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蔡锷
中華民國初年政治家、軍事家、雲南王軍閥、護國大將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蔡

生平
清朝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1882年12月18日),蔡艮寅出生于原湖南省宝庆府武冈州山门大坝上(今属邵阳市洞口县水东镇)。父亲蔡政(字正陵),祖籍原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蒋家冲(今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太平天国战乱时随蔡锷祖父移居原宝庆府武冈州山门。[2][3]母亲王氏,原宝庆府武冈州山门柑子塘人。[4][5]
蔡艮寅5岁时,其父为生计而举家由武冈州山门大坝上(今属洞口县水东镇)迁至山门黄板桥街上(今属洞口县山门镇)。[3]
蔡艮寅6岁入私塾读书,10岁能文。12岁师从樊锥。光绪二十一年四月(1895年),湖南学政江标赴邵阳举行院试,未满14岁的蔡艮寅的文章获得江标赏识,遂补为县学生。14岁时,蔡艮寅又应岁试,名列一等。[3][4][5]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5岁的蔡艮寅跟随樊锥赴秋闱(乡试)。经督学徐仁铸推荐,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入长沙的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唐才常等人,受到维新变法思想影响。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转赴上海,入南洋公学,旋于同年(1899年)应梁启超之召,利用时任工部右侍郎袁世凯在百日维新失败后,给激进民主人士的一千大洋遣散费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学习政治哲学,并且补习普通科学。在校期间,曾以笔名“孟博”、“奋翮生”,投稿于梁启超办的《清议报》。不久,改入横滨东亚商业学校,和刘百刚、吴禄贞创办“励志会”,后又加入唐才常的“自立会”。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随唐才常归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更名“蔡锷”,再赴日本。在日本先后入成城学校学习军事。[5]明治三十六年(1903)冬进入陆军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第3期(同期日本学生为第16期)骑兵科学员,同期有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等及中国留学生95人(其中步兵科蒋百里、工兵科张孝准)。毕业于三十七年冬(1904年)10月24日。

光绪三十年(1904年),蔡锷毕业归国。1904年(光绪30年)12月,获江西巡抚夏少非聘任为江西续备左军随营学堂监督,不久改称江西材官学堂监督。1905年(光绪31年)2月,任湖南教练处帮办、湖南武备学堂教官、湖南兵目学堂教官。同年8月,赴广西省,任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兼随营学堂总理官。同年9月,兼广西巡抚部院总参谋官,10月兼任广西测絵学堂堂长。1907年(光绪33年)2月,广西陆军小学堂创立,蔡锷兼任总办。同年3月,兼任广西兵备处总办。1908年(光绪34年)4月,任广西新练常备军第1标标统。1909年(宣统元年)2月,任广西龙州的广西陆军讲武堂总办,后改任监督。1910年(宣统2年)7月,任广西混成协协统。[5]
蔡锷在广西省历任上述军事要职,其于军校考试与军事无关的诗词歌赋等科目,桂籍学生因不善诗词成绩不佳,遭到除名,而与蔡锷同省的湖南籍学生则无一黜落,因军校经费为广西士绅所筹,学生毕业后也在广西军队任职,护防乡土,因此蔡锷行事被广西士绅视为外省人以卑劣手法迫害本省学生,引发强烈不满,广西士绅及学生群起驱逐蔡锷,令其被迫离开。[6]对于蔡锷遭广西驱逐的原因,另有说法指其积极推进军队的近代化改革,但广西省的革命派视蔡锷为清朝的拥护派。1910年10月,革命派主导的驱逐蔡锷运动开始,蔡锷转赴云南省任职[5],但广西是辛亥革命后少数由原清廷官僚主政的省份,民间心态较为保守,且清末时各省省籍主义横行,因此广西革命党人主导驱蔡一说可信度较低。
另有说法指蔡锷同黄兴之间保持着联系,秘密从事革命派团体的组织工作,在广西省任职期间也明确保持着革命派的态度。有说法认为蔡锷于1906年前后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但是也有说法不认为在广西省期间蔡锷加入了中国同盟会[5]。
Remove ads

1911年(宣统3年)7月,蔡锷被任命为云南陆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蔡锷同云南省的革命派人士李根源、唐继尧决定举兵响应。10月30日,蔡锷在昆明举兵发动重九起义,将云贵总督李经羲逮捕,掌握了云南省大权。[5]

11月1日,“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被推戴为云南都督。蔡锷随即改革云南的军事、政治。他清廉与果断的政治姿态使省政面目一新,结束了省内的混乱,成功掌握人心。[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蔡锷继续担任云南省都督。[8]
1912年(民国元年)1月27日,蔡锷成为统一共和党总干事。同年8月,脱离统一共和党。[8]1913年(民国2年)5月29日,蔡锷成为梁启超领导的进步党的名誉理事兼湖南支部长,不久便辞任。但是,此后蔡和梁的关系极为密切。同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蔡锷支持袁世凯。但是,袁世凯害怕各地方势力坐大,乃将各地方都督召到北京,进行笼络并监视。同年10月,蔡锷入北京,唐继尧继任云南都督。[5][8]
1913年(民国2年)10月,蔡锷出任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11月26日,任政治会议总统特派议员[9]。1914年(民国3年)5月26日,任参政院参政[10]。同年6月,获授将军府昭威将军。7月,任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办事员。12月,任全国经界局督办。[8]

