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蓬莱米
台灣米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蓬莱米(台湾话:hông-lâi-bí)是现今在台湾主流食用的杂交种稻米,依时代背景而有不同的定义。现今概称的蓬莱米,为粳米和籼米的混种。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0年9月24日) |
初始的蓬莱米品种为从九州引进的“中村种”,1921年起由台北州农务主任平泽龟一郎推广,并在1926年被命名为“蓬莱米”。
1929年,农事试验场技师末永仁培植出可以抵抗稻热病的“台中65号”,并自1936年起逐渐取代中村种,同样被称为蓬莱米。现今的台湾米大多为台中65号的后代。
由来
台湾种植稻米的历史可追溯至明郑时期中国移民大量迁徙来台,带来籼稻品种的稻种,而成为籼稻农业区域的一环;此种稻米在日治时期被称为在来米(即原有的本地籼稻)。在台湾的环境中,可一年两收,甚至少部分地域内并可有三熟,长期以来成为销往中国地区的重要粮食及经济作物。
但在日治时期,在来米的口感并不合习惯粳米的日本人之口味,必须从日本进口稻米。然而,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稻米产量不足,尤其在1918年米骚动之后价格高涨、无法出口,便推动增加台湾稻米的产量。[1][2]
1920年,台北厅农务主任平泽龟一郎发现农事试验场先前从九州引进的“中村种”在草山适应良好,便推广种植,并在1921年秋天获得丰收。1923年起,中村种的种子在竹子湖大量培育。1926年,伊泽多喜男总督在台湾铁道饭店召开日本米榖大会,“中村种”被正式命名为“蓬莱米”。[1][2]
农事试验场技师末永仁透过杂交“龟治”和“神力”二个品种,于1929年培植出可以抵抗稻热病的“台中65号”。[3][4]“台中65号”自1936年起大量推广,逐渐取代中村种,同样被称为蓬莱米,现今的台湾米大多为台中65号的后代。[1][3]
特点
蓬莱米的外观,比在来米短而粗,呈椭圆形,米粒较大、黏性强,能适应高温,肥料反应性高,故在多肥的配合下,产量可比在来米高。但也因如此,蓬莱米的栽种也必须使用大量的肥料。
现代研究
台湾中研院植物暨微生物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邢禹依团队,于2019年发表论文,经由分析台湾陆稻(俗称旱稻)的基因,发现日本粳稻能在台湾育种成蓬莱米,是因为山地陆稻的花粉飞到了新育种的粳稻上,产生杂交,才形成蓬莱米品种[5]。
参考资料
相关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