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萧曜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萧曜友(1924年—1965年3月25日),河南商城人,在台湾桃园县桃园大圳为救投水的小学生而殉身。在大溪中正公园建有铜像纪念。
生平
萧曜友生于1924年[1],河南省商城县人[2]。1946年在家乡参加军旅[1],毕业于陆军第二士校[2],任联勤总部澎湖人力队队员[3]。八二三炮战时奉命从澎湖基地输送械弹到金门前线[1]。
萧曜友终生未婚,在澎湖以及以前驻地常在当地民间或军眷村认一些干儿女[1]。1949年,认识澎湖监狱任职的于绍南,不久认于男刚出生的次女于淑原作干女儿[3]。1962年,在马公海边拯救一位溺水青年[1]。1963年,寄一双昂贵的皮鞋到台东以鼓励刚考取初中的于淑原[3]。
1964年10月萧曜友从澎湖调离[1],驻地桃园大楠[4]3061部队[1][2],部队长邓明章少校[1][5]。在从澎湖调到桃园县陆军化学兵学校服务报到前几天,萧曜友专程到台东于绍南家去探望[3]。
1965年3月25日上午,萧曜友正在营区喂猪,听到外面有人喊有女孩子掉入桃园大圳中,遂急忙丢下手中饲料跑出营房救人[5]。当时侨爱国校六年甲班女学生王保莉,投入桃园大圳四号水门口[4]。侨爱国校校长邵清利闻讯后,立召集全校男老师赶往圳边施救,当赶到时王保莉及萧曜友均已冲入地下水圳,校方一方面通知王保莉的家长,一方面通知石门水库希望将上游水闸放下俾便于打捞两人尸体,至晚上5点时50分左右,萧曜友尸体在离大圳出口约100米处发现[5]。
Remove ads
身后

同月26日,桃园县议会六届三次大会,议员吕传命称赞萧曜友其舍身取义的精神不亚于林添祯,在紧急动议中提出四点建议:一,建议国防部对萧曜友中士追升晋级;二,建议教育当局将其舍身取义的故事编入国校教材,以表扬义人,而戒小学生负气捐生;三,建议桃园农田水圳委员会在该圳口设置水栅;四,由议会负责筹备在出事现场建立纪念碑。女议员陈秀荣并另提补充案,增加对该女童王保莉家属予以救助。这些提议一致通过。[4]
同日下午,萧曜友遗体由军用灵车运往台北市立殡仪馆,大楠一带公路两旁有不少大溪乡民设案路祭[6]。原曾由军方单独组成治丧委员会,但桃园县各界人士认为不够隆重,在28日并决定在台北市立殡仪馆大殓及公祭,也将治丧委员会扩大组成,由县长陈长寿任主委,并将大殓及公祭日延后[7]。
4月1日,国防部长蒋经国、参谋总长彭孟缉、陆军总司令刘安祺等前往台北市立殡仪馆行礼。王保莉父亲王奇为感谢萧曜友,乃决定将他的六女儿王保贞给萧作义女。于淑原、王保贞两女均披麻戴孝,跪于灵前执孝子礼。刘安祺离开殡仪馆前,曾赠给这两女生每人新台币一千元,勉励她们做一个令人敬佩的人。[8]
1966年4月,陈颖华制作的萧曜友铜像开始兴建,全高九台尺半,书法家施石青刻石记其救人事迹,于6月底竣工。7月8日在大溪中正公园内竖立举行揭幕典礼,桃园县地方各界首长、民意代表、侨爱国校师生、大溪初中师生、以及国防部、陆总部、化学兵学校代表五百余人参加,义女王保贞由其母陪同到场答礼。[9]
同样于1965年救溺而死的郑汉也是1966年立像[10];但该年相同救水而牺牲的李再春[11]则1980年才立像[12]。
后来于淑原担任国小辅导老师[13],1995年获得特殊优良教师表扬[14],1998年因推展社会教育获表扬[15]。
2013年初,一位军人至中正公园参访,发现萧曜友纪念碑已残破斑驳,赶紧向部队争取经费整修雕像及纪念碑,由化学兵群进行整修。该年3月25日,萧曜友捐躯四十八周年,由陆军司令部化学兵处处长曹君范少将及总士官长庄起瑞共同主持追思典礼。[16]
Remove ads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