1915年(民国4年)11月,蔡锷在梁启超的帮助下逃往天津[11],绕道日本、越南回云南。12月18日,抵蒙自[12],25日,唐继尧发表云南省独立宣言。同时组织了讨伐袁世凯的护国军,蔡锷任护国军第1军总司令(第2军总司令李烈钧、第3军总司令唐继尧)。护国战争爆发。[5]而后从张玉法的中国近代史称蔡锷、李烈钧、唐继尧为“护国三杰”,以后如薛化元、李守孔等史学家亦从之。
1916年(民国5年)春,蔡锷率2万人的护国军第1军在四川省的泸州、纳溪(今泸州市纳溪区)一带击败了8万人的北京政府军。随后,广西省的陆荣廷发表独立宣言,并派陈培坤率桂军出兵湖南,在5月6日至5月19日进行的武冈衡阳战斗中,决定性的歼灭湖南的北洋军。不久,袁世凯便取消帝制。[5]1916年(民国5年)5月8日,蔡锷出任护国军军务院抚军。[8]袁世凯死后,周骏为争夺四川治权,与陈宧在成都附近交战,北京政府遂于6月24日任蔡锷将军府益武将军、督理四川军务兼四川巡按使[13],以他威望,治理四川。7月6日,蔡锷出任四川督军兼省长。时任国务总理的段祺瑞,更曾以职位相让,力邀蔡锷北上。蔡锷早于六月已喉病复发[14][15],虽然他于7月29日抵成都履任,但一切事务都是由罗佩金代行[16],8月7日,蔡锷力辞职务[5][8],9日,离开成都[17],往上海养病,谢绝一切探访[18],9月上旬,转赴日本福冈市接受治疗[19]。
1916年11月8日,蔡锷在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今九州大学病院)逝世,享年35岁(满33周岁)。28日,中国政府派船运载灵柩回国[20] 。国会议决为蔡锷举行国葬,12月22日,大总统黎元洪颁令依国葬法举行[21]。1917年(民国6年)4月12日,国葬在湖南省的岳麓山举行[22],蔡锷墓至今犹存[5]。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更以“军人模范,国民模范;自由精神,共和精神”为挽联。民间称蔡锷为再造共和第一人。
Remove ads
评价
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惊悉蔡松坡八日逝世,昊天不吊,丧我元勋;克强既殂,松坡又逝;人亡国瘁,薄海同悲;东望扶桑,悼痛何极。所有饰终典礼及灵榇回国办法,已饬院迅速议行”、“国会议决故勋一位、陆军上将黄兴、蔡锷,应予举行国葬典礼,著内务部查照《国葬法》办理。”
中华民国参议院:“得蔡公松坡噩电,痛哭失声,罔知所措。公为共和再造之元勋、民国伟人、天南一柱,大星崩陨,全国震惊。望瀛海以昭魂,念丰功而增恸。谨于本日大会议决休会一日,并下半旗以致哀悼。”
中华民国众议院:“顷得噩耗,本院同人佥以先生玄黄,再造志决,身歼夺国命之所依,胡天心之太忍。除本日休会志悼并另期开会追悼外,特先电唁。” 断句错误 应该是“顷得噩耗,本院同人佥以:先生玄黄再造,志决身歼,夺国命之所依,胡天心之太忍!除本日休会志悼并另期开会追悼外,特先电唁。”
《中华新报》:“光复民国伟人”
《申报》:“松坡虽死,而其对中国之心仍未死也!”
《时事新报》:“独先生仗剑而起,提滇中数千之师,以当袁军数万之众,而能克叙州、下纳溪、冲泸州,使袁军胆落天下之人,因此知袁军不可畏。袁氏百胜之威,先生以一朝挫之,共和之局,因以再定。凡兹所述,乃其荦荦大者,其他利国福民之事,尚悉数难终。若夫艰巨之任,则争居人前;权利之来,则愿居人后,其谦光之德、有容之量,尤为并世所罕见。故先生非独国家之干城,抑亦军人之模范也。” [23]
Remove ads
著作
1911年,蔡锷辑取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兵言论编成《曾胡治兵语录》。1924年,新成立的黄埔军校将《曾胡治兵语录》作为教材印发学员,校长蒋介石亲自增辑“治心”一章并作序再版。[24]遗著被编为《蔡松坡集》。[5]
家庭

