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董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董允(2世纪?—246年),字休昭,三国时期蜀汉的大臣,与蒋琬、费祎在诸葛亮逝世后同掌蜀汉军政。董允在世时,黄皓畏惧董允而不敢作歹。
生平
董允的祖上曾是益州巴郡江州人,所以父亲董和举家从荆州南郡枝江搬迁到益州,之后在益州牧刘璋手下为官。
此后,刘备夺得益州,继续信任董和。立太子刘禅时,又选中董允为太子舍人,后调任洗马。223年,刘禅即位,升董允为黄门侍郎。227年,后来诸葛亮准备北伐,驻于汉中,诸葛亮担心成都的刘禅,于《出师表》中提到郭攸之、费祎、董允之名,希望刘禅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更升董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率宿卫亲兵。
其间董允曾劝刘禅不应立过多后妃,认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刘禅最终都不听,但仍惮忌董允的威严。当蒋琬为益州刺史时,上书刘禅,希望能赐费祎及董允爵位、领土,但董允始终推辞不受。刘禅渐渐长大,宠爱宦官黄皓,黄皓更想擅权专政,董允每每上谏刘禅,下责黄皓,令黄皓始终无法为所欲为,董允在位时,黄皓之位都不过黄门丞。
243年,加封为为辅国将军。244年,任侍中守尚书令一职,为大将军费祎的助手。在246年逝世。
特征
董允有威严,黄皓也因其威严而不敢作乱;而且谦虚、礼贤下士。有一次董允与费祎、胡济等相约游玩宴饮,一切已经准备好,正好碰上小官董恢前来谒见,见董允准备出行便徘徊着想离开,但董允不准,他认为:“我出行本来是为和同道中人游玩畅谈,现在你亲自前来,正是大家互诉衷肠的时候,放弃这次会谈去宴游,实在不合道理啊。”决定不去游玩,费祎等也不准备了。董允以身作则、并指引著下士的操行。[1]
轶事
费祎担任后军师办理公事时,阅读公文简单带过,一眼就懂里面的意思,亦早上办公、吃喝玩乐、见客和玩围棋,都不荒废公务。董允替代费祎担任尚书令的时候,想试着去学费祎这样的生活,反而在十天之后令到很多公务都滞留,因此董允对费祎这样的行为感叹佩服。[2]
家庭
评价
列传质疑
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觉得奇怪,因为董允是《三国志》父子合传唯一区别分开的人物。纵观《三国志》全文,一些名臣有出名的儿子合并为一传(如陈群之子陈泰,陆逊、陆抗父子等),董允是董和的儿子,却跟上述人物不同。[3]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