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药物类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药物类别(drug class)是一组具有相似化学结构、通过相同作用机制[1](mechanism of action,MoA,即与相同的生物靶点结合)、具有相似作用方式[2](mode of action,MoA),和/或用于治疗相似疾病的药物和其他化合物[3][4]。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对新药进行分类和许可,其药品评价和研究中心(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根据药物的化学类别和治疗类别对其进行分类[5],即药物分类(drug classification)[6]。
药物可从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在主流的药物分类系统中,以上四种分类模式形成了一种层次结构。例如,贝特类药物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两亲性羧酸),具有相同的作用机制(PPAR激动剂)和相同的作用方式(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均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相同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7][8]然而,并非所有PPAR激动剂都是贝特类药物,并非所有降甘油三酯药物都是PPAR激动剂,并非所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均是降甘油三酯药物。
药物类别通常由原型药物定义,原型药物是该分类中的典型药物且通常为首个成药化合物,开发同类型的其他同药物通常参考原型药物或与之比较。[9][10] 如抗疟疾药物的原型药物是氯喹,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原型药物是阿司匹林。[11][12]
Remove ads
按综合系统分类
按化学性质
按作用机制
可基于药理学按作用机制对药物进行分类,作用机制通常依据生物学靶标的种类进行分类。分子作用机制相同的一类药物,可调节特定的生物靶标活性。[25]作用机制还包括针对生物靶标的活性类型,如对于受体而言,这些活性包括:激动剂、拮抗剂、反向激动剂或调节剂。酶的靶向机制包括激活剂和抑制剂。离子通道调节剂包括开放剂和阻滞剂。以下是基于特定作用机制的药物类别示例:
按作用方式
按作用方式分类是基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并根据药物引起的解剖学或药物引起的功能改变进行分类。基于常用的作用方式定义的药物类别包括:
按临床用途
合并分类
某些药物类别会兼顾多种分类标准以满足实际的分类需要。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urg,NSAID)就是其中一例。[63]历史上对于抗炎药的定义,除了非甾体抗炎药,还包括皮质类固醇药物即甾体类抗炎药物。在非甾体抗炎药这个类别出现之前的十年间,甾体类皮质类固醇类抗炎药一直是抗炎药物中的主流。[64]由于1950年代皮质类固醇药物的不良反应事件,非甾体抗炎药这种新型抗炎药物迅速在临床领域开展应用。 [63]因此,非甾体抗炎药的药物类别由作用机制——抗炎,与其化学结构——非甾体一起组成了新的药物分类。
按其他系统分类
其他药物分类系统,如基于药物的溶解度和胃肠道渗透性,对药物进行分类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66]

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分类)可以将药物基于不同的溶解性和渗透性,分为四类:[66]
- I类 - 高渗透性,高溶解度
- II类 - 高渗透性,低溶解度
- III类 - 低渗透性,高溶解度
- IV类 - 低渗透性,低溶解度
按法律法规分类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