蔡锷共有一妻一妾,育有二子四女,其中两个女儿早夭,其他二子二女长大成人。其妻刘侠贞育有三女,一女成人。其妾潘蕙英育有一女二子,均成人。
- 妻:刘侠贞(1883-1941)
- 长女:蔡铸莲(1906-1985)
- 次女:蔡福莲(1906-1914)
- 四女(早夭)
- 侧室:潘蕙英(1895-1956)
- 三女:蔡淑莲(1912-2001)
- 长子:蔡端生(1914-1997)
- 次子:蔡永宁(1916-1968)
逸事
- 1915年底,在北京的蔡锷在梁启超的影响下,反对袁世凯称帝,但因周围有袁世凯派人监视,所以表面拥护袁世凯称帝。实际上蔡锷先将母亲和家眷分批安排送离北京,随后经周善培策划,整日在市场、戏院、八大胡同妓院游荡,并假装迷恋妓女小凤仙,以麻痹袁世凯,使袁世凯减少了对蔡锷的监视。一个月之后,蔡锷装病,先入北京的日本医院,然后串通医院出具证明书,要蔡锷赴天津治病。经梁启超帮助,蔡锷随即潜逃出北京,赴天津。[25]后来,蔡锷取道越南回到云南。于12月25日与唐继尧等人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锷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
- 小凤仙之母为偏房,受正妻排挤,离家早亡,小凤仙随奶妈四处漂流,以卖唱为生。许姫传所记1951年小凤仙拜访梅兰芳时的口述,小凤仙结识蔡锷时年仅15岁,“那时常听他(指蔡锷)讲些三国、水浒故事和做人的道理,又教我识字看书。”实际上蔡锷在北京密谋反袁世凯时,知情人及协助者为其侧室潘蕙英。[26]小凤仙既不知情,也未参与蔡锷逃走之事。[25]
- 蔡锷在世时,1916年春出版的杨尘因所著章回小说《新华春梦记》中,最先将蔡锷与小凤仙写成知音。但是,张冥飞在这部书的尾批中称:“松坡……自污使老袁不以为虑耳,非真有爱于小凤仙者也。即使真爱小凤仙,亦决不肯以心腹事告之。”并明确称:“作者如此写来,乃是别有用意,阅者勿谓真有其事也。”[25]此后,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蔡锷和小凤仙被虚构并演绎成一段爱情故事的主角。
- 蔡锷逝世后,各种报刊随即刊登了一些托名小凤仙的挽联、悼文,实际上都是各地好事者所撰写,与小凤仙本人并无关系。比如衡州的王血痕等人就是这样的好事者。上述各种挽联中,有一些流传较广,比如“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27],又如“九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怜他忧患余生,萍水相逢成一梦;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28][29]陶菊隐在《六君子传》中说:“这是好事者一种通性,总想英雄儿女配合一起,传为佳话。”[25]
- 根据《李宗仁回忆录》的记述,1910年蔡锷在广西教练新军,其处事不公,先是包庇舞弊违规考入桂军学堂学习的湘籍学生(清廷规定各地新军应为本省人),后又在桂军学堂(因经费不足)考察学生以决定学生是否能留读时以偏袒的手法(考诗词文章,而非兵法或军事学)再次包庇文学水准较高的湘籍学生,引得桂籍学生(李宗仁、白崇禧等未来的名将均在此列)发动学潮,进而与得知此事的广西士绅联手将其驱逐,而蔡锷带至广西学堂的湘籍教员也因此离职。[30]
- 蔡锷与蒋百里同庚,并且为莫逆之交。[31]
- 朱德晚年在回忆录中写到“蔡锷先生影响我整个前半生,而毛泽东影响了我的后半生”。[32]
Remove ads
纪念
- 蔡锷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
- 蔡锷公馆,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山门镇。
- 蔡锷故居,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原名蒋河桥乡)蔡锷村。
- 蔡锷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66号,蔡锷于1913年11月至1915年11月居此。
- 松社,1918年梁启超等人为纪念蔡锷在上海成立。
- 松坡图书馆(北平),1922年在北京的松社成员决定筹建松坡图书馆并设蔡公祠。在北海公园快雪堂院内设松坡图书馆第一馆,在小石虎胡同清右翼宗学旧址设松坡图书馆第二馆。1922年,松社成员推举梁启超为馆长。1923年11月图书馆成立。第二馆在1924年6月开放,第一馆在1925年10月开放。1929年,第二馆并入第一馆。后来,松坡图书馆并入国立北平图书馆。
- 松坡图书馆(邵阳),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其旧址为省级文保单位。
- 隆回县第一中学,原名私立松坡中学,通称“松坡”。
- 蔡公祠,1922年在北京的松社成员决定筹建松坡图书馆并设蔡公祠。民国十二年(1923年),将北海公园快雪堂改为蔡公祠,以纪念蔡锷。快雪堂院落内的澂观堂为松坡图书馆阅览室,浴兰轩为藏书室,快雪堂为蔡公祠。
- 蔡公祠,1919年在云南昆明南校场(今宝善街段,位于现云南省京剧院宿舍大院内)建蔡公祠。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被拆除。
Remove ads
影视形象
来源参考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