何海岸,成为普通陆上高架路[19]。
1990年代,香港市政局在荔枝角湾填海地兴建荔枝角公园。1999年到2003年,九广西铁(今屯马线)兴建,其中在荔枝角大桥附近范围的荔枝角公园增建新的站台和车站大厅,使美孚站成为连接荃湾线及九广西铁的转车站。由于车站直接建于大桥底下的原有地段,大桥于2000年4月被发现出现了14毫米的上移[20]:244,而上移幅度在2000年12月曾一度达31毫米[20]:255-256,到了2001年1月则回落至30毫米[20]:259。
Remove ads
交通
荔枝角大桥为双向六线天桥(南北方向各有三线),当中有三条支路,其中西行车辆到达西面终点后经支路前往荔景或葵涌集装箱码头,东行支路则用作中途离开大桥前往美孚新邨及长沙湾道,而荔枝角道西行的车辆则以支路由美孚新邨进入大桥,而跨越前荔枝角湾的部分则在两边设人人行道。[21]
根据香港运输署在2019年的数据,跨越被填平的荔枝角湾的一段的大桥的年平均每日交通流量(AADT)是82,860车辆架次,而全段荔枝角大桥皆被香港运输署界定为“主干路”(Trunk Road, UT)。[7]
出口
噪音
由于大桥位处美孚新邨中心,部分路段更十分接近民居,加上交通繁忙,行车噪音问题缠绕居民。2000年代香港政府曾提出建造隔音屏以减低噪音影响[8]。然而由于大桥结构未能应付,增建隔音屏并不可行;政府后来改以吸音物料重铺路面代替[8][22]。
图片库
-
1969年的荔枝角大桥
-
荔枝角大桥下设有美孚公交总站(2011年10月)
-
荔枝角大桥桥面(2011年10月)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